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陆肯堂」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陆肯堂(1650~1696)字邃深,(一作邃升)一字澹成,江苏长洲人。生于清世祖顺治七年,卒于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年四十七…”)
 
行 1: 行 1:
    陆肯堂(1650 ~1696)字邃深 ,(一 作邃升) 字澹成 江苏长洲 人。生 世祖 顺治七年 ,卒 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年四十七岁 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一六八五年)一甲一名进士 授翰林院修撰 累官至侍读。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圣祖尝赞其 品,屡加恩赐 肯堂颖悟 嗜学, 朱彝尊、王鸿绪、徐乾 、汪琬皆推重之。工诗古 辞,滂沛闳阔,如万斛泉 可抑止 著有三礼辨真、怀鸥舫诗存、 物考《清史列传》等 并行于世
+
{{Infobox person
   陆肯堂是 清代第十八位状元 字邃升 一字澹成 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顺治七年(1650)生于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其先人世居浙江湖州府归安(今浙江湖州) 至祖父陆延楫时迁往苏州府。陆延楫在乡里声名昭著,品行学识受 称道 他仁慈谨厚,好行善赈济贫困,乡人颂其 有德之人。又嗜书笃学 学识 对天文地理靡不精通 陆肯堂的父亲陆兖,个性豪放,为人敏捷有智略,曾 诰赠为吴县清 。陆肯堂是家中独 子, 倍受爱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颖 悟的天赋得 了开发 ,加 之苦读嗜学,每日诵读典籍数千言 培养形成了"耳目所接 ,一 过不复忘" 超人记忆能力 这一切为他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关隘奠立了基石。在弱冠之年,陆 肯堂 补为博士弟子员 即有了秀才的身份 康熙十六年(1677)被授以岁贡生 选送国子监读书 康熙二十年(1681)参加辛酉科 江南 乡试,进入前5名 成为经魁。三年后被 以颖上县学学 官, 未及到任,又参加了 康熙二十 年(1685)乙丑 试。 是科会试 始创榜前皇帝令先 前10本试卷进呈候钦走 进呈卷由试官贴黄笺 上 书拟议的第一到第十的名次 康熙皇帝御批曰:陆肯堂"首场格局醇正 二场工稳 三场议论好 "钦定陆肯堂为一甲一名 殿试即得状元。榜眼浙江海宁人陈元龙 探花江南溧阳人黄梦群。
+
| 姓名    =''' 陆肯堂''' 
  状元及第 朝廷授 陆肯堂翰林院修撰 此后 ,陆肯堂 留京为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即充任丁卯科乡试江西正考官 。他 秉公办事 以才选人,"所得 知名人士" 时人皆赞其公正严明。故返京城后 翰林院举荐他为日讲起居注官 为皇帝讲解汉 典籍 回答皇帝的谘询,记录皇帝的日常 行举止 由于尽心尽职, 康熙 十年(1691)起连续升迁 先是擢为右春坊右中允 转为 左中 继之为侍讲 官至侍读。居京 为官 期间,陆肯堂在馆阁整理典籍 所撰著文字,颇受同僚推服 他撰著文章 专心尽力 倚马而就,滂沛闳阔,凌厉顿挫,文如泉涌,不可遏止 张伯行在《陆肯堂墓表》中予以高度赞美 并非美言死者 以张伯行处理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江南乡试案看, 决非曲笔虚美之徒。丁卯江南乡试 正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赵晋 榜发解元刘捷 苏郡中试,者13 人, 外多中扬州盐商子弟,舆论喧哗 试子多认为是科考官受贿通关节 诸考生集于玄妙观 使人抬五路财神像入府学锁于明伦堂 又争作联语以讥嘲 "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影射主考官和副考官 。有 人甚至以纸糊盖贡院之匾 改贡院二字为"卖院"。地方官 噶礼 亦有受贿通关节之嫌 但他竟将考生首领 尔戬等拘押 欲以诬控谋反而治罪 朝廷命尚书 鹏翮会同督 在扬州审案 鹏翮 子为安庆府知府,因袒护噶礼等人欲平息此案 适逢江苏巡抚 张伯行 抵任 决心弄清案情,审案时,赵晋 家人供词牵涉噶礼 张伯 弹劾噶礼欺君抗旨 年私乱法 噶礼反以他事弹劾张伯行。皇帝诏令解除二人职务 仍由张鹏翮审案。张鹏翮竟上奏说张伯行所弹劾之事全 子虚乌有 应革职治罪,噶礼无罪 皇帝又诏今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复审,意见同张鹏翮一致 康熙帝认为张伯行 下清官第一 此案是非颠倒有疑 诏令九卿台谏矢公再议案情 审出实 情。 张伯行回江苏巡抚任上,噶礼革职,作弊 之人 分别治罪。"张伯行正直高洁的品行表明 陆肯堂的颂言是可信 的。
+
| 圖像    = [[File:陆肯堂1.jpg|缩略图]]|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572513&sid=7846607 原图链接]]]
  陆肯堂不仅才学为 称颂 而且德行令人钦佩 孝顺父母, 抚兄弟 赈济穷困,是封建社会 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为人 。陆肯堂 行堪称封建道德的典范 史载他" 天性孝友,笃于仁义。"父早身亡 能尽 赡养祖父 抚养异母弟,爱护之情诚恳 对幼孤辅之成人,而对待姊妹尤为循 关照,凡出嫁必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 如婿贫穷 不能娶者,则扫 迎之。宗室乡邻之人 生活匮乏 则时与餽遗赒贷 对他 仁慈爱人行为 他自以为理所当然 时人认为他 德望才学均不愧于 状元 之称 康熙皇帝褒嘉云:" 陆肯堂 学问甚优 ,人 品亦好 "当 陆肯堂 因疾欲乞归乡里 时, 康熙皇帝关心地遣内阁学士哈山三宝偕医探视 倍受皇恩礼遇, 陆肯堂 遂又留京供职。 康熙三 十五年(1696)卒于宫
+
| 出生日期 =1650~1696
  代表作品其著作 礼辨直》、《陆氏人物考》和《怀鸥舫诗存》传世
+
| 國籍    =中国
    [以上内容由"mkx"分享。]
+
| 職業    = 康熙二十四年 ,( 公元 六八五年)一甲 名进士 授翰林院修撰
 +
| 知名作品 =其著作有《三礼辨直》、《陆氏 物考》和《怀鸥舫诗存》传世 。  
 +
}}
 +
 
 +
== '''人物 平''' ==
 +
 
 +
​陆肯堂是 代第十八位状元,字邃升,一字澹成,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顺治七年(1650)生 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 其先人世居浙江湖州府归安( 今浙江湖州) 至祖父陆延楫时迁往苏州府 陆延楫在乡里声名昭著,品行 识受 称道 他仁慈谨厚,好行善赈济贫困,乡人颂其为有德之人。又 书笃 学,学 识博洽,对天 地理靡 精通 。陆 肯堂的父亲陆兖,个性豪放,为 敏捷有智略 曾被诰赠为吴县清生 。陆肯堂是 家中独子 倍受爱抚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颖悟的天赋得到了开发,加之苦读嗜学 每日诵读典籍数千言,培养形成了"耳目所接 一过不复忘"的超 记忆能力 这一切 他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关隘奠立了基石。 在弱冠之年 陆肯堂补为 士弟子员 即有了秀才的身份 康熙十六年(1677) 授以岁贡 ,选送国 监读书。康熙二十年(1681)参加辛酉科江南乡试 进入前5名 成为经魁。三年后被授以 上县学学官,未及 又参 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会试。是科会试 始创榜前皇帝令先以前10本试卷进呈候钦走,进呈卷由试官贴黄笺 上书拟议的第 到第十 名次 康熙皇帝御批曰:陆 肯堂"首场格局醇正,二场工稳 三场议论好 "钦定陆肯堂为一甲一名 殿试即得状元 榜眼浙江海宁人陈元龙,探花 江南 溧阳人黄梦群。
 +
 
 +
状元及第 朝廷 授官 陆肯堂翰林院修撰。此后 陆肯堂留京为官。 康熙二十 年(1687)即充任丁卯 江西正考官 他秉公办事 ,以 才选人 "所得尽知名人士" 时人皆赞其公正严明 故返京城后,翰林院举荐他为日讲起居注官 为皇帝讲解汉文典籍,回答皇帝的谘询 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举止 由于尽心尽职 康熙三十年(1691)起连续升迁 先是擢为右春坊右中允,转为左中允,继之为侍讲 ,官 至侍读 居京为官期间 ,陆肯堂 在馆阁整理典籍,所撰著文字,颇受同僚推服 。他 撰著文章 专心 倚马而就 滂沛闳阔,凌厉顿挫 ,文 如泉涌 不可遏止。张伯行在《陆肯堂墓表》中予以高度赞美,并非美 死者 以张伯行处理 康熙 十年(1711)辛卯科江南乡试案看 他决非曲笔虚美之徒。丁卯江南乡试 正主考 必蕃,副主考赵晋,榜发解元刘捷,苏郡 者13人 外多中扬州盐商子弟,舆论喧哗,试子多认 是科考 受贿通关节。诸考生集于玄妙观 使人抬五路财神像入府学锁于明伦堂 又争作联语以讥嘲 "左丘明两目无珠 赵子龙一身是胆。"影射主考官和副考官 有人甚至以纸糊盖贡院之匾 改贡院二字为"卖院" 地方官噶礼亦有受贿通关节之嫌。但 竟将考生首领下尔戬等拘押 欲以诬控谋反而治罪。朝廷命尚书张鹏翮会同督抚在扬州审案 鹏翮之子为安庆府知府 因袒护噶礼等 欲平息此案。适
 +
 
 +
逢江苏巡抚张伯行抵任,决心弄清案情 审案时 赵晋的家人供词牵涉噶礼 张伯行弹劾噶礼欺君抗旨,年私乱法 噶礼反以他事弹劾张伯行 皇帝诏令解除二人职务 仍由张鹏翮审案 张鹏翮竟上奏说张伯行所弹劾之事全是子虚乌 有, 应革职治罪, 噶礼 无罪。皇帝又诏今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复审,意见同张鹏翮一致 康熙帝认为张伯行天 清官第一 此案是非颠倒有疑,诏令九卿台谏矢公再议案情,审出实情 。张 伯行回江苏巡 任上,噶礼革职 作弊 人分别治罪 " 张伯行 正直高洁的品行表明 他对陆肯堂的颂言是可信 的。
 +
 
 +
陆肯堂不仅才学为人称颂,而且德 令人钦佩。孝顺父母 爱抚兄弟 赈济穷困 ,是 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至今为人称道 陆肯堂的品行堪称封建道德的典范 史载他" 性孝友 笃于仁义。"父早身亡 能尽心赡养祖父 抚养异母弟,爱护之 诚恳 对幼孤辅 人, 待姊妹尤为循礼关照,凡出嫁必准备一份丰厚 嫁妆 如婿贫穷,不能娶者,则扫馆迎之。宗室乡邻之 人, 生活匮乏,则时与馈遗赒贷 对他的仁慈 人行为 他自以为理所当然。时人认为他 的德 望才学均不愧于状元之 称。 康熙皇帝褒嘉云:" 陆肯堂 学问甚优,人 亦好 。" 当陆肯堂因疾欲乞归乡里时 康熙皇帝关 地遣内阁学士哈山三宝偕医探视。倍受皇恩礼遇 陆肯堂遂又留京供职。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于宫
 +
 
 +
== '''代表作品'''==
 +
 
 +
其著作有《三 辨直》、《陆氏人物考》和《怀鸥舫诗存》传世
 +
 
 +
== '''历史''' ==
 +
 
 +
古代状元的考卷是什么样的?2012年5月31日华东师范大学宣布 该校图书 在整理古籍中偶然发现了一份清朝的状元卷 卷面字体隽秀 论述条理明晰。状元卷在上海民间流传至今实属罕见
 +
 
 +
状元们赖以进身 殿试卷子俗称"状元卷" 历来深受重视 华东师大图书馆在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过程中,发现了一份 状元 卷子 这位状元名叫 陆肯堂, 生于顺治七年(1650年),苏州 ,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状元,时年只有36岁 中状元后, 陆肯堂 授翰林院修撰,后来多数 间留京为官 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 。陆肯堂 的殿试卷子当时曾得 康熙 皇帝赞誉:"首场格局醇正,二场工稳, 场议论好 "校图书馆所藏陆肯堂殿试卷子为卷轴装,前 署名并开具 代宗亲于后,有朱笔标记"第一甲第一名"。
 +
 
 +
据华东师大图书馆专家介绍,清殿试卷子统一存放于内阁,宣统元年重修内阁大库,移旧存书籍于学部图书馆,于是所储历科策卷多流传世间。凭借这一机会,陆肯堂的殿试卷子为陆氏后人所得,重新装裱,请徐世昌等名人题跋具名,成为一份重要的文献保存至今。宣统元年,和陆肯堂状元卷同时为陆氏后人珍藏的,还有陆赐书殿试墨卷。陆赐书是陆肯堂次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二甲二十二名进士,官至川东道布政使。陆赐书殿试卷子上有朱笔标记"第二甲第二十二名",卷末见印卷官职位、姓名。华东师大图书馆收藏的陆氏父子二人的殿试卷子堪称"双璧"。
 +
 
 +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收藏陆肯堂、陆赐书父子殿试卷的陆氏后人也是一位状元,即陆润庠,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三年(1874)中状元。民间传说陆润庠的状元及第也多少沾了一手好字的光。陆润庠官职显赫,历任礼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由体仁阁转东阁大学士。这也是他能请到徐世昌、陈宝琛等当朝名流题跋吟咏于先祖状元卷后的原因所在
 +
  

於 2019年7月25日 (四) 15:54 的修訂

陸肯堂
陸肯堂1.jpg
出生 1650~1696
國籍 中國
職業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
知名作品 其著作有《三禮辨直》、《陸氏人物考》和《懷鷗舫詩存》傳世。

人物生平

​陸肯堂是清代第十八位狀元,字邃升,一字澹成,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七年(1650)生於封建地主知識分子家庭。其先人世居浙江湖州府歸安(今浙江湖州),至祖父陸延楫時遷往蘇州府。陸延楫在鄉里聲名昭著,品行學識受人稱道。他仁慈謹厚,好行善賑濟貧困,鄉人頌其為有德之人。又嗜書篤學,學識博洽,對天文地理靡不精通。陸肯堂的父親陸兗,個性豪放,為人敏捷有智略,曾被誥贈為吳縣清生。陸肯堂是家中獨子,倍受愛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穎悟的天賦得到了開發,加之苦讀嗜學,每日誦讀典籍數千言,培養形成了"耳目所接,一過不復忘"的超人記憶能力。這一切為他順利通過科舉考試關隘奠立了基石。 在弱冠之年,陸肯堂補為博士弟子員,即有了秀才的身份。康熙十六年(1677)被授以歲貢生,選送國子監讀書。康熙二十年(1681)參加辛酉科江南鄉試,進入前5名,成為經魁。三年後被授以穎上縣學學官,未及到任,又參加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會試。是科會試,始創榜前皇帝令先以前10本試卷進呈候欽走,進呈卷由試官貼黃箋,上書擬議的第一到第十的名次。康熙皇帝御批曰:陸肯堂"首場格局醇正,二場工穩,三場議論好。"欽定陸肯堂為一甲一名,殿試即得狀元。榜眼浙江海寧人陳元龍,探花江南溧陽人黃夢群。

狀元及第,朝廷授官陸肯堂翰林院修撰。此後,陸肯堂留京為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即充任丁卯科鄉試江西正考官。他秉公辦事,以才選人,"所得盡知名人士",時人皆贊其公正嚴明。故返京城後,翰林院舉薦他為日講起居注官,為皇帝講解漢文典籍,回答皇帝的諮詢,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舉止。由於盡心盡職,康熙三十年(1691)起連續升遷,先是擢為右春坊右中允,轉為左中允,繼之為侍講,官至侍讀。居京為官期間,陸肯堂在館閣整理典籍,所撰著文字,頗受同僚推服。他撰著文章,專心盡力,倚馬而就,滂沛閎闊,凌厲頓挫,文如泉涌,不可遏止。張伯行在《陸肯堂墓表》中予以高度讚美,並非美言死者。以張伯行處理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江南鄉試案看,他決非曲筆虛美之徒。丁卯江南鄉試,正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趙晉,榜發解元劉捷,蘇郡中試,者13人,外多中揚州鹽商子弟,輿論喧譁,試子多認為是科考官受賄通關節。諸考生集於玄妙觀,使人抬五路財神像入府學鎖於明倫堂。又爭作聯語以譏嘲,"左丘明兩目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影射主考官和副考官。有人甚至以紙糊蓋貢院之匾,改貢院二字為"賣院"。地方官噶禮亦有受賄通關節之嫌。但他竟將考生首領下爾戩等拘押,欲以誣控謀反而治罪。朝廷命尚書張鵬翮會同督撫在揚州審案,鵬翮之子為安慶府知府,因袒護噶禮等人慾平息此案。適

逢江蘇巡撫張伯行抵任,決心弄清案情,審案時,趙晉的家人供詞牽涉噶禮。張伯行彈劾噶禮欺君抗旨,年私亂法,噶禮反以他事彈劾張伯行。皇帝詔令解除二人職務,仍由張鵬翮審案。張鵬翮竟上奏說張伯行所彈劾之事全是子虛烏有,應革職治罪,噶禮無罪。皇帝又詔今尚書穆和倫、張廷樞複審,意見同張鵬翮一致。康熙帝認為張伯行天下清官第一,此案是非顛倒有疑,詔令九卿台諫矢公再議案情,審出實情。張伯行回江蘇巡撫任上,噶禮革職,作弊之人分別治罪。"張伯行正直高潔的品行表明,他對陸肯堂的頌言是可信的。

陸肯堂不僅才學為人稱頌,而且德行令人欽佩。孝順父母,愛撫兄弟,賑濟窮困,是封建社會的道德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為人稱道。陸肯堂的品行堪稱封建道德的典範。史載他"天性孝友,篤於仁義。"父早身亡,能盡心贍養祖父,撫養異母弟,愛護之情誠懇。對幼孤輔之成人,而對待姊妹尤為循禮關照,凡出嫁必準備一份豐厚的嫁妝。如婿貧窮,不能娶者,則掃館迎之。宗室鄉鄰之人,生活匱乏,則時與饋遺賙貸。對他的仁慈愛人行為,他自以為理所當然。時人認為他的德望才學均不愧於狀元之稱。康熙皇帝褒嘉雲:"陸肯堂學問甚優,人品亦好。"當陸肯堂因疾欲乞歸鄉里時,康熙皇帝關心地遣內閣學士哈山三寶偕醫探視。倍受皇恩禮遇,陸肯堂遂又留京供職。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於宮。

代表作品

其著作有《三禮辨直》、《陸氏人物考》和《懷鷗舫詩存》傳世。

歷史

古代狀元的考卷是什麼樣的?2012年5月31日華東師範大學宣布,該校圖書館在整理古籍中偶然發現了一份清朝的狀元卷,卷面字體雋秀,論述條理明晰。狀元卷在上海民間流傳至今實屬罕見。

狀元們賴以進身的殿試卷子俗稱"狀元卷",歷來深受重視。華東師大圖書館在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份狀元卷子。這位狀元名叫陸肯堂,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蘇州人,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狀元,時年只有36歲。中狀元後,陸肯堂授翰林院修撰,後來多數時間留京為官,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陸肯堂的殿試卷子當時曾得康熙皇帝讚譽:"首場格局醇正,二場工穩,三場議論好。"校圖書館所藏陸肯堂殿試卷子為捲軸裝,前有署名並開具三代宗親於後,有朱筆標記"第一甲第一名"。

據華東師大圖書館專家介紹,清殿試卷子統一存放於內閣,宣統元年重修內閣大庫,移舊存書籍於學部圖書館,於是所儲歷科策卷多流傳世間。憑藉這一機會,陸肯堂的殿試卷子為陸氏後人所得,重新裝裱,請徐世昌等名人題跋具名,成為一份重要的文獻保存至今。宣統元年,和陸肯堂狀元卷同時為陸氏後人珍藏的,還有陸賜書殿試墨卷。陸賜書是陸肯堂次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二甲二十二名進士,官至川東道布政使。陸賜書殿試卷子上有朱筆標記"第二甲第二十二名",卷末見印卷官職位、姓名。華東師大圖書館收藏的陸氏父子二人的殿試卷子堪稱"雙璧"。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收藏陸肯堂、陸賜書父子殿試卷的陸氏後人也是一位狀元,即陸潤庠,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三年(1874)中狀元。民間傳說陸潤庠的狀元及第也多少沾了一手好字的光。陸潤庠官職顯赫,歷任禮部尚書、參預政務大臣,由體仁閣轉東閣大學士。這也是他能請到徐世昌、陳寶琛等當朝名流題跋吟詠於先祖狀元卷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