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阳澄湖里蟹正肥(刘希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澄湖里蟹正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阳澄湖里蟹正肥》中国当代作家刘希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阳澄湖里蟹正肥

初识阳澄湖,正是稻熟蟹肥的季节。宽阔的湖面宁静且悠远,宛若一匹硕大无朋的绸缎,被风儿吹皱了,闪着粼粼的波光。

在儿时的记忆里,阳澄湖就是大闸蟹的别称。而记忆犹深的则是沪剧《芦荡火种》里,郭建光的那两句唱词:“虞山脚下稻初熟,阳澄湖里蟹正肥”……如今,沪宁高速公路把两地的距离缩短了,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这让人心仪已久之地。

其实,阳澄湖很普通,它与青浦的淀山并无多大差异:阳澄湖平均水深3米左右,这儿终年阳光普照,水性温和,非常适宜蟹苗生长。阳澄湖大闸蟹声名远播,这正是它的不普通之处。

蟹的种类很多,单是江、浙一带就有青蟹、毛蟹、白蟹、膏蟹、沙蟹、门蟹、太湖蟹、崇明蟹之称。然蟹中之上品当首推阳澄湖大闸蟹。其主要特征是“青背白肚、黄毛金爪”这八个字。它生命力特强、动作敏捷、翻身极快。据当地老板介绍,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及香港地区的阳澄湖大闸蟹,都要经过一项爬45度斜板的测试,能爬上者方能上飞机,果真应了“大闸蟹乘飞机——悬空八只脚”那句俏皮话。

在阳澄湖边漫步,巨大的“蟹”字招牌比比皆是。这里的蟹农几乎家家都做起了自产自销的大闸蟹生意。捕蟹船两侧浸在水里的大蟹篮里雌雄分居;有的则干脆放在一只只镀锌板做成的方缸里,让你挑选。雌蟹壳凸黄满,雄蟹膏肥脂厚,一般都有三五两重,只只扬螯舞钳,横行霸道,形同披坚执锐的武士,惹人喜爱。按质论价,其价不菲。都说今年湖蟹为“大年”,产地亦不便宜

蟹之所以成为美食上品,因其肉鲜,肉虽鲜也要懂得吃法。一种是“牛吃蟹”,嚼碎吞之,鲜味全失。一种是“持螯赏菊”,有些自命风雅,与俗人无缘。最讲究吃蟹的可能要数贾府里的“老祖宗”和她那家子人了,自备银制八件,钩剔敲剥,锯凿挖刨,蟹肉可吃得一丝不留,剥开的蟹壳,仍可拼成原形,足见功夫之深。

阳澄湖大闸蟹因捕食小鱼小虾而长得硕大肥壮。渔民们捉蟹又别具一格:他们用竹子编成大闸,即蟹闸(竹栅栏),横插湖中,上端露出水面。到了晚上,在闸上挂起一盏盏小灯,蟹喜灯光便会沿竹闸往上爬,落入渔民撒下的网中。又因爬上“闸”的蟹个头都挺大,所以又叫“大闸蟹”。

阳澄湖里蟹正肥,持螯赏菊正当时……

乌市鸟市

新疆乌鲁木齐市的西大桥下有一片树林,树林里有个鸟市场。远远就听得一片悦耳、婉转的鸟鸣,时而稠密,时而清疏,仿佛在演奏一章动人的乐曲。

一个星期天,我来到这里,立刻被各种各样的鸟雀所吸引。那小巧玲珑的黄玉,披身锦袍;五彩斑斓的鹦鹉,像位华贵骄傲的公主;还有八哥、画眉、百灵……在笼子里扑打着翅膀,叽叽喳喳欢快地叫个不停。它们似解人意,不时有礼貌地叫着“你好!你好!”

一位带白帽留长髯的回族老人,手托一只金丝笼,笼里一只画眉跳上跳下叫个不停。老人一手捋着银须,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逢人就说:“你好好听听,这鸟叫得多欢!还会唱'花腔’呢”……

果然,那鸟一会儿婉转低鸣,一会儿悠长放歌,只是听不出是哪路子的花腔,叫声倒是十分的悦耳中听。有人问这鸟卖什么价钱?老人眯细眼睛,慢慢伸出三个手指头。乖乖,300元!问价的人吐了下舌头,头一缩不作声了。

“喂,朋友,你再看看我这鸟!”一个戴着小花帽,留着一撇小胡子的维族汉子,举着手中的鹦鹉说:

“这只鸟,我已养了八年!会说中国话,会说外国话,不信,你听!”

“你好!你好!”

“拜拜!拜拜!”

维族汉子话音一落,那鹦鹉得意地叫了起来,还举起爪子,模仿人的动作,与主人握手。向众人敬礼,逗得孩子们又叫又跳,纷纷伸出手来要和鹦鹉握手,急得卖鸟人口中直嚷:“不行,不行,别吓着我的鸟”……

鸟市上,还有一种叫不出名的小鸟真漂亮,它的背部呈橄榄绿,胸腹部是橙黄色,又鲜又亮;翅翎上有一道红黄相间的色斑,嘴部则鲜红欲滴。

“骨里一居居,骨里一居居居”……

这鸟叫得别有韵味。

我对鸟是门外汉,便向卖鸟人请教,才知这是从桂林来的娇客—红嘴相思鸟。它的鸣唱,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了风景如画的漓江……

鸟市上更多的娇凤鸟,羽毛虽漂亮,却像患了多动症的顽童,跳上跳下一刻不闲,不时鼓起腮帮子鸣叫“嘁嘁嘁”,又脆又高;“叽叽叽”,又细又嫩。有的显得烦躁不安,用钩子般的硬嘴“笃笃笃”地啄着细细的笼骨。

市上不光鸟多,连鸟食、鸟笼子、喂鸟用的水罐、食罐也一应俱全。有些陶瓷的小罐,做得精巧雅致,让人爱不释手。

新疆可作家养的鸟种不多,鸟市上的不少鸟是从内陆贩来的。经济价值的作用在这儿越来越明显。陕西、甘肃、广西、贵州、四川、内蒙古……真是千里迢迢,远道而来,才汇成这西部高原鸟市上迷人的风光。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已成了大西北人心中的宠儿……[1]

作者简介

刘希涛,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城市导报》社原编委、副刊部主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