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条目可能过于冗长。请将不重要细节移除;若仍太长,可将重要细节分割为新页面。 (2019年9月25日) |
陈仕彬 | |
---|---|
出生 |
1965年 四川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书画家 |
知名于 | 《众山皆响》轰动画坛 |
知名作品 |
《众山皆响》 《奥林匹克宣言》 《奥林匹克(宣言)赋》 |
陈仕彬[1] 1997年定居北京,曾任职于教育部艺教委华韵中心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现任中国人民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城市文化研究院(香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香港)执行院长等职。
人物简介
自幼酷爱书画,一直从事书画创作、艺术教育及文化策划工作。2006年6月和2008年5月分别在广州和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隆重的个人画展,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山水巨作
《众山皆响》轰动画坛,2009年应《奥林匹克宣言》传播委员会邀请,创作完成二十九卷《奥林匹克(宣言)赋》书法长卷,该长卷由人民出版社出
版,开创中国书法原作出版先河,长卷第九卷已赠送给台湾马英九先生。自十九岁举办个人书画展以来,策划组织了数十次涉及书画名家、青少年儿童的大型国内外书画活动,并在美国、新加坡、港澳地区及中国美术馆、中华世纪坛、中国农业展览馆、人民大会堂等地举办过规模宏大的艺术展览活动。担任主编的画册和论著十余种,出版个人书画集六部,担纲总策划的城市广场、风景名胜区、大型历史人文景观雕塑、博物馆多处,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一次联合国奖励,创办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美育品牌活动“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等。
艺术特色
陈仕彬的书画作品给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被江河山水吞嗤般的大气淋漓,是一种置身其间水墨氤氲风起水涌的震撼美感,是一种忘我所在情之所衷的涅磐心境。造境与写境浑然其 中,自然与心境互通其间,万壑铺间,山筑水萦,树郁沟深,风声水起。所谓心存万仞者方可造高壑,意如纤微者才可著飞萤,仕彬之谓也!
细观陈仕彬书画作品,书法贴近黄庭坚又杂糅王铎、傅山等诸贤,绘画则是多方吸收化而融之,其中隐隐所现者,黄宾虹、黄秋园、陈子庄、李可染、傅抱石……。如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先生所言:“基于对中国画笔墨本体的认识,陈仕彬将创作的视野放在了从传统法式向现实感受转换、从自然山川向笔墨表现转化的基本思路上,将笔墨落实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落在自己的画面上,使笔墨和情感、造化与心源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对陈仕彬书画作品的认识,笔者认为,有胆、有识、有力、有度正是他现在的创作状态也是其一直所践行的创作方向。
有胆 十几年来,陈仕彬苦研画理,细研经典,古今参照,以自己的胆略和胆量开辟着属于自己的蹊径,而这个“蹊径”也正是浸透了他的汗水,他的执着,他那迥异于同龄人的成熟、练达与深度。中国水墨,是借墨抒情,借墨张胆。水墨氤氲之间凸现的是那性情与情感,它既需要在在传统的规定中生发,更要在不断的碰撞中找到自己。怯于碰撞或怯于生发者,是无法圆满自己超越自己,是缺“胆”。陈仕彬的“胆”,建立在对传统的认知与把握上,建立在自己的自信和自强的理念。虽“道”漫漫,痴心不改,万壑深邃,独往独行。在他的画中,我更能感受到他的天马行空,他诗人般的抒情性,他多质的“胆”为他在开拓前行。
有识 陈仕彬的“识”,在整个画坛上,走的是既同于时尚又迥异于时风的另类路线。同于时尚,是认知传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的崇拜传统,这不会使他偏于笔墨。迥异于时风是他的“介 入”意识。介入自然而超出自然,介入当代而不介入前卫,保持充沛的“内力”而又相融其间,保持自己的状态而与当代最前沿的“对话”乃至“手谈”切磋,这对一般作画者难于想想
的事情在他身上就能发生,这是他的策略,更是他在质量上去保持自己学术性的方向。这种“识”,是人文的浸染,自然的造就。“自然天性晓绝艺”(文同诗句)。大自然总将一些特殊的禀赋通过某种形式在特殊的人身上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的东西又是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那种才气在燃烧般的放着光泽,眼前的陈仕彬就是这样的。能书能画,双翼俱彩,别出其色。对于他这种“识”,费新碑先生看到的是“四川人的气魄”。他说:“仕彬的气魄从何而来,这得从四川人说起,四川人对于北方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敬畏有一种想走出四川的这种感觉,这是很强烈的。尤其是搞人文或者美术的的人都希望接上中原的大气,我在他的画面上已经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信息。我看他到北京以后已经接上了北方的阔远与豪气,并且在作品中已有很好的表现,不仅有四川山水的俊朗,更有北方的沉雄……。仕彬有一种内心的冲动,冲破了地域,到中原大地以后接上了这种气魄后所呈现的绘画大气象。所谓孟子所讲的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气是生命之本,更是治学从艺之本。”
陈仕彬的“识见”是紧贴着自己的实践的,心中凛然有一股大气,气浑于法,意融于象,“识见”于笔,物力摧之。“惟天怀浩落者,植此妙候恒多,又能绝去人为,解衣磅礴,旷然千古,天人合发,应手而得,故无侍于筹画而非筹画所能及也。”“……用现实感悟的真情实感去过滤现实,从中升华出可以自由运用的笔墨语言,表现出心灵深处的悸动。” 有力 陈仕彬的书画作品,无论从其大的面目,还是到细腻的用笔,都给人以强大的气势,浑然的力度,磅礴般的感染。这里,应该从两方面来解读他的“有力”。一是胸中本身就有一种佩然磊落之气,二是从书法上的吸收和自身书法的创作。所以他的书画作品便充满了一种阳刚之美,一种奔涌勃动的气势,豪迈刚烈,气达丹田。从他的作品看,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审美意志,并融化进了自己的创作之中。在这种状态里,陈仕彬将自己多年在书法上的功力自觉的运用在了绘画上,曾来德先生在分析陈仕彬的书画作品时认为有三个方面促成其力度,“第一就是他的书法性,第二就是他的书写性,第三就是他的抒情性。”这三性带给他气韵、气势和气象。孙克先生评价陈仕彬的书画作品:“他传统的山水里头很突出的是线条质量,他将书法的线条质量转换在绘画中,很多画是写出来的,不象很多人是涂出来、刷出来的,这是他画耐看的重要原因。”这正是陈仕彬的与众多书画家的不同之处。
陈仕彬创作的力度,是一种内在的很强奋的精神,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溺于万物”的从容。而这种力度,他又将其处于一种平常,一种淡然。他的力度,本身就有一种化解的能力,从书法,从笔墨,从构图,从用意,诸种幻变,融为一体。“奇峰绝壁,大水悬流,怪石苍松,幽人羽客,大抵一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若无天,密如无地为上。”
视频
大道堂陈仕彬艺术馆 开馆 暨专家研讨会
有度
陈仕彬给自己的画展就题名为“大道无门”。无门者,“道”存其间矣!中国水墨画的“度”是相当微妙的。它以其传统的博大深厚与兼容并存,在历史的推移及各种观念影响及外来艺术的冲击下,不断调整、融合而达到一种中庸、中正、安和的理想
境界。中国的山水画所追求的状态,从本质上讲就是这种境界的理想定位。
陈仕彬的“度”是有序、有格、有物、有灵。“从本质上讲,传统经典与法式是一种程式化和程序化的体化物,如果没有用大力气去掌握,或者没有大能耐去转换,也只不过是对传统的表面因袭而已,对中国画当代发展起不到真正作用。……近年来,陈仕彬一直在调整着自己的创作路数,开始从重景物转到了重性情,从重外在样式转到了重内在笔墨,从重点线结构转到了重笔墨浑沦,这种艺术创作思维的重大转变是和他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画本体的深入探求密切相关。”
观陈仕彬的书画作品,他在守度与不断超越中变化着,他守水墨之“度”而融于自然之“道”,在变化中寻找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语言,融汇着大师与经典的滋养,印证着自己逐渐显露的个性与面貌。
陈仕彬的书画作品,在当代画坛上,既不独标其异,但亦别开生面,贴近传统,守道自然,贴近古人,凸显现代精神。他正在垦殖着自己艺术世界的那片天空。
视频
陈仕彬专题
艺术点评
陈仕彬的作品,对传统的理解,对传统的吸取,是比较到位的。在绘画的因素方面,比如语言符号方面他都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生活和自然的东西,他一方面非常重视传统的学习,
你看他早期20来岁的时候临摹的作品等,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把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取向很好的结合进去了,不是那种以奇以怪来华众取宠的创新,非常自然,值得倡导。
他传统的山水里头很突出的是线条质量,他将书法的线条质量转换在绘画中,很多画是写出来的,不象很多人是涂出来、刷出来的,这是他的画耐看的重要原因。陈仕彬很善于吸取传统中的精华,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四川这个地方的景观除了大西北的沙漠没有,戈壁滩没有,可以说包括了中国山水最好的最全面的环境,他画的大山大谷非常丰富,素材非常好,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很多古人和今人都没画过的大景象。像“山中一夜雨”,很多的瀑布,我看是很成功的。九寨沟的水当然很丰富了,但是不好画,像他这个“山中一夜雨”的手法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体会都有了,非常精彩,很难画到这种效果。书法中,他的行草书我看很好,比较规范,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没失个性。他书法的笔法也影响他的绘画,所以你看他的山水里面有很多他行草的笔法。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要很好的研究,这种转换对他的艺术有很好的影响。最后,如果在面目上稍微丰富一点则更好。
今天参观了陈仕彬先生的大作,陈先生是四川人,不由得叫我们想到这一次空前的大地震,此次展厅中最大的一幅作品叫“众山皆响”,我看了跋好像跟此次地震有关,这幅画感觉 很有气势。古人云:能作大画者优才也,在一般的展览会上往往是小品居多,在画店里,这几年小构图、小趣味、小格局居多。仕彬他的个子不高,但是他的魄力不一般,作品气势不一般,这给我很深的印象。
再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仕彬书画兼善,我做编辑18年,我们的前辈总是把画跟书法并列起来,前人讲有笔有墨谓之画,刚才程大利讲关于笔墨的论述我也很有感触。仕彬在一楼引用了董其昌关于仕人作画的论述,我看仕彬不仅重视笔墨,还重视笔墨内涵和人格修养。20世纪以来中国画大量的运用了西方的画,特别是素描、水彩、油画等等,一些理论家提出来了多元的格局,中国画好像怎么画都可以,有中西融合,有实验水墨,从总体来讲我是同意的。但是中国画跟西洋画毕竟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区别首先是从笔墨开始,其次是由笔墨展开的整个文化系统的区别。不知道笔墨的画家妄谈中国画。仕彬从20来岁就很重视这个中国画和书法的关系,他有悟性,而且很执着,我看到楼上展示了很多的书法,他的书法和绘画齐头并进且都很优秀,我认为他是继承了中国画家的优良传统。
仕彬的大画很有气势,特别是丈八竖画,我很少看到。而且控制得很好,笔墨浑然一体,气韵生动,非常难得。而他展出的一些长卷也画得很生动,内容丰富,整个展览效果很好,让人看了很新颖,印象十分深刻。仕彬今天刚过不惑之年,来日方长,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很大,我祝贺他。
刘龙庭(《中国书画》副主编,著名美术理论家)
今天这个开幕式很特别,各界精英都有,研讨会也很丰富。我想起一些很巧合的事情,一个就是四川地震,陈仕彬是四川人,另外今天是5月25日,而5月22日是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总结的那一天,还有是这个展览的广泛的社会效果,我觉得很吃惊。这些都让我想到艺术社会性的问题,这个很重要。当年毛泽东很强调艺术为工农兵服务,艺术走进生活,为社会服务。
刚才听前面的同志讲他一直组织艺术的社会活动,尤其是青少年的活动,仕彬同志这一点非常好,这也是一种奉献,看来他一直是走在前面的。我想今天有这么多社会各界的精英都来参加他的画展,这也说明他以前是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个对当前的现实意义就更大了。应该给所有的艺术家一点点的提醒,关心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点很好,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是我感受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也认真看了他的一些作品,确实仕彬同志是很勤奋的画家,他19岁临摹的画还留着而且还保存的很好。他比较重视的传统这一路,这个很重要,尤其百花齐放以后我们很多人经过一段摸索确实觉得最后的功夫还是得落在传统上,这一点看得出来他奋斗的轨迹。我也认真看了一下龙瑞同志的前言,说他整个绘画有过一个转型的阶段由重视线变成线墨并重,再到浑论的境界,这是很难得的,很多画家很难做到。再一点就是书画兼修,并且都做得很专业,这为今后取得更大的成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祝贺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我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谈感想,我一看这几幅大画给我吓住了,这么大的,而且题目很好,“众山皆响”,这一响跟四川的地震又联系上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大家都知
道四川的山水很灵秀,丛树青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的确很有味道,但四川还有震撼人心的大山水就是这次大地震的区域或者说就是仕彬这张大画所表现的地方,让我十分震动,那种气势冲人而来,这是我从未在美术馆感受到的山水画气势,我想没有大气魄难画这样的山水。
那么,仕彬的气魄从何而来?这得从四川人说起,四川人对于北方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敬畏,有一种想走出四川这种感觉,这是很强烈的。尤其是搞人文或者搞美术的人都希望接上中原的大气,我在他的画面上我已经强烈的感受到这种信息。我看他到北京以后已经接上了北方的阔远与豪气,并且在作品中已有很好的表现,不仅有四川山水的俊朗,更有北方的沉雄。我总觉得在北方的四川画家好像都接上这个劲了,我想这个可能是仕彬有一种内心的冲动,冲破了地域,到了中原大地以后接上了这种气魄后所呈现出的绘画大气象。所谓孟子讲的务养浩然之气,气是生命之源,更是治学从艺之本。蜀人养浩然之气很不容易,光在四川是养不出来。在与仕彬多年的接触中以及在他的作品中,我强烈感受到他正在养就的浩然之气,这种气势必将让他走得更远。我预祝他成功。
费新碑(北航新媒体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
今天在这里主题是仕彬的书画,在谈仕彬的书画前很多朋友未必清楚,陈仕彬尽管在很小的时候在绘画的道路上进行过很多刻苦的努力,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相当长的过程中他却同时在做另外一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的贡献我觉得未必比他今天做的书画小。就是他这些年来在为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作出的贡献我觉得应该是巨大的,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主题,我就不展开说了
我看到仕彬的书画我很震动,我想谈三点。第一就是他的书法性,第二就是他的书写性,第三就是他的抒情性。这个书法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书法的本体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中国画家如果没有书法作为基础可以这样说这个画家是不可能走得远的,在历代杰出的绘画人物和大师当中没有一个没有解决书法问题而有最大成就的。既然仕彬他的书法性能够很好的表现和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他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很难得的一种优势。第二个就是书写性,中国画是写意画,写肯定是书法这一部分,但是我们很多书法家具备了书写的能力,但他未必能够转到绘画里头来,能不能把书法性转到绘画中体现书写性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得到的,仕彬在这个问题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把书法性和书写性这两个问题很好地融合起来,我觉得这又是他的一种优势。
第三就是抒情性,一般来讲画家肯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丰厚的人,但是如果没有前两者的基础的话,他就是满腹豪情也未必就能书写出来。我和仕彬的接触过程当中,他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热情,这些我觉得都是他能够在绘画当中把这三者高度地发挥和融合的基本因素。
这三个“性”加起来的话我觉得这里头又有三句话,第一个就是气韵,第二就是气势,第三就是气象。那么气韵对应的是什么呢?就是笔法,而笔法在哪儿呢?就是在书法里头。有了好的书法这个基础,气韵在他的绘画里头那就显现出来了。第二个是气势,其实就是墨法,我从仕彬的绘画里头感受到了从他的墨法里头成长出来的气势。再一个就是气象,气象就是对画面的总体把握,这个总体把握带着人性和人格,带着人的气质性格的属性,所以他的绘画总体的画面是非常的和谐和大气。而且气势、气象移出了画面,构成了天地相接的一种气象,我觉得这是仕彬绘画艺术的高妙之处和震撼人心的地方。
陈仕彬是泸州人,我就想到艺术界的王朝文先生、蒋兆和先生、凌子风先生等也是泸州人,我不是把陈仕彬拿去对比,我想有一句话我想说出来:出过大师的地方还会出大师,有过杰出人物的地方还会出杰出人物,我相信泸州这个地方山川、地势、人文所有的一切,从这儿成长起来的人有无限的潜力。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著名书画家)
仕彬我们交往有十年以上了,因为他原来办公的地方就在我们国家画院里面。我对仕彬是非常佩服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偶尔看到他画的画,我以为他就是随便玩玩而已,最后河北出 了一本画册,看了后很吃惊,感到他不是玩了。今天看了这个展览,印象更加深刻了,我觉得他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画家了。
他的书法水平这一点刚才大家都讲到了,再一个他画中国画的时候他不是用西画的观念套中国画,他是用中国画的观念,中国画很注意的观念就是哲学的因素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因素。所以说看他的画很亲切,有味道,这是我看他的画册和今天这个展览的感受。刚才几位同仁说到有一些作品的面貌表现的一些重复问题,我觉得这是太正常了,毕竟他才40多岁。我再讲另一个问题,就是他把传统中国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自然山川,尤其他所处的四川地貌的一些东西能予以巧妙的结合上去了,把传统的笔法意韵和四川的自然山川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中国画都是表现北方的,另一方面就是表现南方的小桥流水什么的,它比较清秀,而我们真正能看历史上传世的表现四川雄秀一面的山水画还真少,要说好的话就是黄宾虹的东西。而仕彬在他很少有可以借鉴的基础上,把传统的东西有机融合在画面上,表现出这样一种混茫大气、雄秀俊郎的四川山水,这个我觉得是仕彬的一个不小的艺术成就,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一个贡献。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著名美术理论家)
我想从另一个层面谈谈,那就是诗书画同源,诗是立意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立意”,那么笔墨就是笔墨,很难提到艺术这个高度上。四川是个充满诗性的地方,有一种说法
就是凡是到了四川诗风就长了。仕彬是长在四川,我从他的绘画里看到了诗意,让我很有感触。从整个中国的绘画史来看山水和诗歌有着很多联系,尤其是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特别讲题跋。画讲画眼,诗讲诗眼,画上的题诗和画本身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仕彬的作品上的题跋除了书法优秀外,其传达出来的诗境、画境让我印象甚为深刻。胡小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教授,著名文化学者)
我个人看他这次画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笔墨非常滋润和浑沦。这是我以前从来没看到过的。当然,用笔洒脱那是笔上的功夫,整个画面我感觉非常滋润,就像水中墨一样,这个给我印象非常强烈。这也可以算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黄宾虹毕生追求浑厚华滋,我看仕彬的笔墨在华滋上这点做得非常好。当然诸位专家,希望这一个画展中看到多样的面貌,多样的风格。但是我这里面我也想说另外一个观点,我想仕彬年纪还比较轻,这一种特点要把它画到极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也希望把你个人特点画到极致,这是我首先的一个希望。 仕彬的画以前我也见过,但没有这次强烈。这次我是强烈的感受到你的绘画特点,这是你的最大优势,你千万不要向这个画家靠,向那个画家靠,要画出你自己来,而且画到极致,我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
常锐伦(首师大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教育家)
陈仕彬,我希望你是一个来自独特家族的一个个体,艺术靠的是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凭你的综合实力我希望你要不断超越,为这个领域走出一条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路来。超越的动力是爱,只有有爱心的人,爱这个时代,爱你的尊严,爱这个领域,就像你对“大道堂”的解读一样,“书画是小道,而生活就是大道,只有将生活学好的人才可内化为大道”。我再补充一句是“只有有爱心的人,才可能将生活学好”。我希望你随着这条道一直走下去。张仁平(著名策展人、诗人)我感觉到陈仕彬有大道这样一种志向,这样一种理想,我相信他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是可以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可以相信他能够最终将成为一个很大的大师,为什么可以对他寄予厚望呢,我认为是他的观念,他的思想,还有是他独特的成长经历,这种大道理念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我们现在通常在学术领域强调现代性,有一个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这本书讲的就是我们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在陈仕彬的作品里面他很好的和谐的结合起来了,这一点我非常有感触,我们现在的中青年画家很缺少这种东西。
书画界的追求,从思想上、从审美上、从艺术上最根本的特质到底是什么?这一点我觉得从宏观上讲是迷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书画发展的动力有很大的欠缺,这种动力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市场的因素,书画内部本身的艺术的审美的东西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个才是我们应该产生忧虑的,这种内在动力寻找的方向之一就是传统,中国文化要真正能够以很强盛的气势立足于世界,在全球化当中最终能够使中国文化全球化,我觉得必须要真正的寻找到总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而仕彬书画中贯穿的“大道”理念,让我看到了书画界的一丝曙光。马相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
我和仕彬是同龄人,也是老朋友,仕彬他很有幸出生在四川这样一个很有神性的地方,很好地保留了人与自然对应的感觉,我觉得仕彬这次展览主题叫“大道无门”,这里面也体现了这一点。
我认真看了龙瑞院长写的前言,仕彬前年在广州做了一个小型的画展,我也都看了。的确,仕彬他在寻找一种绘画性书写,因为他是书法家,书法进入绘画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有切身的体会。我觉得中国画不能强求一个阐释系统的统一。我在仕彬书法进入绘画中我看到了这一点,这个在当前整个绘画界普遍追求用笔的背景下,仕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有突破性的发展。另外,我觉得他用笔的这种湿润的感觉以及对打动人心的妙处的把握都很好。尤其是他的这个长卷我看了以后这个气息很强烈。
第三个方面就是技术以及人格修养。我认真看他的画展,我觉得他对技术的追求是在20年前已经初步完善,他的树法和台阶的处理很有韵律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点来解释也是有他的可以感知的东西,用中国的传统也可以感知,我觉得他就是能起到一个逐步打通中西的作用。他那些树枝树杈那些内在的结构在西画里也能找到它的影子。他要把这些形式美和笔墨美很好地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个是仕彬独特的风格和修养。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我跟仕彬相识时,他刚到北京,我是刚参加工作,今天来了之后看到当时很多朋友还在这儿,这说明他为人很不错。作为朋友,今天我为他高兴的同时也为他感动,不管多聪明的
人,这么多作品是必须要挤出大量的时间来创作的,这种精神非常让我感动。
就这个展览我有三个感想:第一个他画的这个画有真山水的境界;第二个他的绘画语言上达到了中国画讲的水墨淋漓的效果;第三个我觉得他这个人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20世纪山水画中,写生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手段。但写生山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少画家的写生山水变成素描山水。仕彬的山水画里也有这样的影响,但最终他选择了追求真山水的境界。我觉得山水画能画出真山水的境界很难,真山水,不是指写实的,再现客观自然外部呈现的自然山水,而是主客观结合,通过外部形象描绘内在精神的山水画。这需要画家既要有传统人文精神又要亲近自然。
另外我觉得他的笔墨语言水墨淋漓,这更是不容易的。如果仅仅是技术上的处理很容易,但要具有书写性很难,我觉得书法是更高超的艺术,要写好很难,要把它体现在绘画当中更难。他还很善用水,过去讲墨遇水才活,他善于用水使整个画面显得很神奇,这种神奇和韵味又不落俗套,能够画出自己的豪气和才情,画出自己的胆识和力量,这个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个就是他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好多老师对他也提出了看法和希望。但是我觉得仕彬他是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我觉得他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他自己其实有意识地在做的,比如他想追求一种大境界,他追求全景式的大山水,他本身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善于做人生规划的人。
王平(美术报社副总编、山水画家)
我想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他的书画艺术的感受。首先,先谈谈仕彬这个人,我一直尊称仕彬兄,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谦谦君子,我想这是他做人的态度,也是他能够在书画艺术上一直不懈进取的态度。仕彬在我眼中是很有才华的一位男性,我看他的画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当时是在国家画院,感觉他公务很多,今天也展出一些早期的作品,如果早期作品和今天的作品相比来看是有很大的区别,在这七八年里仕彬兄在他的人格、心性、包括绘画艺术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仕彬作为一个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多的考虑是美术本体和艺术教育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仕彬的作品当中也有体现,但是更本真的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应该表达自己人生观和生活的方式,表达自我对社会的方式,不论他生活在古代还是今天,艺术家的独立性,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独立性我想无论在任何时代他都是一个重要的标杆。仕彬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郑勤砚(美术学博士、书画家)
我觉得仕彬最大的优势有两条,第一条是当代的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包括我们书画界中有两个弊端他都没有沾上,一个就是官本位相当厉害,这个方方面面都反映出来了,有些人因为官本位把科学、教育、艺术等方面丧失了。第二条就是近亲繁殖,我们教育界、科技界包括书法界近亲繁殖很多,因此有了傻子,我说他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占上,非常高兴。 另外,我觉得当前四川是大地震,在我们书画界,今天这样一个展览我看是个小地震,书画小地震!为什么这么说?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的参展作品三分之一是没有款,三分之一跟书法没有关系,至于三分之一的人在他的中国画里面写字,因此中国画与书法距离太远了,已经偏向了。中国画的评委水平也不怎么样,我是从事书法,从小学习书法,在上海创办了书法杂志,到北京五六年时间,做了30年的《中国书法》和《书法》杂志主编很有感触。我们的美术界特别是中国画界书法的水平实在是太低了,当看到我们陈先生这么样一个年轻人,他的书法我觉得在当代青年画家中可以说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很不容易。而且,这个展览的整体质量我想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尽管不是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和理事,说实话我们不少理事的水平都赶不上他,当然他还有不足之处。所以,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讲,10年之后、20年之后中国的书画大师从哪里来?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我希望陈先生要谦虚谨慎,不断地吸收方方面面的营养,我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能够走上这个高峰,我预祝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我发现他作品里面有很多的章,而且他的章都跟大有关的,比如他有大雅、大朴、大象无形等,他表现是大山大水的图式,我想跟他生活在四川有关,其实四川这个地方的山很大,高山大壑,古障层空,表现在这个画上就会很丰富,而且是山石杂树很阴茂,这一点在画里面都体现出来了。他的绘画里面的用笔是非常值得琢磨的。他的用笔大多以中锋为主,他里面的用笔绝大多数都是骨法用笔,他的中锋用笔的特点就是他很大程度表现一种激情,能把自己的激情用中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是太容易的,说明他这个人是很有才情的,在驾驭毛笔书法的线条表现在绘画当中有他独到的一面,是他绘画里面的一大优点。再一点就是刚才前面已经有很多老师谈到他这个画里面湿气,就是比较湿这一点。我感觉这一点既是他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优点刚才很多老师已经讲到了,我建议能够尽量以积染代替泼染,可能既有浑厚滋润的这一面,同时又不会消解画里面的一些力量。
翁芳友(《中国画谭》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与仕彬是老朋友了,但这几年一直没见面,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猛然以这样的方式相见,着实让我吃惊不小。首先是在书画上的进步,可以用神速二字概括,如果说三四年前的
作品还有些不足的话,今天的作品不仅弥补了不足,而且还大大地往前迈进了一步,这种速度我看是很少见的,可喜可贺。其次,书法和国画齐头并进,非常协调,书中有画意,却没有制作之气,画中蕴写意,不落俗套,韵味深长,可谓是书画合璧,相得益彰。这在中国画家中是很难得的,这也是中国文人画的最大特点。第三,这次展览不仅规模大,而且内容丰富、质量高、有震撼力。整个展览8个厅共展出120余件作品,有丈八巨幅,也有尺牍小品,有20年前的旧作,还有开幕前才收笔的巨幅作品等,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真是很感动,个人展览能做到这个水平真是不简单。我重点想谈谈这几张大画,中国画中大画是很难画的,尤其是竖幅,古人讲了,善大画者优才也。我看这几张大画不仅气象宏大,而且浑厚高古,水墨淋漓,最重要的是骨法用笔,将其书法的书写精神糅合在大画中了,使得通篇气韵连贯,没有制作之气,实在难得。今后在局部地方,特别是题款的位置更加注意则更好了。
郑作良(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原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送仕彬几句话:路子正,气魄大,文气足,修养够,最后是走自己的路。首先给我的感觉是路子正,一看就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而且传统功底很深厚,同时又没有被传统所束缚,从中又能感觉到较强的时代精神,我看他从起点到终极目标是有过深入思考的,是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其次是气魄大,仕彬个子小,气魄大,这点前面很多行家都已论述,但他的大气魄从何而来,我想这里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仕彬的大气魄从一个富有神性的地方四川而来,那里大山大壑、大川大水自然已经天赋灵犀。而他又冲出夔门,来到北京,从事的又是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当然会养得浩然之气。第三点,从他的题材内容到笔墨题识,里面都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文气,很古雅,不俗艳,这应该跟他的读书和游历有关。第四,仕彬性情内敛不张扬,彬彬有礼,诚正谦和。说明他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艺术家。最后,我想说一句是走你自己的路。
陈克永(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著名山水画家)
没能赶来参加你的开幕式很遗憾,但我看展览不喜欢凑热闹,我今天来更好,我们可以认真看,好好交流,没有打扰,从这点来讲又不遗憾。整体感觉大气磅礴,格调高古,展览效果也很好。从用笔来讲你主要是骨法用笔,这是画中国画最重要的,很多人都办不到这一点,你做得很好,这得益于你的书法,尤其是你的篆籀。其次是你用墨很好,看得出来你善于掌握水分,古人论水墨讲究“淋漓”二字,墨遇水方活,这其中还有一个气的导引,便是用笔。所谓气韵生动指的是用笔用墨的高度和谐统一,笔主气、墨主韵,缺一不可。另外,你的画面色调统一,格调高古,既有苍茫之气,又有华滋之气,这种气象是很多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你已经具有这种气象了。你就坚持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必将有大成。
王挥春(北京画院著名画家)
我一直在关注着陈仕彬的画,关心着他的每一步变化。
我以前曾经说过,他的画,取法于黄秋园与黄宾虹:前者给了他处理繁复山川的能力;后者,让他在笔墨上独有领悟。
如今,画坛上学习黄宾虹的画家非常普遍,但在这些人中,书法能够过关的很少,所以对于黄宾虹最重要的方法即“从书法求画法”无法进行深入地实践。也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学黄宾虹的人只是一味地繁密和凌乱,却忘记了黄宾虹的清通和疏朗。相比之下,陈仕彬的书法修养使他的画有了与众不同的面貌,因为他平素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书法的研习上,六法会通八法,笔力、腕力浑然入于绘画,用笔自然虚灵流动、顿挫有致。
另外一方面,仕彬的每一步变化,应与他对“道”的领悟有关系。他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大道堂”,显见他对“道”尤其是“大道”的追索,是超过一切的。我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过:与“道”最易沟通的,莫过于艺术。而绝大部分的艺术家,都在对“道”怀有敬畏感的同时,也有与“道”相亲相近之意。
中国的艺术流派很多,主张也各不相同,但还没有不承认“道”的。所以,“道”不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与“道”相合的问题。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都极好地表明,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体悟着、把握着、表现着“道”,而“道”的精神也不仅仅反映在点画之中,它还贯串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之中。言谈举止、吃茶睡觉,无一不充满“道”的趣味与活力。
一般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常考虑技法会多一些,考虑情绪的表达会多一些,而于“道”的体现无从下手——不是他们不想表现“道”,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在技巧中彰显出来。陈仕彬在自己的绘画中特别注重“道”的呈现,这一点尤其可贵。
视频
陈仕彬山水作品欣赏(二)
刘墨(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
我看过很多展览,也策划过很多展览,当然主要是当代艺术。但你这个展览给我的印象还是十分深刻,尽管你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不像当代艺术和手法。首先我觉得整个展览共8
个展厅,这在个人展览中是相当具有规模的,而且这8个展厅从展出内容、时期以及展出形式看得出来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丰富而不冗长,主次分明,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很好,特别是大厅展出的竖幅中堂很有震撼力。另外,虽然你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传统功力,整个展览的传统人文气息非常好,但我还是感受到你的当代精神,这可能跟你对当代艺术也感兴趣有关联,我知道你这个人是一个“五四情结”和“八五情结”很强的人,这一点尽管被你的传统人文气息包裹得很好,但还是从里面透出了光芒,我很欣慰。
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策展人)
我确实没想到我们有一年没见面你就画出这么多东西来,我觉得仕彬确实很有才气,这一点确实从画里面看得出来,他比较重视传统,笔法很讲究。按平面设计来讲他的节奏感比较好,他用笔的构成确实挺有味道的。我希望仕彬的才气加上又看了很多的书,再往下走的时候能在中国这种传统水墨画的山水里面带进一些新的观念,在这个层面上突破一下自己的传统水墨画的基本形式。
旺望忘(著名画家、设计师)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概括讲四个“气”:一个是书画作品大气,第二个是人有勇气,第三个有灵气,第四个有才气,我就不展开说了。
钱宪顺(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
我今天来晚了,最后赶到展厅都已经没有人了,特别为我延长了时间。今天这个会我感觉开得很好,大家的不同看法都很真诚,我就谈谈感想,首先我是来祝贺陈仕彬的展览成功,我到展厅一看可不得了,让我十分震撼,无论是作品质量、展览规模都超出我的意料。要知道他是忙了很多的社会工作,有很多事情,我没想到他能办出这样一个展览来。我跟他大概有一年没见,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突然打个电话准备办一个展览,当时我想这个展览呢可能是把原来的画集中起来搞一个展览,我一进展厅一看这可不得了,这么大的画,画得水墨淋漓、气韵生动,很有震撼力。
我觉得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讲陈仕彬是个有大气象、大志向和大胸怀的人,像刚才这位女士讲的看着是一个谦谦君子,很文弱的很谦虚的样子,但是心里的气象、志向是非常博大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我今天非常震动。我觉得从跟他的接触和书画中感觉出来泸州人的灵性,真是人杰地灵,加上他的勤奋和知识面,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陈仕彬今后是大有作为的!
马振声(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跟陈仕彬认识是很多年了,在我对他的印象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画家的身份展现出来,给人的感觉他是画家的朋友。前两年看到过他的一本画集,当时看了确实我心里也有个小地震,当时我就跟他说你画得非常好,我感觉不比现在这些大画家画得差。他说“不”,我这个还不行,还得多学习。
但是今天看了他的这个展览,对他的作品的印象和对陈仕彬这个人印象就更深刻了,的确像前面先生所讲“四川发生大地震,画界发生了小地震”。一个是我觉得他非常地有才气和灵气,另外感觉他艺术的步伐走得既快又非常扎实,并不像有一些人总是在艺术上或者技法上炫耀自己,他有一个大的目标,一个艺术上的大追求。但是这个追求是靠他自己一步一步这种很务实的努力取得的。所以,我觉得看到这些作品非常感动,很了不起。而且他这么多年做了很多事情,搞设计、搞策划、搞雕塑,搞很多的事情。但是他心里头是有方向的,有一个很高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巨大的脚踏实地的努力,靠的是真本事真功夫,超越了世俗的所谓“官本位”的升迁,不是一般的这种先入美协,然后一步一步设计自己成为什么样的,就是一般的画家参加全国美展这样一步一步地给自己设计台阶。今天这个展览我是第一次看他的展览,刚才听别的同志讲他以前也办过一些展览,我想今天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一个台阶,作为画家身份亮相我第一次知道,以前只是看过一本画册,希望他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扎实,取得更大的成绩。
朱理存(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著名画家)
第一点就是首先我看到这个作品之后感到很震撼,因为我确实是很久没有见到仕彬的作品了。如果看到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家的变化很快,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说实话我觉得我们 看到的是潜力和希望。
第二点我觉得很佩服他的勇气,这个来源于归位。因为他给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之前是策划家也好、教育家也好等等,但是今天他能够很勇敢地归位于艺术家,并且带给我们很多优秀的作品,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确实很多人迷失了自己。第三点是我今天进到展厅之后看到他的作品,感触最深的是节奏感和骨法运笔以及气韵色彩。
常雨晴(中国书画报道主编)
青年书画家陈仕彬我认识他很多年了,我认识他是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组织国际青少年美术作品展评,他是从社会这个角度勇敢地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很了不起。他从美术家的眼光办这件事情,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后来我就注意到他的书画创作,我发现他是一个潜心研究的书画家,他始终在研究状态,而且非常刻苦。书画同源,搞书画的人都知道笔墨是书画家的根本,是命根子。20世纪以来书画界形成一个很大的现象,很大一批书画家是游离在笔墨之外。仕彬老老实实地研究书画自身的规律,尤其重视笔墨的研究和探索,我觉得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且这几年我见证了他的进步,看到他长足的长进,每一阶段他要解决一个问题,他尝试各种规格和内容的作品,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大画,把书法与大画结合起来,给自己不断地提出挑战,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现在的状态决定了他的未来,这一点我很有信心。
视频
大道无门(上)--善佑善会馆采访陈仕彬
视频
大道无门(下)--善佑善会馆采访陈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