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文懿公挽词五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文懿公挽词五首

来自 国学荟网 的图片

作品名称:陈文懿公挽词五首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楼钥

陈文懿公挽词五首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的作品之一。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1]

正文

众口推文伯,何人识吏师。 义襟惟古有,心地只天知。 至死终无玷,平生本不欺。 在公亡可憾,犹恨哲人萎。

文最宜为皓,尤能简上心。 周旋銮掖久,惆怅玉堂深。 去国身仍远,还朝病已侵。 三山风引去,云海竟沉沉。

珍馆径归鄞,人犹望秉钧。 邮传千里讣,哀动五州民。 躃踊森贤嗣,攀号感路人。 公乎不忘矣,衮衮看簪绅。

宅相惟公久,伊余忝后尘。 十年追桂籍,两禁踵词臣。 接武参吾舅,承颜奉老亲。 幸成三学士,何意失斯人。

一别屡经岁,归舟已及门。 方期情话悦,空讶语音存。 善行传千载,芜词愧九原。 伤心歌楚些,无地可招魂。[2]

人物简介

楼钥,出身书香门第,母为汪思温长女,是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少好读书,潜心经学,融贯史传。[3],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4]

个人成就

藏书    楼钥学宗朱熹,性喜藏书,筑东楼于月湖畔,聚书逾万卷。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亲手校雠。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历几十楼钥《题徐铉篆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楼钥《题徐铉篆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

文学

楼钥因长期供职于内廷,擅长内外制及书奏启札之类应用文字。他博通经史,讲求实学,在训诂小学诸方面能纵贯古今,论述大多可信。其题跋文字尤以原原本本、证据分明而为后世所重。《北行日录》为其早年作品,按日记叙使金时行程见闻,反映了中原残破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绪。

他的诗中也有这种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陆沉久,任责岂无人”(《泗洲道中》)、“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灵壁道中》)。其写景咏怀之佳作,古体诗多雄奇壮美,如《大龙湫》、《连云亭望海中诸山》等,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往往流丽,如“行尽杉松三十里,看来楼阁几由旬”(《同王原庆知道游天童》)、“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山行》)之句,皆为后人激赏。但饯送酬答,与人唱和而风格平庸的作品,为数也不少。

所著《攻媿集》,原为120卷,流传中有所散佚,清四库馆臣复删去“青词”数卷,编定为今本112卷。前14卷为古、今体诗,以下为状札、表笺、奏议、外内制、序记书启、墓志等应用文,末两卷为《北行日录》。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四部丛刊》影印聚珍本及《丛书集成》本。[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