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Alaska-Class Large Cruisers)設計計劃可以追述到1930年代,當時美國海軍獲得情報,日本海軍正計劃建造類似德國海軍德國級裝甲艦的「超級巡洋艦」,但實為美軍情報錯誤,將翔鶴號航空母艦的艦艇名稱錯誤的以漢字訓讀解讀成「カケヅル」,情報回傳至美國後又因為拼寫錯誤成了「カデクル」,這種既不像戰列艦使用的令制國名、又不像航空母艦使用的瑞獸名,且無法寫成漢字的詞語,最後被美軍徑自解讀為戰列艦名稱,雖然日本海軍最後沒有實施建造計劃,而為因應該情報,1938年美國海軍仍然決定設計一種較強火力的巡洋艦,專門用於獵殺敵方的重巡洋艦。設計方案經過數次變更。1941年阿拉斯加級預算獲得批准。設計標準按照重巡洋艦制定,船體水線長/寬比較大,安裝12英寸口徑主炮,加強了防禦裝甲。1941年12月開工建造,艦名以當時美國管轄的美屬海外領地命名。原計劃建造6艘,前2艘於1944年建成服役,三號艦夏威夷號下水後停建(完工程度82%)[1],後三艘菲律賓號、波多黎各號、薩摩亞號建造計劃被取消。

同級艦隻

  • 阿拉斯加號(USS Alaska CB-1):1944年6月17日服役,1947年2月17日除役。
  • 關島號(USS Guam CB-2):1944年9月17日服役,1947年2月17日除役。
  • 夏威夷號(USS Hawaii CB-3):從未完工。雖然曾有改裝為導彈巡洋艦或指揮艦的計劃,但從未實現,最後在未完成的狀態下解體拆除。

任務與規格

阿拉斯加級在太平洋戰爭中主要充當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伴隨艦隊航空母艦作戰。曾經參加炮擊艦隊炮轟過日本本土。戰爭結束後,在大幅削減軍費的衝擊下,阿拉斯加級相繼在1940年代末退役拆毀。

阿拉斯加級美國海軍稱為「大型巡洋艦[2]」(large cruiser)。其設計介於新型戰列艦與條約型重巡洋艦之間,最初的思路是專門用於對付敵方重巡洋艦,比較近似於以前的戰列巡洋艦。但是在船型、武備和防禦裝甲以及運用思想方面不盡相同。阿拉斯加級的造價比美國海軍的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高出近一倍,相當於衣阿華級戰列艦造價的70%。有限的用途,昂貴的耗費決定了阿拉斯加級戰後的命運,註定是一種特定條件下帶有很強實驗性色彩的軍艦。

視頻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相關視頻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如何區分?最大的不同在這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