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龍 - 甘薯之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振龍 - 甘薯之父 |
陳振龍(約1543年-1619年),男,漢族,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 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陳振龍
國籍; 中國 明朝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約1543
逝世日期; 1619年
主要成就; 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
出生地; 福建福州
代表作品; 《海外新傳》
人物簡介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
他上世業儒,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後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於閩縣南台達道鋪(今福州市倉山區),並隨眾商人赴呂宋(今菲律賓)經商。
在呂宋,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薯耐旱、高產、適應性強,生熟皆可食。遂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閩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朱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中國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種。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則賢亦在烏石山建"先薯祠",後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於1957年。
人物事跡
明萬曆年間,陳振龍棄儒經商,到了菲律賓。他見菲律賓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聯想到家鄉時常災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夏,閩中大旱,五穀歉收,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番薯,以解糧荒。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巡撫金學曾呈報呂宋種植朱薯之利。金學曾令其覓地試種。振龍父子即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朱薯收穫,可以充飢。金學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
金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閩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並在福州、福清等地建報功祠,專祀金學曾和陳振龍。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
甘薯之父
陳振龍這位祖居福州長樂鄉下的秀才,是我國的"甘薯之父"。甘薯,由於當初是由"外番"引進的,所以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甘薯有紅、白、黃、紫等多種,可充飢,制澱粉,釀酒。釀出的酒,當地人稱"番薯燒"。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閩中大旱,五穀歉收,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我國,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目前全國甘薯種植面積達一億多畝,年產量折原糧達三千萬噸,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0%,清道光年間,福州人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紀念這一成功的引進。
引種番薯人物之議
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至少有三種可能的途徑:
一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中國雲南;
一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或者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
一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福州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中國福建。
野生種起源於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即番薯)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薯傳至呂宋(今菲律賓),葡萄牙水手將甘薯傳至交趾(今越南)。自廣東傳入,為林懷蘭和陳益攜來,得自交趾;自福建傳人,為陳振龍攜來,得自呂宋。三路先後傳入,互不關聯,其中林懷蘭帶回來的是番薯,陳益和陳振龍帶回來的均是番薯藤。
陳振龍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
林懷蘭 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註解:"其本出於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於粵,因不患凶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廣東電白縣霞洞鄉有"番薯林公廟",是為紀念林懷蘭和守隘關將而建。
陳益 《東莞縣誌·物產·薯》所引《鳳岡陳氏族譜》載:"萬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陳益)偕往,比至,酋長延禮賓館,每宴會,輒饗土產曰薯者,味甘美。公覬其種,賄於酋奴,獲之。……未幾伺間遁歸。……萬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種播天南。"陳益古墓號稱"中國第一塊番薯地"。
番薯第一人
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吳川人林懷蘭、福州長樂人陳振龍和虎門人陳益均可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他們都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1]
參考文獻
- ↑ 八閩文脈·人物 | 「中國甘薯之父」陳振龍一家七代引種推廣甘薯的故事, 掌上長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