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国恩(歌唱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国恩(笔名肖亮)
原图链接
出生 1956年5月
国籍 中国浙江鄞县
职业 歌唱家
知名于 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特邀专家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歌坛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知名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陈国恩 [1] 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电影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特邀专家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歌坛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972年分配到中国电影乐团任歌唱演员。谢莉斯王洁实合作于1978年,通过刻苦钻研后,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们用校园歌曲的方式首先向中国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并演唱了许多优秀的创作歌曲,电影歌曲,中国民歌,以其强劲的演唱实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风靡歌坛,"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百姓心中喜爱的明星。

汉族,1956年5月生,浙江鄞县人。1982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闻一多研究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闻一多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文化研究。

中西文学关系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接受研究。

中国新诗研究。

主要贡献

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90余篇,出版著作3部,联合主编《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选》。其中《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家重点图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上梳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流变规律,致力于理论创新,颇受学界同行的好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曼君先生著文称赞其"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张力,做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历史评价与审美评价的相互交融","是一部富有创见和文采的优秀著作,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层次"(《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另发表书评8篇,肯定其学术的创新。共计完成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个。

主要成果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论中国"自由"派文学》(《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心有灵犀一点通--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迄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1部,合作主编《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2本等。其中,《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一书颇受学界好评,《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书评,肯定其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现已完成2个省级课题和1个"211"工程课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省级科研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一项,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个

专著编著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 (合作)专著 成都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6万字专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30万字专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和2002的10月重印 2001年获安徽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25万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05年12月出版。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一辑(副主编)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二辑(合作主编) 中华书局2007年4月出版。

博士原创学术论丛(7本)(唐金海 陈国恩 周斌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

龚金平《开放视野下多维对话关系的构建--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

罗显勇《梦中的国土--后现代语境中的乡土小说的文化母题及现代性特质》。

刘海波《20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

刘俐莉《战争苦难与女性成长--20世纪中国女性的战争书写》。

杨蓉蓉《学府内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本段论文

1、从苏曼殊郁达夫──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88年第3期《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2、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1990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3、《柔石小传》补正两则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4、论五四文学的自我表现特征 《学术论坛》1993年第5期。

5、论现代浙江作家群的崛起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4年第5期转载 1995年宁波师院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6、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5年第12期转载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宁波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 对人性的探索 《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6年第6期。

8、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摘录1997年获宁波市文联优秀评论奖二等奖。

9、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转载《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1998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0、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 《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1、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摘录。

12、浪漫的传奇──论抗战时期的新浪漫派小说 《江汉论坛》199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9年第11期转载。

13、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回顾与反思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14、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5、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16、五四浪漫主义的局限与衰落 《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7、"感伤的行旅"──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18、闪光的浪漫主义流星──论新时期的知青小说 《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

19、世纪初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萌芽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2期。

20、《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小说"吗? (易竹贤)──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1、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潜在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22、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新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人文论丛》2000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3、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24、回归、新变与泛化──论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 期。

25、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6、周作人思想蜕变问题的再检讨 《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7、"历史反思"应该具有历史感 《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

28、论浪漫主义的自由本质--兼及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长江学术》第2辑(2002年)。

29、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2年12期转载。

30、《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1、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道家色彩 《文学评论》2002年专号。

32、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朱华阳) 《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2003年3期转载。

33、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34、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左敏)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5、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的文学变革(左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

36、再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易竹贤)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7、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2期转载。

38、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9、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0、论池莉的小说创作(王艳)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

41、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孙德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2、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综论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3、论冯至叙事诗中的现代意识(刘悠扬) 《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7期转载。

44、龙泉明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45、还原历史的真相--关于舒芜和七月派的几个问题(朱华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5年第1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

46、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魏家文) 《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

47、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48、《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权绘锦)《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49、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庄桂成) 《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1版理论周刊。

50、文学的审美泛化(庄桂成)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九版。

51、"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52、《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53、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雍青)《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54、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九十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吴矛)《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6年第8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论点摘编。

55、张承志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王淼怡) 《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

56、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4期转载。

57、《萧萧》、《丈夫》、《三三》、《贵生》的版本问题(孙霞) 《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1期。

58、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59、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60、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意识(张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1、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

62、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联想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3、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 《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

64、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5、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66、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67、"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8、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用300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69、沈从文小说《静》的空间形式(吴翔宇) 《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

70、"革命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71、论应修人诗的牧歌风味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72、巴人乡土小说探析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73、郁达夫小说抒情风格的演变 《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5期。

74、"五四"文学的文化品格 《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75、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史分期问题──与近现代文学合并说商榷《宁波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76、巴人作品中的宁波方言 全国第三届巴人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1年11月。

77、鲁迅《狂人日记》新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78、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79、关于《沈光文与晚明易学》一文史料失实及沈光文祖籍问题《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80、论"自我表现"的多重涵义 《广西民院学报》1994年第1期。

81、巴人作品使用宁波方言得失略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82、方方池莉谈创作 《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1期。

83、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 《广西民院学报》1995年增刊。

84、文学的民族化方向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5、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 《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

86、整体世界史观与文学的民族化 《宁波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87、巴人作品宁波方言词语释义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88、中国现代文学为何较少深刻性 《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

89、"男性的音调":论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新诗研究》1998年第2期。

90、禅意与佛性──论废名小说 《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91、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郭沫若《女神》综论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92、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93、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洛阳师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94、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池莉创作简论(王艳) [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3期。

95、新月派诗与婉约派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96、论闻一多的"文化国家主义"(孙德高)《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

97、情感的矛盾与艺术的超越--论闻一多的爱情诗(魏家文)《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

98、萧红的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任秀霞)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99、"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5期。

100、游走于多重文学思潮之间--论林徽因的诗歌道路(王一珂)《创作评谭》2004年第4期。

101、中国乡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浮躁》《废都》《高老庄》的精神症候分析(王俊)《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

102、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论萧红小说创作风格(万娟)《创作评谭》2005年第2期。

103、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陈国恩教授访谈录 《文学教育》2005-07(下)。

104、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05、爱情的想象与恋爱的告白--"湖畔"与"新月"情诗比较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06、心中有良知 彩笔写春秋--评龙志毅的长篇小说《政界》 《贵州作家》第1辑。

107、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湖北省作家协会2005年文学讲习班纪念特刊》。

108、《世界美文精选》序 《写作》2006年第2期。

109、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论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 《珞珈讲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110、新的开拓 新的挑战--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11、受虐倾向与权力欲望--余华早期小说人物心理分析及其他 (王钟屏)《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

112、意识到的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论《祝福》中的"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折叠编辑本段教材教研论著 1、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2、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2005-07(下)。

3、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4、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 (参编)教材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5、当代中国文学 (参编)教材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ISBN 978-7-900725-12-7。

实践性教学

1、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30篇。

2、指导博士生学位论文7篇。

3、指导博士生研究报告1篇。

4、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次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转摘。

5、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写成多篇调查报告,2005年获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武汉大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学研究课题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湖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5.7-2007.7。

2、 "中国现代话剧教学汇演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4.7-2007.7。

3、"新建的汉语言文化系管理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04.5-2006.7。

4、"中国现代话剧教学汇演的研究与实践",武汉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4.2-2006.7。

5、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学术前沿问题研讨课的设计与实施",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改革项目,2005-2008。

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2004-2006。

7、研究生精品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武汉大学研究生院项目,2006-2008。

折叠编辑本段教研论著 1、不虑胜而先虑败--高考的心理调整 《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11月号。

2、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4期。

3、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4、美文与美文的写作--《世纪美文精选·序》,《写作》2006年第2期。

5、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6、美文与美文的写作,《写作》2006年第2期。

7、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获奖记录

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2年获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3年12月获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

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

2007年获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获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获安徽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整套丛书获奖)、武汉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名).

200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