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陆元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陆元九.jpg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 ), 陀螺及惯性导航专家。出生于安徽滁州,籍贯安徽来安。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

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总工程师、科技委员会常委。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

主要从事惯性器件及惯性导航研究,其成果已应用于多种运载火箭、卫星等空间飞行器中。主要代表作有《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惯性器件》等。

国际第一位惯导博士

为祖国奉献永远的挚爱

20世纪80年代,那些在出国潮中到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的年轻人得知:曾有一位中国人在这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他让美国同行刮目相看。

陆元九的父亲作为中学数学教员,家庭给了陆元九良好的熏陶,他5岁入小学,11岁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后,陆元九考取了有名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30年代的中国国力羸弱。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上初中的陆元九也上街参加学生宣传活动。到南京读高中时,日寇更是把军舰横在长江江面上炫耀武力。陆元九目睹这一切,参加了多次游行请愿。1937年,陆元九刚刚报名参加高考,就传出了北平发生“七七”事变的消息。8月份他赴上海参加完高考,很快又发生了“八一三”事变,日军的飞机将上海轰炸为一片断壁残垣。

当时陆元九报考的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上海沦陷使交通大学开学成为泡影。此时,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向陆元九发来了开学通知书。在炮火中,陆元九逆江而上,经由武汉宜昌到达大后方重庆。陆元九初到重庆,在山顶上搭建的平房里上课。不仅如此,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他们有时还在防空洞中学习。陆元九和他的同学作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陆元九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日后深造打下了基础。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助教,他广泛接触航空工程的方方面面,这对提高一个科研人员的理论基础有著重要意义[3]

40年代中期,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将举行的消息传来,陆元九不愿失去这次机会。他白天工作,晚上努力学习,最终考取了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当时,太平洋水雷密布,他只有选择印度洋和大西洋航线,从重庆飞到昆明,再从昆明飞到印度加尔各答候船,等船就等了两个月。环绕半个地球的航行自然少不了磨难,但与陆元九执著理想的胸怀相比,这些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

陆元九聪明刻苦,被分配进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再加上他扎实的功底,成绩相当突出。在两年内,他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导师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十分喜爱。从1945年到1949年间,陆元九埋头学习,并担任助教,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1949年,大洋彼岸的陆元九迎来了两桩喜事:一是获得博士学位,二是与留美硕士安徽同乡王焕葆喜结良缘。获得博士学位后,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在导师的科研小组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这时,新生的祖国百废待兴。陆元九知道,到了为祖国贡献本领的时候了。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了进步组织,为回国作准备。

这回国的路看似平常,可他竟走了11年!回想在国外没有身份、受人欺侮的经历,他无比畅快,真想大喊一声:“祖国,我回来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