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与义」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陈与义的诗词全集、诗集(653首全)_诗词名句网 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
 
Tra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陈与义 的诗词全集、诗集(653首全)_诗词名句网
+
 
  简介: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 号简斋, 汉族, 其先祖居京兆( 今陕西西安), 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 故为洛( 今河南洛阳) 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年.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陈与义
 +
| 圖像    = [[File:陈与义.jpg|缩略图|居中|[http://a.cvimg.cn/Wiki/Images/37/46/0d7e1ae0-28a3-46f4-ae35-8148c85da0b5.jpg 原图链接]]]}}
 +
陈与义 (1090-1138 ), 字去非 号简斋 汉族 其先祖居京兆 [[ 陕西西安]]), 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 故为洛 [[ 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简介=
 +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
 
 +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
 
 +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
 
 +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 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 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
 
 +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 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胡注过 简略,今人白敦仁有《陈与义集校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
 
 +
=生平简历=
 +
祖籍京兆,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
 +
 
 +
宋哲宗元祐五年 (1090年)生于洛阳。
 +
 
 +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进士。当上文林郎,授职开德府教授。3年后辞职回家。又两年,被重新任命为雍录。
 +
 
 +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陈与义母亲逝世,回汝州服丧。结识汝州知州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任太学博士。后来又升任符宝郎,但不久被贬为陈留酒监。 [1]
 +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
 
 +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夏,陈与义抵达南宋首都绍兴。改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身份知湖州,又召为给事中。后以显谟阁直学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观提举。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欢陈与义,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2]
 +
 
 +
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
 
 +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授参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后来因病,重新以资政殿学士身份知湖州。宋高宗十分关心他的身体,于是回临安改任洞霄宫提举。
 +
 
 +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3]
 +
 
 +
=个人经历=
 +
陈与义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阳。不过按照古代户籍划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乱,后来才把家搬到了洛阳。 [4]
 +
 
 +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
 
 +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
 
 +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
 +
 
 +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福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当时的南宋首都绍兴(今浙江绍兴)。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
 
 +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
 
 +
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3]
 +
=史籍记载=
 +
《宋史》
 +
 
 +
卷四四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
 
 +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
 
 +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开封),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
 
 +
七年(1137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
 
 +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5]
 +
 
 +
=相关成就=
 +
 
 +
陈与义,号简斋,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简斋体”的早年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 ,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直致、浅语入诗,重意境,重白描。后期的“简斋体”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意境圆融,风格雄浑沉郁。
 +
 
 +
=个人作品=
 +
陈与义还有不少寓忧国忧民于写景咏物之中的诗。这些诗往往语言隽永秀丽,形象鲜明,多为体物写志,爱国怀乡之作。
 +
 
 +
诗作
 +
 
 +
《送人归京师》
 +
 
 +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
 
 +
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
《春日二首》之一
 +
 
 +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
 
 +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
 
 +
《拜诏》
 +
 
 +
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
 +
 
 +
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
 +
 
 +
《北风》
 +
 
 +
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
 
 +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
 +
 
 +
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
 
 +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
 +
 
 +
《北征》
 +
 
 +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
 
 +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
 
 +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
 
 +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
 
 +
《别伯共》
 +
 
 +
樽酒相逢地,江枫欲尽时。犹能十日客,共出数年诗。
 +
 
 +
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好为南极柱,深尉旅人悲。
 +
 
 +
《牡丹》
 +
 
 +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
 
 +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
《登岳阳楼》(其一)
 +
 
 +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
 
 +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
 
 +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
 
 +
《次韵尹潜感怀》
 +
 
 +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
 
 +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
 
 +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
 
 +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
 
 +
《伤春》
 +
 
 +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
 
 +
初经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
 
 +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
 
 +
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锋。
 +
 
 +
《居夷行》
 +
 
 +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
 +
 
 +
巴陵十月江不平,万里北风吹客倒。
 +
 
 +
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
 +
 
 +
君山偃蹇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
 +
 
 +
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
 +
 
 +
扬州云气郁不动,白首频回费私祷。
 +
 
 +
后胜误齐已莫追,范蠡图越当若为。
 +
 
 +
皇天岂无悔祸意,君子慎惜经纶时。
 +
 
 +
愿闻群公张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
 
 +
《除夜二首(其一)》
 +
 
 +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
 
 +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
 
 +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
 
 +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
 
 +
词作
 +
 
 +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
 
 +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
 
 +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
《临江仙》
 +
 
 +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
 
 +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
 
 +
=人物评价=
 +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
 
 +
早期诗歌
 +
 
 +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
 
 +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 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眺)、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
 
 +
=参考资料=
 +
1.  《容斋四笔》卷一四
 +
 
 +
2.  《嘉泰吴兴志》卷一四
 +
 
 +
3.  《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
 +
 
 +
4.  陈与义诗近老杜离乱后  .网易[引用日期2014-10-20]
 +
 
 +
5.  眉山历史人物图注(48)——陈与义

於 2018年12月15日 (六) 16:54 的修訂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簡介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詩尊杜甫,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餘杭任太傅幕僚,後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並未列陳與義之名。宋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人認為他於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作詩重錘鍊,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別,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稚箋注《 簡齋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並附印元刊《 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胡注過於簡略,今人白敦仁有《陳與義集校箋》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生平簡歷

祖籍京兆,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於洛陽。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進士。當上文林郎,授職開德府教授。3年後辭職回家。又兩年,被重新任命為雍錄。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汝州服喪。結識汝州知州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後來又升任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陳留酒監。 [1]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經湖北、湖南、廣東、福建。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夏,陳與義抵達南宋首都紹興。改任中書舍人,兼掌內製,拜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身份知湖州,又召為給事中。後以顯謨閣直學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觀提舉。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歡陳與義,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2]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授參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後來因病,重新以資政殿學士身份知湖州。宋高宗十分關心他的身體,於是回臨安改任洞霄宮提舉。

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3]

個人經歷

陳與義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於洛陽。不過按照古代戶籍劃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陽人—他的老祖宗本來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後來趕上安祿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亂,後來才把家搬到了洛陽。 [4]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於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進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

24歲時,陳與義考中進士,隨後當上文林郎。這是個閒職,負責開德府(今濮陽)的文學教育工作。陳與義幹了3年後辭職,回家與一幫好友吟詩賞畫,日子過得好不快活。又過了兩年,他被任命為辟雍錄,也就是到太學的預備學校里當老師。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陳與義的母親辭世。他在汝州服喪期間,結識了州守、詞人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他入京做了太學博士。次年,他29歲時的詩作《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遂亡。陳與義自陳留避難南奔,經襄陽,轉湖南,繞廣東、福建,於紹興元年(1131年)抵當時的南宋首都紹興(今浙江紹興)。陳與義為高宗舊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參與討論政事,抄發章疏,稽察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復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願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指正迷津。當時,丞相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高宗說:「今梓宮與太后、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數人主張打回汴京,收復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將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后、嬪妃、宮女都在金人手裡,若不議和恐難於返回。陳與義聽了之後,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於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託辭退職,朝廷復以資政殿學士(授予罷政宰相的職銜)知湖州,加提舉臨安洞霄宮(今浙江餘杭西南,宋代凡執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舉洞霄宮系銜)。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終年四十九歲。 [3]

史籍記載

《宋史》

卷四四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陳與義傳

陳與義,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遷洛。故為洛人。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擢符寶郎,尋謫監陳留酒稅。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開封),高宗南遷,遂避亂襄漢,轉湖湘,逾嶺嶠。久之,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遷中書舍人,兼掌內製,拜吏部侍郎。尋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召為給事中。駁議詳雅。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被召,會宰相有不樂與義者,復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七年(1137年)正月,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時丞相趙鼎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上曰:「今梓宮與太后、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與義曰:「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從帝如建康。以疾請,復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陛辭,帝勞問甚渥,遂請閒,提舉臨安洞霄宮。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與義容狀儼恪,不妄言笑,平居雖謙以接物,然內剛不可犯。其薦士於朝,退未嘗以語人,士以是多之。尤長於詩,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謝、韋、柳之間。嘗賦墨梅,徽宗嘉賞之,以是受知於上雲。 [5]

相關成就

陳與義,號簡齋,嚴羽《滄浪詩話》在「以人而論」詩體時,將陳與義的詩稱為「陳簡齋體」。「簡齋體」的早年流連光景之作,觀察細緻 ,描寫生動,饒有情趣。善用直致、淺語入詩,重意境,重白描。後期的「簡齋體」取法杜詩,得其沉雄之韻,規模宏大,聲調瀏亮;對仗着重上下句之間氣脈的內在聯繫,潛氣內轉,意境圓融,風格雄渾沉鬱。

個人作品

陳與義還有不少寓憂國憂民於寫景詠物之中的詩。這些詩往往語言雋永秀麗,形象鮮明,多為體物寫志,愛國懷鄉之作。

詩作

《送人歸京師》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日落夢悠悠。

故國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春日二首》之一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

《拜詔》

紫陽山下聞皇牒,地藏階前拜詔書。

乍脫綠袍山色翠,新披紫綬佩金魚。

《北風》

北風掠野悲歲暮,黃塵漲街人不度。

孤鴻抱飢客千里,性命麼微不當怒。

梅花欲動天作難,蓬飛上天得盤桓。

千里臥木枝葉盡,獨自人間不受寒。

《北征》

世故信有力,挽我復北馳。獨沖七月暑,行此無盡陂。

百卉共山澤,各自有四時。華實相後先,盛過當同衰。

亦復觀我生,白髮忽及期。夕雲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願傳飛仙術,一洗侷促悲,被襟閬風觀,濯發扶桑池。

《別伯共》

樽酒相逢地,江楓欲盡時。猶能十日客,共出數年詩。

供世無筋力,驚心有別離。好為南極柱,深尉旅人悲。

《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登岳陽樓》(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次韻尹潛感懷》

胡兒又看繞淮春,嘆息猶為國有人?

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里江湖見在身。

共說金陵龍虎氣,放臣迷路感煙津。

《傷春》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經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稍喜長沙向延圖,疲兵敢犯犬羊鋒。

《居夷行》

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萬里北風吹客倒。

洞庭葉稀秋聲歇,黃帝樂罷川杲杲。

君山偃蹇橫歲暮,天映湖南白如掃。

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

揚州雲氣鬱不動,白首頻回費私禱。

後勝誤齊已莫追,范蠡圖越當若為。

皇天豈無悔禍意,君子慎惜經綸時。

願聞群公張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除夜二首(其一)》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詞作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賦長短句》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

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人物評價

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淨,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後,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託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鬱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早期詩歌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游,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於這樣的詩。南渡以後,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着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鬱悲壯,痛恨於金兵南侵,無奈於朝廷苟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如《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於這類作品。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參考資料

1. 《容齋四筆》卷一四

2. 《嘉泰吳興志》卷一四

3. 《紫微集》卷三五《陳公資政墓志銘》

4. 陳與義詩近老杜離亂後 .網易[引用日期2014-10-20]

5. 眉山歷史人物圖注(48)——陳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