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孟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孟祥
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公司职员
出生 1947年
国籍 中國
职业 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公司职员
知名于 全国劳动模范

陈孟祥,男,1947年生,北京市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红外事业部职工。他参与了多种产品和多项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设计开发和机加工工艺编制工作。他设计的专用漫反射附件,与WQF-400/410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联用组成“海关防伪单证检测系统”广泛应用于中国各海关系统。陈孟祥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和杰出人才提名奖,[1]

个人简介

陈孟祥提出建议,改进510型傅立叶光谱仪的超高精度光学件定位及固定方法,解决了光能量的不稳定,降低了维修率30%左右。又建议改进了风扇的固定方法,排除了风扇的机械振动影响仪器信号噪声,提高了仪器的信噪比,降低了维修率近10%。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陈孟祥在军工生产中,为军工底座的设计和焊接工艺及表面处理工艺,多次走访了焊接专家和表面处理的专业人员,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和工艺性准备,为设计人员设计零部件取得了工艺性保障。在整套的图纸的图面校对中,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提高了零件设计的工艺性,同时还编制了军工的机械加工工艺。在军工零件的加工中,多次去机加工车间进行工艺性生产服务,及时地对设计人员和工人加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沟通和解决,保障了军工生产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了任务。

人物事迹

陈孟祥练就扎实基本功

1969年, 陈孟祥被分配到瑞利公司的前身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钳工班,他从做榔头学起,工余时,经常跑到其他工种前,看师傅们如何操作,默默记在心里,反复揣摩,遇到想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师傅们请教。由于技术过硬,他被调到了总工程师办公室下属的研究室,负责仪器装调。在研究人员的带领下,他多次参加了全国机床工业展览会和仪器仪表展览会,充分了解了当时国内机床和仪器的发展情况。有一次,在机床展览会上,展出了由密云机床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加工中心,演示的时候他就一直站在旁边仔细看,看一遍没明白,就看第二遍、第三遍,一直站了一个半小时。当时,厂里引进一台设备很困难,但是,每进一台新设备他都跑去看,自己上不了手就在一旁看着,看人家怎么操作,自己在心里记。

在总办研究室,陈孟祥还学会了视图画图。除了自己的工作,有空的时候他就在研究人员旁边看他们绘图,看着他们画出的精确、工整的机械图,陈孟祥很是羡慕。可是当时他连图纸都看不明白,正巧当时厂里为了解决年轻工人看不懂图纸的问题,开办了机械制图培训班,由厂里工程技术人员的师傅给讲课,自愿学习,陈孟祥立刻报了名。每天下班后他就和工友们一起去听课,自己又找了一些相关的书自学,晚上上完课,回到办公室继续看书,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二天上班时就向技术人员请教。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能够画出标准图纸了,用自己设计的图纸加工出了和别人一模一样的“顶尖”。三年的学徒生涯过去,优异的出师考试成绩,让陈孟祥有点骄傲,劲有点松了。一次晚上加班,到下半夜的时候,已经很困了,班长交给他一项任务:加工1.6毫米的螺纹内孔。在加工过程中,他不小心劲使大了一点,折了一个丝锥,陈孟祥一下就清醒了:看似熟练的活,其实也有很多东西要学,要钻研,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次加工双光路紫外仪器的不锈钢缝片,它的两孔间距离公差为正负0.05毫米,螺纹外径为1.2毫米的零件,送到车间加工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很大,报废率太高, 投了两批都没按质完成任务。后来领导将任务交给了陈孟祥,经过研究,他发现如果划线钻孔攻丝,既要注意不折断丝锥,产生废品,又要保证两孔之间的距离,很难保证质量。由于两个孔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于是他做了一个小钻模,事先把孔位印上,然后打眼,结果三十件活,六十个孔一个没废,一次性成功,[2]

陈孟祥不断更新知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陈孟祥参加了厂里正在进行的中国第一代一米光栅摄谱仪的研制开发工作。当时他干的是狭缝,这是光栅摄谱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狭缝刃口的研磨和装配,是硬碰硬的技术活,所有的技术指标都以千分之一毫米计算。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来说,制作如此精度的一米光栅摄谱仪还是一项空白。陈孟祥在师傅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些简单的研具和划线打眼的工装,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要达到缝片刃口的直线性小于两千分之一毫米的要求,还是很难。一次,他偶然发现用水做介质,不仅能够很快提高粗糙度,研磨表面不易糊,而且能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经过多次配比试验,陈孟祥研制出了非常实用的研磨刃口的润滑剂,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30%,满足了批量生产的需要。1974年,二光厂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共焦球面扫描干涉仪,陈孟祥也参与其中。在试制过程中,他设计了用V型铁和同轴光栏定轴心的一套调试工艺及工装,解决了仪器两块球面反光镜和激光束的共轴性问题,使工作效率提高了3-4倍,而且保证了仪器的调试精度,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仪器在用户手中对准激光束后的粗调整工作由繁琐变为简单易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陈孟祥又参加了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激光拉曼分光光度计的试制工作。通过几年的装配调试工作,他已经熟练掌握了难度大、精度高的双联单色器的装配调试技术,以及制样和部分样品的分析方法,并且能够独立参加该仪器的主机安装、维修工作。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陈孟祥很快掌握了难度高、精度高的三联单色器的装配工艺及调试技术,试制圆满成功,仪器很快投入了小批试生产。

1982年,陈孟祥担任了三车间双光束光栅红外光谱仪组的组长工作。组织了试制后的第一批小批试生产的工作。双光束光栅红外光谱仪光学镜片多,自动化程度高,机械传动复杂、难度大,全组工人在主管设计人员的指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装配调试期间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陈孟祥也根据装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了一部分装配工艺。如:提高十字传动轴、凸轮机构和轴与轴之间的连接的同轴度和机械传动精度,加快了装配速度,提高了质量和生产效率,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1987年,陈孟祥参加了总办研究室的微量元素测定仪的设计研制工作,主要负责阀体部件的装配。陈孟祥在装配过程中改进了部分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零件,例如:轴与阀心的联接是由一个M4的螺钉紧固的,不但不牢固,而且容易松动,使阀心转动不准确。陈孟祥主动向主管设计人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改用四方轴和四方孔的轴套来连接。通过试制后,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参加这些项目试制的过程中,陈孟祥一边在生产实际中向师傅和同事学习实践经验,一边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1985年,他参加了厂里对职工进行的系统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除了实际操作外又深入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电力拖动等知识,取得了中级工证书。1990年,他参加了控股公司举办的高级工培训班,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高级技能的培训。比较全面掌握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电器控制、液压传动、金属切削原理、钳工工艺学、钳工技能实际操作培训,取得了北京市劳动局颁发的高级等级证书,其结业论文获得了全班第一名。

陈孟祥做新时代的优秀工人

1992年,陈孟祥调到付立叶红外仪器的装调工作中,参加了红外显微镜的设计工作。1994年,参加了WQF-400型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专用漫反射附件的开发研制。在设计海关系统的专用漫反射附件结构中,解决了离轴抛物镜的焦点处景深小、调整精度高的难题。同时编制了一套通用可行的附件调试工艺,提高了调试效率,严格保证了红外光束和白光光束两套光路的共轴性。减少了工艺装备,有效的提高了产品及附件的调试通用性。据“新华网”资料,

该专用漫反射附件共生产了近百台。单台售价2.5万元,直接销售收入近250万元。附件与WQF400型和410型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联用组成的“海关防伪单证监测系统”广泛地应用在全国各海关系统。由此系统检测出的假报关单证金额达上百亿元,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WQF-400型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WQF-410型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荣获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从1997年开始,领导又交给他一项新工作——编制工艺流程。那时计算机已经被运用到了仪器设计中,他看大学生们都用计算机画图,绘出的图又精确又漂亮,比手工制图省时省力。于是,他决心学会用计算机画图。1997年,50岁的陈孟祥开始学习CAD制图。他先跟在几个大学生身边,看他们画,凭着早期简单接触过苹果机的一些知识,他又看了几本书,就自己琢磨着干了起来。后来,他终于学会了用CAD软件制作简单的图纸。陈孟祥的工作主要是编制工艺流程和实际操作。在部门里,刚工作的小青年既怵他,又爱找他请教问题。拿着刚设计好的图纸给他看,他凭着多年经验一眼就能看出毛病,一般都能把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中,[3]

参考资料

  1. 同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 降低了废品率。
  3. 他把几十年的实践经验都传授给了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