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仁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仁麒
陈仁麒
[1] 来自360网]]
出生 1913年7月24日
逝世 1994年3月27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陈景麟,陈仁祺
职业 军人

陈仁麒(1913—1994年),又名陈景麟,龙岩县(今新罗区)小池人。民国2年(1913年)7月出生于贫苦农家。初级小学毕业后,当过学徒,种过田。民国18年,参加农民暴-动,任小池区少先队长、文化委员、文化夜校教员。民国19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1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简介 ==  陈仁麒(1913-1994),原名陈景麟,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汪洋村人。1929年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21军政治部宣传员、分队长,红12军特务队政委,红22军166师266团连政委,166师268团政委,红31师宣传科长,红11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红七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军委政治部巡视员,军委直属教导一团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军委干部团特科营教员,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特科营政委兼政治教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甘肃陇东特委镇远县委书记,陇东特委组织部长,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政治部主任,警备三旅政治部主任,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热河14旅政委,13旅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政委,22师政委,第四野战军第11纵政委,第48军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政委兼赣南地区军管会副主任,江西人民政府委员,中共广东韶关地委书记,第21兵团政委,海南军区政委,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华南局委员,海南岛区党委书记,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委炮兵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生平经历

1913年7月生,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汪洋村人,原名陈景麟,曾用名陈仁祺。

1929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21军政治部宣传员,分队长。

1931年10月起在红12军政治部训练队学习。1932年1月起任红12军特务队政治委员。

1932年6月起任瑞金红军学校团委训练班学员。1932年9月起任红22军第66师166团2连政治委员。

1932年10月起任红22军第66师168团【198团】政治委员。1933年1月起任红11军第31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11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3年12月起任红7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4年7月起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巡视员。

1934年8月起任军委直属【红一方面军】教导第1团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9月起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第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永定、长汀、朋口、邵武、浒湾、建宁等战斗、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曾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特科营政治委员。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特科营政治委员。1936年10月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特务营(后改称团)政治委员兼政治主任教员。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任中共甘肃陇东特区委员会镇源中心县委员会书记。

1938年1月至7月任中共陇东特委组织部部长。同年7月至1939年12月任中共庆环分区组织部部长。

1940年11月起任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政治部主任。

1942年10月起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政治部主任。为加强部队的政治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被评为模范党员,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8月在调出华中工作的干部大队2大队任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至1946年6月任热河军区【冀晋纵队】第3旅政治委员。

1946年9月至1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热河军区】独立第13旅政治委员。同年11月至1947年4月任冀热察军区独立第13旅政治委员。

1947年4月至8月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3旅政治委员。1947年8月至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第22师政治委员。

1948年1月至3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师政治委员。1948年3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48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49年3月至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8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49年6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第48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率部参加了热河、塔山阻击战和辽沈、平津、湘赣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8军政治委员兼赣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赣南地区军管会副主任,江西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7月至1952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8军政治委员兼赣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1年5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广东韶关地委书记中共北江地委第一书记。

1952年4月至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1兵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军政治委员,同年11月至1953年1月任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53年3月至9月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兼军第二政治委员(至1954年3月),同年4月至1955年9月任海南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53年9月至11月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代理第一书记。1954年3月至1955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政治委员。1954年5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第一书记。1954年

2月至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三副主任,中共华南局委员。1955年3月至1959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6月至1960年4月任广州军区党委常务委员.1955年12月至1960年4月任广州军区党的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59年11月至1970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其间:1959年12月至1963年11月任炮兵党委第二书记,1963年11月至1969年7月任炮兵党委第一书记,1969年7月至12月任炮兵党委书记,1969年12月至1970年12月任炮兵党委第二书记。

1970年12月至1971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1970年12月至1971年9月)、第三书记(1971年9月起),1971年11月至1973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71年8月至1974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

1973年2月至1979年11月在兰州市炼油厂蹲点劳动。1971年被撤职,并被隔离审查。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1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生活轶事

在组建二十一兵团时,陈明仁有一个卫士排,特别是有专门的厨师,为此,一些干部颇置微词:"有食堂不去吃,自己有专厨,那是资产阶级、军阀作风。"陈明仁听到这些议论,心里颇为内疚。湖南人喜食辣,口味特殊。陈明仁又曾负过伤,那位由程潜推荐跟随他多年的厨师,烧得一手好湖南菜,对他生活照顾周到,陈明仁很满意。但是,既然个别干部、战士对此有看法,陈明仁二话不说,便为其买好车票,派人送他到南宁车站。 兵团司令部的管理干部得知后,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陈仁麒。"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陈仁麒霍地起身,立刻命令管理员道:"快去车站把厨师给我截回来。"说完,陈仁麒连忙带着党委其他成员赶到陈明仁的住处,一进门,他就检讨道:"司令员,我这个政委工作没做好,现在来给你作自我批评,你负过伤,身体不好,加之水土不服,吃大灶不必了,厨师不要辞退。"陈明仁一听,面带赧颜,立即摆手道:"陈政委,同志们说得对,我现在是一名解放军的干部,生活上要和大家同甘共苦,不能搞特殊化。"听到陈明仁这一席话,陈仁麒等二十一兵团党委成员顿时肃然起敬,他们对司令员的这种自律精神深感欣慰。接着,大家耐心地劝说陈明仁不要辞退厨师,他的工作也是革命工作的需要。不久,叶剑英又从广州亲自打来电话,请陈明仁继续让老厨师照顾他的生活。

陈仁麒和陈明仁在一个班子里搭档共事,前后仅有一年时间。次年,陈仁麒调往海南,出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海南军区第二政委。行前,陈明仁拉着他的手感慨地说:"仁麒同志,组织上派你做我的政委,虽然时间短,但我们合作得很愉快,我从你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有些舍不得你走。"陈仁麒到了海南后,俩人除了在广州开会,一般难得见面。虽然相距远了,但俩人结下的革命情谊却很深厚,时常通通信,遇有相识的人,彼此捎个口信互致问候。陈仁麒到海南时,他的几个孩子尚幼,原先在南宁时,家中的公务员小郭和几个小家伙颇有感情。不料,到了海口后,小家伙们还惦记着熟悉的小郭,找了几个保姆,都不大理想。陈明仁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刻让小郭去海南,帮助陈仁麒照看几个小孩。但是,令陈明仁始料未及的是,小郭去了几天后,就带着陈仁麒写给陈明仁的亲笔信,又打着背包回到了南宁。信中,陈仁麒感谢司令员的好意,表示小郭是一名革命战士,以前仅仅是分配在自己家中作服务工作的,现在的工作调动要经过组织。再说,孩子们由老伴带,无甚大碍。

陈明仁当然明白陈仁麒的意思,他拿着信感慨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要是在国民党军队里,不用说让战士做家庭保姆,就是干其他私事也是正常的。共产党人的确不简单。"后来,二十一兵团撤销了,陈明仁改任55军军长,驻在湛江。陈仁麒每次路过此地,无论工作多忙,总要抽出时间去看望一下陈明仁。1955年,陈明仁和陈仁麒分别被授予上将和中将军衔。

勿忘董存瑞

作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和发现、宣扬英雄典型的主要当事人之一的陈仁麒同志,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政治委员、军委炮兵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身居高位,将军始终不忘董存瑞及其家人,一直跟烈士的父亲董全忠保持着书信往来,还不时寄些钱、物给董家,以表心意。

1958年夏天,时为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陈仁麒中将,利用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深造放暑假的机会,特地赶到河北怀来县董存瑞烈士的家乡,看望烈士一家。他紧握着烈士父亲董全忠的手,激动地说:"老哥,我这是来探亲的!感谢你为我们部队养育了一位伟大的英雄!"随后,将军转身,拉着烈士大妹董存梅的手慈爱地问道:"还记得你的英雄哥哥吗?"

"记得,"董存梅羞赧地答道,"参军时,他个儿低,部队不要,他急得哭了起来,跟部队上的人论理,说到了部队,高粱米饭一撑就长高了。"说着,她模仿着哥哥当时的动作,用手比划着,将手伸到将军的头顶。姑娘的神态引得将军一阵哈哈大笑。女儿的话,也引起了董家二老的回忆。通过跟董家二老的一番拉呱,将军得知在当年烈士捐躯时部队还不甚了解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

1944年秋天,年仅15岁、小名"四蛋子"的董存瑞,在父母的包办下,同一个比她大三岁的本地姑娘卢长玲结了婚。十五六岁就娶妻生子,这在当时的河北怀来一带农村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1945年,即董存瑞和卢长玲结婚的第二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大反攻阶段,16岁的董存瑞说啥也要参加八路军。小两口分别时,董存瑞对哭成泪人的妻子说:"你等着我,打下了太平的日子,我就回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存瑞所在的地方部队,被编入冀察热辽军区第9旅开赴前线,同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作战。一次,董存瑞跟排长郭元方到董的家乡南山堡一带执行任务,郭排长让董存瑞顺便回家看看。董存瑞先见过父母,然后去见妻子卢长玲。董存瑞虽然不知何时才能打败蒋介石结束战争,但他深知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便对妻子说:"长玲,我这一走,生死难测,万一回不来,你一定要改嫁,你的日子还长着呢。"长玲听了丈夫的这番话,忍不住扑进董存瑞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时间不长,董存瑞便应排长的招呼,匆匆地跟父母、妻子告别又踏上了征程。这一走,竟是董存瑞与家人的永别。

在部队里,董存瑞英勇杀敌,多次立功受奖。1947年3月,董存瑞被光荣地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妻子卢长玲非常明白事理,那是上炕剪子下炕镰,无论是田里还是家里,都是一把劳动好手,不仅孝敬公婆,而且跟几个小姑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卢长玲悲痛欲绝,为丈夫守了三年孝,才在公婆再三劝说下改了嫁,临走时痛哭不止。"长玲可是个好闺女呵,俺家穷,在俺家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董母讲到这里泣不成声。身经百战的将军听了也双眼湿润,唏嘘不已。临别时,将军听说正在读初中的董存梅非常爱读书,便高兴地说:"这是好事,我支持你!"自打那以后,陈仁麒就一直在经济上和学业上给予董存梅以帮助,直到这位农家女上完大学。

1961年,全国上下遭受大饥馑,董家虽是烈属,受到政府优待,但也仍是常常揭不开锅,董全忠和小女儿还得了浮肿病。陈仁麒将军得知后非常不安,便和老伴黎萍商量,将家中积攒的200多斤粮票和200元钱派人送到董家,并将患浮肿病的董家父女接到北京,安排到炮兵部队医院住院治疗。

1983年,陈仁麒将军正式离休。晚年他一直致力于宣传和弘扬董存瑞英雄事迹的工作。1993年,隆化隆重地举行了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45周年的活动。早已百病缠身,瘫痪在轮椅上的老将军接到邀请信后,不顾子女和秘书的劝阻,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隆化去!"纪念会上,老将军和老战友们一道,忆往昔峥嵘岁月,想到董存瑞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牺牲了,想起了他们,这些看到革命最终胜利的幸存者都感慨万千,热泪长流。

一年后,老将军在北京溘然辞世。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身边的亲属说:"董存瑞是我部队涌现出来的英雄,我的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加。"适逢董存瑞大妹董存梅出差在外,为了满足将军的遗愿,将军的追悼会不得不推迟了五天才举行。

著作

著有《回忆赣西南战役》、 《中共陇东特委工作回忆》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