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黄石市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当地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竟相载文刊图,称阳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阳新布贴的品种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象。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阳新布贴

遗产序号:853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获批日期:2008年06月07日

申报单位:阳新县

所属地区: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外文名:Yangxin Buiter

遗产编号:Ⅶ-77

申报日期:2007年

审批部门:国务院办公厅

遗产级别:国家级

基本介绍

文化遗产名称:阳新布贴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石 ·阳新县

遗产编号:Ⅶ-1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阳新县

遗产级别: 省

布贴内容

阳新布贴,是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竟相载文刊图,称阴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历史发展

阳新布贴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美术品起源于阳新民间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是“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

长期以来,阳新布贴深藏于民间,直到1985年才被发现。一经问世,阳新布贴即以她独有的艺术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间美术展览”。

1987年问鼎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媒体对布贴进行了高度评价。

1988年《中国文学》英文版首次将阳新布贴的专题文章和一组彩照向海外传播。

1989年起,阳新布贴多次飘洋过海,出展前苏联、塞浦路斯、利比亚等国家。

图案取材

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

艺术特点

阳新布贴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辅以刺绣制作而成,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品。阳新布贴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传统,且具明显的地方生活气息。

2、色彩浓烈,显现黑漆点金般的色彩特征。

3、造型稚拙,体现原始野逸的质朴状态。

4、构成浪漫,不拘时空不拘常理,组合极度自由。

5、做工精致,辅助刺绣异常细密,且纹样众多。

6、体系丰富,实用物具达五系列三十余个品种。

图案意义

象征造型是中国民间美术惯用的造型手法,阳新布贴也不例外,如用一凤(凤呈祥)、一鱼(鱼献宝)、一梅(梅呈五福)等。那么,利用汉语谐音寓意,则在阳新布贴中多有精到体现,一个卍字图案(“卍”即“万”)、一个烟袋(“袋”谐“代”)和一个铜钱装饰成的茶壶(意在不愁吃喝)连在一起,即意在“万代富贵”。在构成上,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寿双全”,寿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双钱)位于两边,这种当中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显得十分均衡对称,其组合构成上所显示出的匠心真是协调之致,完美之致。

传承价值

阳新布贴充分凝聚着阳新劳动妇女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在阳新,大凡农村女孩十二、三岁便开始在母亲或祖母的传导下,用五彩的边角布料进行拼贴。到了出嫁时,便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做嫁衣时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俗称“有喜”)以后便开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贴物,不用花多少钱,就能让自己的小宝宝得到既实用又漂亮的衣物和 贴画玩具。同时,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 做满月、生日喜庆之时也可作为贺礼相送。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1]

参考文献

  1. 阳新布贴阳新风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