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谀

来自 快资讯狐网 的图片

阿谀阿谀是指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阿谀 [1]

外文名称 flatter;toady

拼音 ē yú

注音 ㄜ ㄧㄩˊ

近义词 巴结

词性 动词

解释

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

例如: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谄阿谀之贼。--《三国演义》;阿谀曲从;老练的阿谀可以买动一个老实人。

运用

1、《汉书·匡衡传》:"於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雅几辅政之义。'"

2、《三国演义》:"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谄阿谀之贼。"

3、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彼全忠一凶人,犹知以顺旨为可杀。而世之小人,方以阿谀为保身之良策,何哉?"

4、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岸贾阿谀取悦,言无不纳。"

5、清·陈梦雷 《赠高宪于公》诗 :"里曲讵阿谀,风谣附雅豳。"

6、企船组当代·殷谦《中国文坛的那些事儿》

"中国当代作家多娇气,骄气爱慕虚荣是中国文化的消极的传统,喜欢听奉承话,这个时代的奉承大概并不代表阿谀,而是图个吉利。生活中大家都喜欢听吉利话,也就不好说是奉承了。这个在文学界府轿祖辩尤其显显,当代的作家又有哪个不喜欢听奉承话呢?尤其获了大奖喜庆的时候,更要盼些'吉利'话了。

当代作家柜境懂臭自幼就在这么一个敌视批评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与大数中国人一样信奉一种中庸的生存哲学,其人生哲学的妙处就是所谓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所以人人都变得特别现实和实际:有利则来,无利则去;所以,视正义和真淋祖拳理等精神价值为游戏,而将别人坦诚的质疑和善意批评当成是和人过不去。在这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中有责任感或正义感的批评家们都退缩了,同在这样的一时代,批评家的正常成长受到了影响,多有见了名人就下跪的乐拜凶软骨头,多有趋淋船见了利益就堆起满脸的没有用的烂忠诚,何时又见过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

7、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

8、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注意

阿:不能读成"ā"。

扩展

阿谀奉承和"阿谀逢迎"都有"迎合别人心意说好听的话"的意思;常通用。但阿谀奉承宜用于强调"曲意迎合别人的心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