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穀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陽穀縣隸屬山東省聊城市,地處魯西平原,黃河之北,縣境北接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鄰東阿縣,西鄰莘縣,南與河南省台前縣、范縣接壤,東南部隔黃河同東平縣相望。
陽穀縣有蚩尤冢、海會寺、景陽岡、獅子樓、紫石街等著名景點。[1]
歷史沿革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置陽穀縣,隸屬於濟北郡。
唐初改屬河南道濟州。
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濟州城為河水沖廢,陽穀改屬河南道鄆州。
五代時仍屬鄆州。
宋屬京東西路東平府。
金屬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屬山東東平路。
明屬山東布政使司兗州府東平州。
清初改屬山東省兗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屬東平直隸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屬兗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屬山東省東臨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級建制,縣直屬於山東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又於省下設區,陽穀屬山東省第六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魯西行政委員會領導。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屬魯西行署第四專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魯西行署併入冀魯豫行署,屬冀魯豫行署四專署。民國三十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重新調整區劃,改屬第十九專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改屬一專署。民國三十六年,改屬九專署。1949年9月,改署平原省聊城專署。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地區至今。[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北宋初年,陽穀縣編為10鄉,後並為3鄉。
明代編為22里。
清代編為39里,後增至42里,另有東、西二「更名」281莊,亦分編為24里。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內六個區所轄284個鄉鎮合併為51個。
1950年,又將併入第一區的原第十區村莊劃出,另設第九區。全縣共設9個區,122個鄉,轄763年自然村。
1958年4月,撤銷區級建制,全縣707個自然村,合併成立18個鄉。同年12月15日,陽穀縣建制撤銷,所屬村鎮全部併入壽張縣。
1961年7月1日,恢復陽穀縣建制。
1964年11月,原壽張縣建制撤銷,其金堤以前村鎮全部劃歸陽穀。全縣共劃為12個區,79處人民公社,554個生產大隊。
1971年3月,撤銷區級建制,合併成立19處人民公社,共轄560個生產大隊。
1982年,城關公社、壽張公社分別改為城關鎮、壽張鎮。
1984年8月,重新劃為6個鎮,15個鄉,共轄790個行政村。1987年底,各鄉鎮所轄行政村增至824個。
1994年,陽穀縣轄陽穀鎮、壽張鎮、張秋鎮、七級鎮、安樂鎮6個鎮,石門宋、四棚、十五里元、范海、閻樓、石佛、定水鎮、楊莊、翟莊、大布、西湖、高廟王、李台、金斗營、郭屯15個鄉,841個行政村。
1995年6月20日,撤銷閻樓鎮,撤銷石佛鄉設立石佛鎮;撤銷定水鎮鄉設立定水鎮。
1996年10月31日,撤銷范海鄉,設立範海鎮。
1998年8月,撤銷李台鄉,設立李台鎮;撤銷十五里園鄉,設立十五里園鎮。
1999年底,陽穀縣轄11鎮,5個鄉,共轄865個行政村。
2004年10月,撤消陽穀鎮,在其基礎上設置博濟橋、僑潤和獅子樓三個辦事處。全縣共轄10鎮5鄉三個辦事處。
2010年7月,撤銷郭店屯鄉、西湖鄉,設郭屯鎮、西湖鎮。全縣共轄12鎮3鄉三個辦事處。即:博濟橋辦事處、僑潤辦事處、獅子樓辦事處、壽張鎮、張秋鎮、阿城鎮、七級鎮、安樂鎮、閻樓鎮、石佛鎮、定水鎮、李台鎮、十五里園鎮、郭屯鎮、西湖鎮、高廟王鄉、金斗營鄉、大布鄉。
2012年陽穀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13個鎮。[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穀縣位於東經115°39『~116°06『,北緯35°55』~36°19『之間。地處魯西平原,黃河之北,山東省聊城地區南端。縣境西起西湖鄉西界之金錢線河,東止於阿城東境之黃河,東西長39.8公里;北起郭店屯鄉北界之徒駭河,南至壽張鎮南境之金堤外,南北寬32公里,總面積106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陽穀縣地處黃河泛濫平原,平均海拔高度為39.62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傾,平均坡降為1/6000—1/7000之間。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在境內泛濫,改道,衝決,泥沙淤積,逐漸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緩崗、緩平坡地、淺平窪地三種微地貌類型相間的現代平原地形,三種微地貌類型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49.3%、40.9%、9.8%。陽穀縣內土壤共有潮土、鹽土、風沙土3個土類,褐土化潮土、潮土、鹽化潮土、潮鹽4個亞類,86個土種。潮土占土地總面積的68.5%,鹽土、風沙土占1.5%。
氣候
陽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1995—1999年平均年日地數為2241小時,平均氣溫13.9℃,略高於1998年—1994年的平均值。日極端最高氣溫40.0℃,發生在1997年6月23日;日極端最低氣溫-14.34℃,發生在1998年1月19日。年平均降水523.9毫米,較1988—1994年的平均值偏少43.0毫米。最多年(1998年)695.9毫米,最少年(1997年)408.5毫米。一日取大降水量160.7毫米,發生在1998年8月4日。平均相對濕度為69%,較1998年—1994年平均值偏大3%。年平均無霜期為206天。
水系
陽穀縣境域以橫亘於南境的金堤為界,分屬於兩個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為金堤河水系,黃河流域;金堤北為徒駭河水系,海河流域。有黃河、金堤河、小運河、趙王河、羊角河、新金線河、徒駭河7條河流。黃河流經縣東南部,境內長度3.3公里。金堤河流經縣南部,境內長37.5公里。全縣河網密度為0.17公里/平方公里。[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陽穀縣總面積為1064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106532.54公頃,其中耕地72094.78公頃,園地(果園、桑園)2371.16公頃,林地1837.84公頃,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620.40公頃,3級地6.02萬公頃,4級地1.14萬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3.5%、57.4%和10.9%。另有重度鹽鹼及沙荒地8592公頃,占8.2%。
水資源
陽穀縣水資源包括地下水,地表徑流水和過境客水三個部分。地下水總貯量為27.24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3.90億立方米,鹹水3.3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以利用1.8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為5587.4萬立方米,可利用量710萬立方米。過境客水主要源於黃河、金堤河、新金線河和徒駭河四條河流,徑流總量為373.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客水可供量為3.16億立方米,可用量2.05億立方米。全縣可供水資源總量為5.1077億立方米,可利用量3.985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陽穀縣主要生物資源有554種,其中農作物62種(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等糧食作物12種,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10種,白菜、茄子、黃瓜、西葫蘆、西紅柿等蔬菜40種),楊、榆、槐、柳、桐等林木13種,果樹(主要為蘋果、桃、梨、杏等)12種,花草類167種(花卉40種、草類127種);益鳥益獸及害蟲天敵125種,中藥材100種,馬、牛、羊、雞、兔等畜禽12種,水生物類63種(鯉、鰱、鯽等魚類53種,水生植物10種)。[5]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全年出生人口13740人,出生率16.46‰;死亡人口5627人,死亡率6.74‰;自然增長率9.72‰。年末戶籍人口83.46萬人,其中,0-17歲人口占總人口的24.12%,18-59歲人口占57.11%,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77%。年末常住人口79.8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6.19%,比上年末提高1.55個百分點。
民族
陽穀縣境內人口共有25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66%。回、布依、滿、壯、蒙古、苗、土家、朝鮮、白、達翰爾等24個少數民族共占總人口的0.34‰。在各少數民族中,回族占各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9%
經濟概述
綜述
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GDP)369.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3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87.15億元,增長0.6%;第三產業增加值129.26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為14:50.6:35。人均生產總值45940.77元,增長4.86%。
2018年,新登記市場主體6680戶,比上年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為92.17元,比上年增加1.16元;年末工業資產負債率為60.4%,比上年末下降1.4個百分點。全縣全社會用電量24797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07%,工業用電量177349萬千瓦時,同比增長8.02%。
第一產業
2018年,農業增加值56.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6%;其中,種植業增加值38.82億元,增長6.21%;林業增加值0.37億元,增長2.1%;牧業增加值13.04億元,增長1.07%;漁業增加值1.06億元,同比下降0.38%。
2018年,糧食總產量71.03萬噸,同比下降3.8%,蔬菜總產量198.05萬噸,比上年增長4.92%。
2018年,本年造林面積671公頃,其中人工造林562公頃,人工更新109公頃。本年新育苗面積1819公頃,較去年增長9.77%。
2018年,生豬存欄24.05萬頭,同比下降0.08%;生豬出欄46.42萬頭,下降1.98%;家禽存欄1828萬隻,同比增長2.81%;家禽出欄5810萬隻,增長2.81%;肉類總產量12.91萬噸,增長0.78%;禽蛋產量6.76萬噸,同比下降0.03%;牛奶產量1.84萬噸,同比下降14%。
2018年,水產品總產量8220噸,比上年下降2.26%。其中,淡水產品養殖產量6268噸,下降9.42%。
2018年,農機總動力120.73萬千瓦,同比增長5.09%;機耕面積6.29萬公頃,比上年減少3.38 %;機收面積 11.56 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03%;機械植保面積3.6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66%。
第二產業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增長11.8%,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2%,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2%,比上年降低0.55個百分點。
2018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9家,比上年增加1家。建築業總產值18.32億元,比上年增長9.2%。
第三產業
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比重為35%,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3%。
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共42家,實現營業收入8.12億元,同比增長19.24%;應付職工薪酬1.29億元,同比增長74.32%;從業人員2472人,同比增長17.10%。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3.7%。其中,5000萬元以下項目同比下降85.9%;5000萬元以上項目同比增長43.9%;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4.7%。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為4.9:44.5:50.6,服務業投資比重比上年提高19.1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8.9%。
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3.92億元,比上年增長24.67%,其中,住宅投資16.36億元,下降5.04%。商品房施工面積327.2萬平方米,增長15.66%。商品房竣工面積15.6萬平方米,下降37.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7.4萬平方米,下降22.78%。商品房銷售面積78.4萬平方米,下降5.9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1.4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43.89%。
消費市場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0.2%。其中,餐飲收入增長12.0%,商品零售增長9.9%;城鎮零售額增長10.0%,鄉村零售額增長12.3%。限額以上單位主要商品銷售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0.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2.4%,化妝品類增長24%,金銀珠寶類增長22.9%,日用品類增長8.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4.7%,中西藥品類增長69%,家具類增長14.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9.9%。
開放型經濟
2018年,全縣進出口總額222.6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出口40.9億元,減少34.1%;進口181.7億元,增長24.9%。出口商品中,機電五金產品出口25.01億元,占出口總額的61.2%;紡織服裝出口0.21億元,占出口總額的0.5%;食品農產品出口10.2億元,占出口總額的24.88%。對外合作積極拓展,實際對外投資0.04億元。
2018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出口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4%。其中,出口19.0億元,增長72.38%。
財政金融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2億元,比上年增長0.74%。其中,稅收收入10.89億元,增長7.29%,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7.66%,比上年同期提高5.16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97億元,增長3.27%。其中,民生支出25.1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0.02%。
2018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 373.98億元,比年初增加14.68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為267.88億元,比年初增加19.83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222.69億元,比年初增加27.8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141.97億元,較年初增加10.32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78.95億元,較年初增加17.9億元。
2018年,全縣保險保費收入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6.9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0.56億元,增長63.15%;人身險保費收入0.94億元,增長0.11%。支付各項賠款與給付0.25億元,同比減少67.57%。[6]
社會事業
教育
2018年,超額完成「全面改薄」5年規劃任務。農村義務教育校舍開工面積22.11萬平方米,開工率100%,竣工面積21.99萬平方米。中小學大班額比例降至7.5%以下,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新建改擴建幼兒園8所,新增幼兒學位540個。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專任教師分別為3613人、2185人和1072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295人。
衛生
2018年,年末醫療衛生機構24所。其中,醫院5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9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設置率均為100%。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50元提高至55元。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96個,簽約居民114559人,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提高到每人每年130元。
體育
2018年,舉辦第九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賽事活動230項次,其中社會力量承辦占80%以上。體育社會組織總數695個。全民健身中心縣級覆蓋率超過92%,行政村覆蓋率96%。參加全國地擲球錦標賽、精英賽和青少年及大學生賽,獲得金牌18枚、銀牌16枚和銅牌8枚。
文化
2018年,全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量達78117冊(含報刊),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2個,文化站18個,全縣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
氣象
2018年,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14次,地面增雨防雹作業7輪次。
民生保障
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96元,比上年增長7.5%;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4元,比上年增長8.7%。
2018年,城市建設投資1.93億元。全年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1.07平方公里,新增0.25平方公里。黑臭水體治理完成4條。
2018年,年末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職工基本醫療、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62萬人、2.78萬人、4.92萬人、5.35萬人和2.49萬人。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5.05萬人和64.86萬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2035元(含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18元,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450元提高至490元。省內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醫院1606家(含各級衛生院/聯網門診部)。失業保險金標準平均增長9.2%,1至4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平均增長10%。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76人,年人均保障標準5280元,比上年提高24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844人,年人均保障標準3800元,比上年提高200元。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90個,養老床位5273張。
2018年,棚戶區開工5745套,開工率100%;基本建成532套。公租房完成分配412套,分配率100.49%;發放住房租賃補貼55戶,完成率157.14%。
2018年度,全縣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0起,死亡9人,受傷19人(全部為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直接經濟損失7.02萬元。死亡人數與2017年持平。
交通郵電
2018年,郵電業務總量39491.79萬元,比上年增長11.90%。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1236.41萬元,增長14.06%;郵政業務總量8165.38萬元,增長34.5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14萬戶,下降4.19%;移動電話用戶78.04萬戶,增長6.20%。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99部。
2018年,城鄉班線客車114部,農村客運站16個,農村班線19條,通村莊872個,年末公交車路數7路,公共汽(電)車運營100輛。縣鄉道通車裡程2599公里,省道57.76千米,國道42.32千米,高速公路4.7千米。
科技
2018年,列入省外「十強」產業的項目13個,到位資金8.35億元;列入省內「十強」產業、市九大產業的項目5個,到位資金7.86億元。
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量145件,發明專利授權量48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75件,比上年增加0.42件。院士工作站2個,眾創空間1家。年末有效註冊商標 706件,比上年末增長70.2 %。其中,馳名商標 4件,地理標誌商標 3件。年末實有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增長11.4%。其中,私營企業增長20.8%,個體戶增長9.5%。[7]
旅遊信息
陽穀縣旅遊景點有:蚩尤冢、海會寺、景陽岡、獅子樓、紫石街等。
蚩尤冢:在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東首。基部約50米見方,上部為半球形隆起。冢的高度為7.6米,其中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分高3.5米。冢外有一座東南西北方向寬150米、西南東北方向長4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城。
海會寺:海會寺位於山東省陽穀縣城東25公里的阿城鎮古運河畔,由劉公祠、海會寺、運司會館三部分組成,包括山門、天王殿、千佛殿、鐘樓、鼓樓等十餘處景點。
景陽岡:位於陽穀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總占地面積33.3公頃,其中水面10公頃。其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武松廟、湖心島、釣魚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場等20餘處。
獅子樓:坐落在陽穀縣城大隅首西南角,始建於宋景佑三年。主要景點有:王婆茶館、武大郎家、冷酒館、紙紮店、西門藥店、鹽店、絨線鋪、綢緞莊、客棧、獅子大酒樓、棋社、戲台、玉皇廟等。
紫石街:位於陽穀古城中心區,街長800米,寬50米,占地56畝,總建築面積4780平方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