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城镇位于阳谷县东部,镇驻地西偏南距县城25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6°02′,北纬36°11′。南与本县张秋镇、河南省吴坝乡为邻,西连闫楼镇,北接七级镇,东与东阿县关山乡、刘集镇毗连,东南隔黄河与东平县银山镇相望。南北长12.3公里,东西宽10.6公里,辖区面积115.4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03个自然村,83个行政村,总人口68121人,人口密度为590人/平方公里。有汉、回、布依、黎等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各少数民族占人口的1%。[1]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阿城镇在列。

自然资源

阿城镇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黄河、金堤河流经镇东南部,小运河(即历史上的会通河)纵贯全境。境风沟渠纵横,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水利条件较好。土壤类型,以潮土、褐土化潮土为主,土壤质地绝大多数为轻壤土和中壤土,适宜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及蔬菜等,镇东南四铺一带实施稻改,稻谷产量增加较快。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冬暖式大棚已形成相当规模,是鲁西大棚生产第一镇,市蔬菜生产明星乡镇,鲁西著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阿城镇交通便利。明清时期,镇为大运河所经,扼南北水运咽喉,处东西陆路要冲,水陆交通便利。镇东南部陶城埠为黄河重要渡口和客运码头,下通济南,上达郑州。齐(河)南(乐)公路横贯镇中部,聊(城)位(山)公路经镇东部。另有专线防汛公路贯通镇驻地和金堤。镇汽车站每日有驶往济南、泰安、淄博、青岛、安阳、濮阳、新乡等地的班车通过。

历史沿革

阿城镇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此地春秋时称为“柯”,处齐国西部边境,因地近泽,故名。古时“柯”、“阿”二字通假,故亦称“阿”。汉设东阿县。南北朝时东阿县治东迁。此地仍沿称阿城。置阳谷县,阿城属之。隋镇域内叠路头村附近原为阳谷县城所在地。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遭黄河水患而迁离。元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设阿城上、下二闸,委闸官驻镇专司河水蓄、泄事宜。清朝时期,阳谷县丞驻镇开衙理事,称“县二堂”,民国初年于此设义和乡。1929年重新区划为阳谷县二区,区公所驻阿城镇。1939年9月,成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流动于阿城附近村庄。1947年秋,设置徐翼县,县政府一度驻阿城镇海会寺内。1949年8月,徐翼县建制撤销,阿城镇仍回属阳谷县。建国后,先后于此设阳谷县第二区、阿城区、阿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阿城镇。2001年3月撤乡并镇,原范海镇并入阿城镇。[2]

名胜古迹

阿城镇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璀璨。镇驻地西北三华里处有东阿故城遗址。镇驻地西南5华里处有马湾遗址。西南15华里处常楼村南有黑土坑遗址。镇驻地南端的海会寺创建于清康熙年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等落成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典型的清代古代建筑群落,总面积近百亩,分为刘公祠、佛寺和运司会馆3个自成体系的单元。镇西北三华里处东阿县故城遗址中的古阿井(亦称阿胶井)乃海内外罕见古迹。有关此井的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汉代的《本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东阿故城中央阜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即指此井。井以青砖砌成,上覆以石板。井侧原有接官厅、龙神庙等建筑,今仅存一石质碑亭。碑亭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六角对称,结构紧凑,额题“济世寿人”四字,左右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亭下石碑高五尺,宽二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朴自然。

海慧寺

海慧寺,位于阳谷县城东50华里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寺碑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所建,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慧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现存81间。海慧寺作为寺院建筑,结构完整严谨。沿其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进院落。山门三间,额匾上写“海慧寺”三字。山门外原有二个大石狮,其上建亭,称为狮子亭。山门内有泥像哼哈二将,高约一丈五尺。进山门即是前院,院内东西两侧建有钟鼓二楼。前殿三间,内有二个佛龛,关帝与韦驮二神像南北相背而立,东西山墙分别立着四大天王。中院有中殿三间,为穿堂式建筑。殿中南向供弥勒佛,靠背北向供观音菩萨。院内各有平顶配房五间。后殿是正殿、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木结构、砖登顶、是寺内主体建筑,比前殿、中殿都高大宽敞。正中供奉三尊木雕池佛坐像,中间一像是释迦牟尼、俗称西天如来佛。海慧寺后院落两面三刀旁各有小院,以中轴线为准左右对称。西院为大悲阁,东院主体为方丈阁。海慧寺是阳谷现存的古代文化宝贵遗产。

历史名人

阿城镇历史上名人颇多。战国时期阿邑(今阿城)人孙膑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其本名失传,因在魏国受过“膑”刑,故名孙膑。齐威王时任齐国军师,先为齐国田忌设“批亢捣虚”之计,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后又用“减灶”之计惑敌,再败魏军,魏军统帅庞涓势穷自杀。所著《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崔山汉墓中出土其残编,经整理得440筒,11000余字。程昱为三国时东阿(今阿城)人。先在兖州刺史刘岱部下任都慰。曹操据兖州,迁为寿张县今。后又升为中郎将,任济阳太守,督兖州。程昱长于谋略,屡为曹操献计献策,多为采纳,累迁至振威将军、安国亭侯。死后谥号车骑将军。曹元用,字子贞,元代著名史学家,阿城镇人。少有才华,为阎复所用,荐入翰林,官至礼部尚书。曾参与撰修《元实录》,诠释《贞观政要》,有《超然集》四十卷传世。[3]

经济状况

阿城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切实抓紧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实现了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的新突破,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4亿元,农业总产值3.2亿元。

农业发展

阿城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使全镇农、林、牧、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万吨,蔬菜、林果、花生、牧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5∶5,复种指数达到200%。目前,蔬菜、畜牧、林果、养殖、劳务输出等已成为全镇农民创收的支柱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研究制订了以蔬菜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选上种、养、加工项目。全镇各具特色的多种经营生产呈现出勃勃生机。镇党委、政府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几年来,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加蔬菜生产科技含量,健全三级服务网络,筹建科技示范园和蔬菜批发市场,使棚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棚菜生产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4.4万亩,冬暖式大棚12000个,大拱棚1500亩,仅蔬菜收入一项人均增收1700元。多次市命名为“蔬菜生产明星乡镇”,被省授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荣誉称号。畜牧业稳步发展,大牲畜存栏量达到2.2万头,羊存栏1.6万只,蛋鸡存养量超过56万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2005年,全镇新挖、清挖沟渠20条,动用土方18万方;新建、修复各种桥、涵、闸80座;新打机井53眼,修复旧井95眼,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3000亩,占耕地面积的99.1%。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工业发展

山东阳谷阿城胶业有限公司

山东阳谷阿城胶业有限公司,坐落在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东阿古城”原址内。闻名中外、享誉古今的“古阿井”即源于此。胶业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阿胶生产工艺,挖掘秘传,研制古方,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成现代化生产线。在保留阿胶原有生产工艺和特性外,使用世界一流的质量监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并依托聊城大学、韩国青州大学技术实力,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年产500吨阿胶、食用明胶等系列产品的民族传统企业。阿城胶业以“质量重于生命、诚信赢得未来”为宗旨。以灵活经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以诚信创市场。阿城胶业以宏扬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精华为目标,为您提供滋补珍品,以民族宝典造福人类,用精品、承诺、服务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阳。[4]

荣誉记录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阿城镇在列。

相关视频

阿城镇中心小学 童年在长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