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三立 | |
---|---|
出生 |
江西义宁 | 1853年10月23日
逝世 | 1937年9月14日 | (83岁)
别名 | 字伯严,号散原 |
民族 | 汉族 |
职业 | 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
知名于 | 维新四公子之一筹建南浔铁路“同光体”诗派代表 |
知名作品 | 《匡庐山居诗》 |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
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1]
主要作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渡湖至吴城】
【城北道上】
【漫题豫章四贤像拓本(其三)】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四首选一)】
【园居看微雪】
【夜舟泊吴城】
【园居看微雪】
【遣兴】
【书感】
【人日】
【晓抵九江作】
【九日从抱冰宫保至洪山宝通寺饯送梁节庵兵备】
【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 [2]
主要功绩
陈三立不但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
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政,在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方面,陈三立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
"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3]
亲属成员
父亲陈宝箴为晚清湖南巡抚,维新派人物。
原配武宁罗氏(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四川雅州府知府罗亨奎女)
继配俞明诗,字麟洲,浙江山阴县人,俞文葆(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湖南候补知县,历署兴宁、东安县事)女儿。
长子陈衡恪又名陈师曾,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四子陈方恪为著名编辑、诗人
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人
孙子陈封怀(陈衡恪次子)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
轶事典故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文献来源
- ↑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趣历史. 2018-05-14.
- ↑ 陈寅恪父亲陈三立的传奇人生 搜狐网
- ↑ 陈三立西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