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陰道腺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陰道腺病
陰道腺病
原圖鏈接

英文名稱 :adenosis vaginae

就診科室 :婦產科

常見病因 :母親妊娠期服用非甾體類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

或陰道正常上皮被藥物、激光、產傷等破壞所致
常見症狀 :白帶增多,性交後出血、性交痛及陰道灼熱感

陰道腺病,是指陰道壁或宮頸陰道部表面或表皮黏膜下結締組織內出現腺體組織或增生的腺組織結構。正常的陰道壁和宮頸鱗狀上皮覆蓋部一般無腺體組織存在,陰道壁出現腺組織被認為是胚胎時期副中腎管殘餘。病灶腺上皮可轉化為正常鱗狀上皮,也可發生惡變。 [1]

病因

陰道腺病確切病因不明,陰道壁出現腺組織為胚胎時期副中腎管殘留,未轉化成鱗狀上皮的柱形上皮,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發展成不同類型的陰道腺病,導致這種變化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藥物影響

多認為陰道腺病發生與其母親妊娠期服用非甾體類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或類似的合成雌激素有密切關係。

陰道環境影響

陰道正常上皮被某些理化因素如藥物、激光、產傷等破壞後,或陰道正常酸性環境被改變,陰道內pH值升高,使陰道上皮如同柱狀上皮化生一樣,陰道的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替代,並進一步形成腺體結構,最後發展成陰道腺病。 [2]

臨床表現

症狀

患者多數無明顯自覺症狀。病變範圍較廣,或累及黏膜表面,常有白帶增多症狀,白帶呈稀薄黏液狀或血性白帶,還可以表現為性交後出血、性交痛及陰道灼熱感。

=體徵

陰道腺病病灶多位於陰道穹隆部,陰道上、中段後側壁。窺器檢查可見陰道黏膜呈糜爛狀,紅色顆粒樣、紅色斑點狀、淺表潰瘍狀,觸之可出血。有的可呈息肉樣突起,有的呈單個或多個囊腫樣突起於陰道壁,有的可表現為陰道黏膜摺疊成環形,環繞宮頸外口。陰道觸診有時可觸及陰道黏膜下硬節狀或砂粒樣病灶,直徑一般在0.5~5cm。若病變在宮頸者,可發現宮頸橫嵴或皺襞或宮頸發育不良,宮頸雞冠樣突起或宮頸外翻等表現。 [3]

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

了解有無DES(乙茋酚)史,可作診斷的參考。對白帶增多、陰道血性分泌物或性交痛等症狀,應追查原因。

婦科檢查

對整個陰道和宮頸進行仔細查看,注意陰道壁有無紅斑、潰瘍、結節和息肉狀突起。觸診為重要檢查,可證實陰道橫脊及其後面的硬結、潰瘍,也可觸到陰道黏膜下的硬結。

細胞學檢查

對可疑患者,在陰道壁病變部位作刮片,在陰道上部作環形刮片或四相刮片。宮頸刮片應分別採取。如發現有黏液柱狀細胞或鱗化細胞,即提示陰道腺病。

陰道鏡檢查

一般認為這是診斷陰道腺病的可靠方法。進行陰道鏡檢查,陰道腺病的診斷率極高。陰道鏡檢查對陰道腺病的隨訪觀察、早期發現上皮不典型增生及癌變有較大幫助。

活組織檢查

是陰道腺病的確診依據。如陰道檢查發現有上述異常病變時,應做多處活檢。 [4]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陰道鏡檢查結果以及活組織檢查可以確診。 [5]

治療

藥物治療

陰道環境高度酸化(pH1.8~2.4)可促進腺上皮鱗化。採用局部坐浴、沖洗陰道,如0.5%醋酸沖洗陰道、硼酸粉8~10g坐浴等。

手術治療

對黏膜下單個局限病灶,可採用手術完整切除病灶。對發現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已惡變者,處理原則同陰道癌,行腫瘤切除或整個陰道切除,術後行陰道成形術。

化學治療及其他

化學治療。對病變表淺且較小者,可採用激光、冷凍、電灼等治療,深度一般為3~5mm,使病灶壞死、汽化脫落。也可局部塗以10%~20%硝酸銀或重鉻酸鉀溶液,每周2次,連續3個月,使病灶壞死脫落。 [6]

參考來源

  • 潘洪琳.   陰道腺病局部癌變1例. 《 WanFang 》 , 2000  
  • 李秋敏.   陰道鏡診斷陰道腺病的價值. 《 中國婦幼保健 》 , 年  
  • 榮艷霞.   宮頸鱗癌、陰道鱗狀上皮原位癌合併陰道腺病1例. 《 現代婦產科進展 》 , 年  
  • 劉霞,陳妍,沈揚眉,潘小玲.   陰道腺病惡變為腺鱗癌1例並文獻複習. 《 現代婦產科進展 》 , 2007  
  • 焦魯霞,李亞里.   陰道腺病轉為透明細胞癌1例. 《 CNKI 》 , 1994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