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文昌老师(李同书)

陈文昌老师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陈文昌老师》中国当代作家丁召书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陈文昌老师

陈文昌老师是我们初中时的班主任,也许是多子多女的缘故,而立之年的他竟有了一种沧桑感。茂密的头发开始脱落,一张白皙的国字脸刻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辨不清颜色的衣服来不及洗,除了大小几块补丁缀在上面,更积满了花里胡哨的汗渍和灰尘。因为课授的好,校长原谅了他的不修边幅,每逢双休或者节假日还会组织老师义务帮助他料理家务或者干些农活。陈老师常常感动得涕泪横流,抓两只自家养的柴鸡一锅炖掉,犒劳热心的同事。校长真心帮助陈老师的,不想给他增加负担,老师们也都劝陈老师家常便饭就好,可是满头大汗的陈老师憨憨的笑着,说这哪中这哪中,还是吩咐师娘很块把鸡杀了。

那时候我们不明白陈老师怎么养了那么多孩子,把自己搞得像个土行僧,这个问题一直像难解的数学题一样困扰着我们。课堂上,我们专注于陈老师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讲解,课余时间,饶有兴趣地议论陈老师多子多女的话题,小小年纪的我们眨着困惑的眼睛,常常因为陈老师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后来终于从数学老师那里得知,陈文昌老师抚养的几个孩子都是他领养的,并非自己亲生。因为一次偶然事故,师娘丧失了生育能力。谈起那次事故,陈老师痛心疾首,为了一个逃学的孩子,他和孩子的家长昼夜不停地找遍了周围几十公里的村村寨寨,后来终于在一个偏僻的集市上找到了那个孩子,找到孩子的时候,妻子恰好小腹出现了阵痛,去医院的路上,一个人不小心摔在沟里,孩子没保住,大人也丧失了生育能力,成了陈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小小年纪的我们无法理解陈老师的做法,只知道而立之年的他迅速苍老下去,除了校长和同事们热心的帮助,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陈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好,利用星期天,便相约到他家里去,帮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扫院子,擦玻璃,给刚栽过的小树浇水,把缺了口的篱笆墙重新用秫秸绑好......架不住我们的央求,陈老师最后把我们带到他承包的责任田里去,那是一块新开垦的土地,种上了玉米,高粱以及谷子,正是初夏,各种农作物正待施肥,陈老师早已把土家肥运到了地头,我们手里拿着粪筐、铁锨、簸箕、铲子,很快把肥料撒到田里。看着我们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汗水,陈老师即内疚又心疼,他从河边打来一桶水,又从自家地里摘来几个西瓜让我们吃。虽然西瓜还不到成熟季节,白籽白瓤,但是我们吃的很甜,那是我们第一次在自己的班主任面前无所顾忌的饕餮,我们的虔诚和天真在那一刻得到前所未有的喧泄。陈老师那天显得更加放松和快乐,谈起他的孩子,满脸洋溢着幸福感,每一个孩子的饮食起居都牵动着他的心,他拼命工作,勤俭操劳,用无休止的劳作换取孩子们的幸福,再苦再累,只要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一切都不算什么了。那是陈老师第一次在他的学生面前谈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坐在我们中间,沐浴着初秋的晚风和庄稼的清香,陈老师陶醉其中,那一刻,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班主任幸福的另一面。

也就是那一次,我们见到了陈文昌老师收留的几个孩子,他们都是一些被遗弃的智障儿或者生理有缺陷的孩子,有的能够简单地料理自己的生活,有的什么也不会,吃喝拉撒全由陈老师夫妻两人轮番照顾。一次放学的路上,路边的一个包裹引起了陈老师的注意,打开一看,一条简单的被单包裹着一个婴儿,也许是饿坏了,孩子苦哑了嗓子,两只小手有气无力地垂在被单外面。陈老师二话不说,抱起孩子跑到了家里,经过一段时间细心的调理,孩子得救了,却先天唇齿。一个鲜活的生命,怎忍抛弃?陈老师视为己出,精心抚养。短短几年时间,陈老师收留了几个这样的孩子,有偶然遇到的,也有早晨打开门,一个包裹着的孩子躺在屋门口......

时光荏苒,很多年过去了,而立之年的我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再次谈到陈文昌老师,老人虽已暮年,但精神矍铄,生活幸福,与师娘共同打理着一个孤儿院,每天忙忙碌碌,幸福而充实。说起我们自己,大家难掩骄傲自豪,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叙说自己的成长故事,说,这些年,一直不忘陈老师的教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明廉洁,两袖清风,深得百姓拥护。说,三尺讲台,诲人不倦,终是把陈老师当榜样,送走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为生计四处奔波,打工养家,却惦记受灾群众,几次向灾区捐款捐物,说......最后大家提议,帮助陈文昌老师,把孤儿院打理成一个现代化的幸福居所,将他们的爱心一代代传下去。这个建议在那个绚丽的黄昏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天很晚了,我们仍然没有散去,一直沉浸在陈文昌老师缔造的爱心氛围中。 [1]

作者简介

李同书,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超市老板,发表文章多篇,多次获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