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序经

增加 18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序经
| 圖像 = [[File:陈序经.jpg|缩略图|center|[http://07.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60604/20160604130311_e17d75c771f91dd8f7cfa7cd1f25e561_4.jpeg 原图链接]]] ]]
| 出生日期 = 1903年
| 國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陈序经'''<ref>[http://www.hainan.gov.cn/hn/zjhn/hngl/lsyg/201005/t20100524_419691.html 文化大师陈序经],海南日报,2010-05-24 </ref>(1903~1967),字怀民,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曾任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广州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
==个人履历==
=== 介绍===1909年随父去新加坡就读,1920年入读岭南中学,1925年7月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的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伊利诺斯大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再获该校博士学位,回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34年l1月15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 [[ 中国文化之出路 ]] 》一文,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南大学校长。1956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62年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1964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年"文革"中被指控为"里通外国""特务间谍",2月16日患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逝世。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其平反。
陈序经毕生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重视文化研究,提倡在中国创立"文化学"。他认为,在中国,想从东西文化的研究中寻找一条救国道路的人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二是主张复返中国固有的文化;三是主张折中的办法。对此,他指出折中派和复古派都没有出路。他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对闽、粤、桂的船家疍民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进行过较多的调查研究,对东南亚史、华侨史、匈奴史也较有研究。陈序经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中国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学概观》、《南洋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等。
[[ 匈奴史稿 ]] 》是陈序经教授的遗著,作者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6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不幸病逝。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底本,参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订,同时尽可能保留原稿的风貌。
一个人和一所大学
1947年,当岭南大学董事会频频向陈序经发出邀请时,时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的陈序经并没有立刻答应,虽然在这之前,他已在这所学校两度任教。也许他认为自己在南开的施展刚刚开始,也许他觉得岭南的天地太小,教育太落后,反正如果不是南开校长张伯苓的答应"出借"(两年),陈序经很可能不会在岭南留下太多回忆。这一"借"就是16年。
从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大校长,到1952年 [[ 夏岭南大学 ]] 被取消,两三年的时间,岭南大学从广东最好的学校(当时广东只有两所大学,另一所为中山大学)成为国内最完善的大学,一些院系(如医学院)已达到国内一流或最佳水平,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和专家,而广州俨然成为当时中国的学术重镇。如果考
虑到这几年中国多是在政权易主、动荡不安中度过(先是解放战争,后是抗美援朝),那么,岭南大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陈序经的成长中有两个人特别重要,这就是他的三妈和他的父亲。
据说小时候陈序经相当顽皮,常常逃学,在私塾读了一年多,一本《 [[ 三字经 ]] 》读不到四分之一,背不下来,塾师对他的父亲说:"你这孩子实在太笨,用斧头打开脑子装书进去怕也没有用,最好将来跟你做生意。"算命先生也对他的父亲说,假如他的儿子能用笔杆谋生,他就不做算命先生。而这个没读过书,不识字的三妈(陈的三叔的遗孀)却在短短的时间内使陈序经(还有他的妹妹)考到全班第一(在汪洋致远小学时),也是她力主让陈序经转入县城的学校,以免他自满。三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总结为:正面鼓励(不把陈当"笨孩子""坏孩子"看),互相激励(将他与妹妹分在两个班,形成竞争),侧面督促(每晚亲自伴读),共同学习(她从他们学习识字乃至写信),还颇合现代教育理念呢。
陈序经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生意人,从学徒做起,生意越做越大,做到南洋。但这位父亲又是一个仪义疏财,对读书、学习情有独钟的人物(这在中国的生意人中并不罕见)。他告诫陈"切勿想在国内做官","切勿想回南洋做生意",与其做校长院长,不如靠自己的学问做个教授更稳当。在儿子取得美国博士学位后还卖掉椰子园的股份供他在法国留学。陈父的这种"文化情结"也许与其他父亲一样,是想弥补自己小时未能完成学业的遗憾,可贵的是他的见识超出常人。陈序经及他的儿女们从此与教育结缘,源头应追溯至此。
11、《陈序经传》夏和顺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参考资料==
 
[[Category:历史学家]]
61,2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