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附子理中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附子理中丸

【出处】

附子理中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附子理中人参姜,白术甘草蜜同尝。温阳祛寒益脾气,寒热腹痛要辨清。 [1]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

【功用】

①《鸡峰普济方》:养胃气;②《北京市中成药规范》: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主治】

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②《普济方》,水气有余,致寒气大实于胃中,关脉弦:腰脚重,厚衣重覆也嫌单,尺脉迟,脾胃伏寒,吐利霍乱,烦闷,身体疼痛,发热嗜卧,手足厥逆;③《玉机微义》:中焦有寒腹痛,或恶寒头痛,发热恶寒,腹痛,不饮水,④《杏苑生春》:阳明经气不足,身以前皆寒。兼治新产内虚,虚人多唾;⑤《饲鹤亭集方》:下焦阻虚,火不生土,脏腑不调,食少便溏,及中寒腹痛,身痛拘急,躇卧沉重;⑥《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五更肾泄;命门火衰,食入于胃,无火煎熬,难以熟腐,腹痛腰痪,肠鸣下气)。

【方义】

方中附子温阳祛寒,配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牌之效。

【运用】

本方以畏寒肢冷、睆腹冷痛、呕吐泻利、舌淡若白滑、脉沉细迟缓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慢性肠炎、心力衰竭,痢疾等。

【加减化裁】

虚甚者,重用人参;虚寒并重者,重用干姜、人参;胃逆呕吐较重者,加生姜、半夏、砂仁;寒湿下注见下利较重者,重用白术,加茯苓、苡仁。

【使用注意】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忌食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疗效延伸】

附子理中丸疗效确切,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之一。这张方子出自《阎氏小儿方论》,是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成分有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5味中药,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多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方中以附子(制)、干姜2味辛温药温运中阳、驱散中寒;党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临床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除了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之外,同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发性水肿、顽咳、眩晕、腰痛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

【服药时间】

附子理中丸的服药时间有空腹服、饭前服和饭后服的不同,其中多数文献主张空腹服。传统理论认为,治疗下焦病的药宜在饭前服、空腹服,使药物直达下焦;治疗上焦病的药宜在饭后服,利于药物达于病所。附子理中丸属于治疗中下焦虚寒病证的药,所以在饭前服、空腹服是符合病证需要的。但也有文献并未明确指出服药时间。

【剂量延伸】

大量古今文献表明,临床使用附子理中丸,每次服用生药剂量在1.87~20g之间,说明附子理中丸的安全剂量范围较大,但多数文献记载为每次5g以下。小儿用量视年龄酌减,也较为安全。临床小儿用量可借鉴公式:儿童用药剂量=成人用药剂量×儿童体重(千克)/60(千克)进行计算。仲景牌附子理中丸浓缩丸,成年人口服,每日三次,每次8—12丸。(服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执行或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服药疗程】

从目前大量样本的临床报道看,服药疗程多数为半个月到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说明这是安全用药疗程。由于附子理中丸是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为主的,所以服药疗程相对较长。但也有短至2天。对于年老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疗程不宜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