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望衡[1],1944年10月生,湖南邵阳人。1962-1968,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2008年5月获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二级)、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特聘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暨规划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国际应用美学研究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亚洲艺术学会副主席。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陈望衡
出生 1944
邵阳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学者、作家

目录

研究对象

从事美学、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研究,出版有学术专著二十余部,主要有《中国美学史》《当代美学原理》《中国古典美学史》《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心灵的冲突与和谐--伦理与审美》《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占筮与哲理--周易蕴玄机》等。海外出版著作九部,其中多部译成英文,重要的有《Chinese Bronzes:Ferocious Beauty》《Confucius life of the great humanist》。国际上第一部介绍中国美学的论文集《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纽约,1995,)收入陈的论文两篇《Comparative concepts of Natural Beauty》《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美学》《新华文摘》《人民日报》《联合早报》(新加坡)等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创立的"境界本体论美学"誉为中国美学新的一派,其国内外影响正在扩大。《中国古典美学史》一书,邓晓芒教授认为"是国内迄今为止由个人独立撰写的最完整、份量最重的中国古典美学史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将此书列为向海外招收美学专业博士生的参考书之一。《当代美学原理》整合中西美学构建了一个以"境界"为本体的美学体系,颜翔林教授评价为"极具理论的原创性与学术冲击力"。

学术思想

陈望衡的学术思想主要为三个方面:

一、美学本体论:创"境界本体"论,主张"美在境界"。陈望衡的代表作《当代美学原理》整合中西美学,构建了一个以"境界"为本体的美学体系,学界评价陈望衡为"境界美学的领军人物"。

二、中国美学史:陈望衡提出中国古典美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以"意象"为基本范畴 "境界"为最高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论系统。

陈望衡的《中国古典美学史》《文明前的文明--中华史前审美文化研究》《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和《20世纪美学本体论问题》四书贯通中国自史前至当代万余年的美学史。他的《中国古典美学史》获湖南省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环境美学:陈望衡的专著《环境美学》是中国第一部有体系的环境美学理论专著。陈望衡《Chinese EnvironmentalAesthetics》(英国,2015)是中国人写的首部在国外出版的环境美学研究专著。《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环境美学"辞条介绍了此书,认为此书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生态伦理学权威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教授在为此书写的评论中说:"陈清晰地诠释了在中国,人与自然如何在富有创造力的动态系统中相互生成,共筑美丽家园……著作的亮点是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人长期以来对和谐美及整体美的追求。这也许是全球环境美学的未来。"

陈望衡在环境美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宜居到乐居"、"生活(居)是环境美学的主题"、"金山银山有价绿水青山无价"、"将工程做成景观"、"环境审美教育"、"未来的农业应让人类更幸福"、"生态文明美"、"朴素美是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生态园林主义"、"将荒野纳入城市"、"守界和谐"等。这些理念特别是"乐居"理念受到诸多方面重视。陈望衡的学术专著《环境美学》、论文《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相继获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论文《城市--我们的家》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陈望衡被誉为"中国环境美学的重要开拓者"。

其他方面:陈望衡2000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艺术设计美学》,这是国内第一部艺术设计美学著作,另,1992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科技美学原理》,这是国内最早的科技美学著作之一,因此,学界认为陈望衡也是中国艺术设计美学、科技美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影响及荣誉

影响:

陈望衡对文学艺术有较高的鉴赏水平,曾撰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其评论多取美学批评的角度,新加坡诗人、书法家潘受先生誉之"目光如炷"。他的《天地入沉吟》一书收集他为新加坡、马来西亚诗人、画家所写的评论,1995年在新加坡热带出版社出版,在海外有很大影响。

陈望衡喜爱旅游,热衷山水散文写作,出版有《交游风月》《妩媚山水》两部山水散文集。其作品多取美学欣赏与哲学品味的角度,自成一格,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收入集中的部分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过,《读君山》一文获得过岳阳晚报与君山风景区组织的君山旅游文学大奖赛一等奖。

陈望衡的学术专著获得省部级和校级奖项共十余项。

陈望衡1992年获包兆龙包玉刚出国留学奖学金,系文科教授首位获得此奖学金的人物。

荣誉:

一、教育部

1.《历代美学文库》叶朗等总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陈望衡为文库宋代卷主编之一,第四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2.《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艺术类,一等奖空缺),2009。

3.《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载《学术月刊》,2010,7,第六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2013。

二、省级

1.《简论自然美》载《求索》,1981,2,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1981。

2.《美学王国探秘》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0。

3.《山水美与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为《山水美论》套装书之一,广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3-1996。

4.《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湖南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二等奖,2000。

5.《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图书奖三等奖,2001。

6.《城市--我们的家》载《光明日报》2008,12,11,湖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

7.《关于重庆城市建设的建议》2009―2011年度重庆市人民建议奖三等奖。

三、省厅级

1.论文《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5,浙江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0。

2.专著《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浙江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1。

出席国际会议

在国际会议上的英文发言

1.The Aesthetic Char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 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es, Cheongju, Korea, May 25-27, 2001.

2.Technological Reason and Technological Beauty. The 15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 Tokyo, Japan, August 27-31, 2001.

3.The Aesthetic Ontology of China in the 20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3 Annual Conference of Japan Society of KANSEI Engineering, Tokyo, Japan, September 11-12, 2001.

4.Chinese Youth in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ites Renowned for Arts and Crafts, Kanazawa, Japan, September 28-30, 2001.

5.Sense of Taste and Chinese Classic Aesthetics. The 6 Summer School of Applied Aesthetics, Eyes Closed: Aesthetics of the Unseen, Hollola, Finland, August 18-23, 2002.

6.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s on Agricultur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nt Age. The 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Leppa unit Hattla, Finland, August 5-8, 2003.

7.The Natural Beau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auty and Modern Life Style, Wuhan, China, May 14-16, 2004.

8.The Aesthetic Spiri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Garden History Working Group, Washington D. C., U.S., March 26-27, 2005.

9.Natural Scenery as Carrier, Cultural Tradition as Spirit: Turning Wuhan into a City with More Beautiful Landscapes. The Green B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es and Gardens and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arden City, Wuhan, China, Oct.19-22, 2006.

10.The Art of Nature: The Beauty of the Appreciation Stone. The 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Lieksa, Finland, June 11-14, 2007.

11.The Beauty Created by Nature and Artist together: on Earth Art. The Tide of the Art Studies of Asia, The 5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Society of Arts, Kyoto, Japan, August 27-29, 2007.

12.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Palac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in Caste and Garden Symposium, Dresden, German, September 24-27, 2008.

13.City, Our Home: A Contemplation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ities. The 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Society of Art, Taiwan, Taibei, December 17-19, 2008.

14.The Contemporary Mission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The 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Society of Art, Xiangyang, China, October 15-17, 2009.

15.The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in Ancient 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ories of Art Design and Aesthetics, Antalya, Turkey, October 19-21, 2011.

16.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Beauty --Further Discussion on Contemporary Mission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Beautiful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uhan, China. May20, 2015.

17.The ecological meaning of Chinese ancient "Fengshui". Seizing an Alternative: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10 International Whitehead Conference, 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laremont, USA, June 4-7, 2015.

18.Tradional Chinese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The 20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 Seoul, Korea, July 25-29, 2016.

出国讲学

陈望衡多次应邀出国讲学,重要的有:1993年以高访学者身份公派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应邀讲演《禅宗与中国美学》。2001年应邀访问日本信州大学,同年应新加坡联合早报社和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社邀请,分别在新加坡与吉隆坡讲演《儒家伦理与全球危机》。2005年3月应美国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高级研究中心的邀请作短期访问,访问期间以《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为题,做公开的英文演讲。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应邀出席讲演会。4月陈望衡在美国康涅狄格学院用英文讲演《中国青铜艺术》。4月至5月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多次讲演《周易的智慧》。该年5月应邀在韩国汉城大学环境大学院用英文讲《中国园林的美学精神》。同年10月至11月应日本美学学会、大阪大学、京都近代美术馆、立命馆大学邀请讲东西方美学交流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学智慧。其境外讲演编辑成书《境外谈美》,2005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4年陈望衡在武汉大学主持"美与现代生活方式"国际会议,担任会议主席。

接触媒体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海峡时报》马来西亚的《星州日报》《南洋商报》、马来西亚电台、新加坡电台 "丽的"呼声、《明报》《侨报》都对陈望衡做过人物专访。陈望衡事迹收入英国剑桥传纪中心所编的《世界名人录》、美国传纪研究所所编的《世界名人录》和印度传记研究所所编的《录亚洲名人》等。

学术成果

陈望衡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在国外英文、日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由美国著名哲学家H. Gene Blocker编辑的首部向国际社会介绍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的《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纽约,1995)收入陈望衡论文两篇《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陈望衡的论文转载或摘登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10余篇;《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艺术是什么》为2012年、2015年中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材料。有学术专著30余部,代表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史》《当代美学原理》《环境美学》《文明前的"文明"》;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著作五部,重要的有《中国环境美学》(英国)《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新加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