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著名史学家,国学家[1],师从唐文治。曾任教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分部。陈柱勤于国学,博闻强记,根基厚实,精于子学,一生著作等身,五十余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实不多见[2]

陈柱
著名史学家,国学家
出生 1890
广西北流
逝世 1944
国籍 中国
民族
职业 著名史学家

  著述中以《守玄阁文字学》、《小学考据》、《公羊家哲学》、《墨子间诂补正》、《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墨子十论》、《诸子概论》、《中国散文史》等最为精辟。深受学界前辈和师友的推崇赞赏。

  国学大师唐文治评价他说:“横空而来,足使千古学人才人一起俯首[3]

目录

简介

陈柱尊精于子学著作有120多种,以国学论著为大体,其中又以子学著作为主体.有《老子集训》、《公孙龙子集解》、《中国学术讨论集1、2集》、《墨子十论》、《公羊家哲学》。其中又以《守玄阁文字学》《小学考据》《公羊家哲学》《墨子间诂补正》《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墨子十论》《子二十六论》等书最为精辟,深受学界推崇、赞赏.陈柱子学之外的著作有《中国散文史》,为“中国文化史丛书”或“学术经典”、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开山之作。

  陈柱尊是南社重要诗人其诗作集为《待焚诗稿》,并有《守玄阁诗集》若干集。

  与陈柱尊同时期的北流文化名人冯振,冯振(1897—1983),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原名冯汝铎。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其毕生爱好和主要精力都放在治诗、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及古文辞上。冯振著作诗学论著以《诗词杂话》、《七言律髓》、《七言绝句作法举偶》为代表,。他的先秦诸子研究以《老子通证》、《韩非子论略及提要》、《荀子讲记》和《吕氏春秋高注订补》为代表。冯振擅长七言格律诗,一生创作诗词近千首,大都收集在《自然室诗稿》中。冯振治学严谨,执教醇笃,被誉为“广西才子”。

陈柱年谱

1891年(光绪十七年 辛卯) 1岁

  陈柱,一名绳孔,字柱尊,号守玄,光绪十七年出生于广西北流民乐镇萝村。

  出生于商宦之家,世代书香。案《先君子干丞公行述》:“其先盖出于浙江天台,至宋景炎间,远祖为讳楠公,以进士官司漏令。时当革鼎,耻事二姓,遂弃官不仕,隐居县之西。自是之后,历二十一世而至先王父,皆世著清听。……家固素封,值咸丰之乱,迁徙流离,散亡过半,其后宦殁雷州,家遂益微。”(《守玄阁文稿选》之《先君子干丞公行述》篇15页)


陈柱八言金文对联

  陈柱之父名陈开桢。“讳开桢,字干丞,前清岁贡生。生于咸丰丙辰年五月二八日辰时,寿终于民国十年夏历辛酉岁二月初三日亥时。历任北流保卫团局董事、劝学所总董、东四里镇自治会董事、十里局董事、十里师范学校校长、十村雨等小学校校长等职。”(《守玄阁文稿选》之《先君子干丞公行述》篇15页)

  陈柱生母姓杜,名坤元,字资生,为容县大南乡杜武秀之长女。

  陈柱为长子。其父陈开桢“原配同邑梁太夫人无子。续配容县杜太夫人,生女二人,子二人,长为柱,一名绳孔,次名莹,一名绳孟。”(《守玄阁文稿选》之《先君子干丞公行述》篇15页)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6岁

  “柱年五岁时,聪慧颇异于常儿。”(《守玄阁文稿选》之《老母墓志铭》23页)

  此年,陈柱胞弟出世,名莹,一名绳孟,生于光绪二十二年,死于民国九年。《老母墓志铭》:“三六生吾弟莹。”(《守玄阁文稿选》22页)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8岁

  童年家境清寒。案《老母墓志铭》“吾家本富厚,曾祖父时以斗量钱。及祖父经咸丰之乱,家人尽被虏,倾家产之半以赎。乱定后,出资修邑城,筑道路,轻财如敝履,趋义如嗜欲,好侠如恤贫,家遂日困。后又宦死雷州,我父昆弟倾家财与棺归,家遂四壁立。”其父“兼职虽多,往往以己俸分赠同人之贫者。故我父虽为邑名绅士,任要职,而吾家清寒如故。” “柱七八岁时,每旬日不食肉,我父恒不家食。母子四人,共食鸡子一枚而已。”(《守玄阁文稿选》之《老母墓志铭》22页)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 23岁

  作《答冯振心书》、《答苏寓庸先生书》。(《守玄阁文稿选》)

  1914年(民国三年 甲寅) 24岁

  从日本读中学毕业归国,考入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因以文学见长,遂改攻文学。

  读书既遍,而撰述亦随之渐夥。“盖自二十二三以至三十之年,其治经子亦莫非以为文者。然纳兰氏《通志堂》、阮氏《学海堂》之书,已博览无遗,于是并好佛典,既而弃去,专治考证。十余年间,成《易学》、《尚书学》、《公羊哲学》、《周礼通论》、《中庸通义》、《字论》、《老子合训》、《老学八篇》、《墨子间诂补正》、《墨学十论》等,都数百万言。合以诗文杂著等共百余种,盖千余万言。”(《守玄阁文稿选》102页)

  读书极富,每于同学中讲论。《庄子内篇学自序》:“回忆毕业南洋时,以文学受之于锡山唐蔚之先生。于经独好《易》《诗》《书》,于史独好马班,于子独好老庄荀韩,于文独好楚词汉赋,又好《说文》之学。同学闻风兴起,尝请柱讲论群书。听者恒二三十人,忘其班级之高下。校长知其然也,亦以极广之寝室置柱,每下午四时下课,而室未尝不为之满,且莫不正襟危坐以听,听时俨如师生。虽今之上庠讲坛,其肃穆不能及也。凡所论坛,以老庄及辞赋为多。”

  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 25岁

  因病离校半年,病愈,未及毕业即受聘为国文教席。《庄子内篇学自序》:“未几柱以脑病离校。阅半年即奉校长唐先生之命,承乏母校国文教席。于时校中有国文大会之设,每星期日为诸同学讲国文,校长唐先生讲《周易》,国文科长李颂韩先生讲《国语》《国策》,柱讲《庄子》。柱虽寡学,而听讲之众常二三百人。”

  作《游西竺山赋》、《井序》、《与张友艺书》、《与钟震吾书》。(《守玄阁文稿选》)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 26岁


  任广西省立梧州第二中学校长,着力整顿。其教育之法,以孔孟荀卿为师法,诵读群经、诸子说、《文选》诸书,又以纪律、军法为训导。《待焚文稿自序》:“年二十五,长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锐志整饬,始则革去学生八九十人,全省哗然,省议会且将弹劾,已而学生说服,德学卓越,兀然冠一省,而文学尤彬彬日成。凡群经、诸子说、《文选》诸书,诸生皆能诵之。以军法部勒学生,整齐划一,自衣履以至头发,长短无敢有异状,而食饮谈笑则视如父兄子弟。禁早婚,兴图书馆,造学校林,岁植树数十万株。令学生课余为竹木藤器,凡校中器具,次第以学生制品代之,皆先试于一校,而后白于省府,冀次第推行于一省。故当时虽为一校之长,而隐隐欲转移全省教育矣。凡入训于校,出昭于众,皆谆谆以孔孟荀卿为师法,相与讲学之士,若湖南陈天倪、谭戒甫、刘柏云,安徽程演生,江苏朱东润,及同邑冯振心,皆卓然积学能文之士,今皆为上庠教授主任者也。志气既行,声应益盛,以故省中大吏,多敬重之。”(《守玄阁文稿选》105页)

  时与友朋论学。《守玄阁诗文话》:“自民国五年长省立第二中学,时与泰兴朱君东润,及玉林陶生守中,邑子冯振心,族侄畏天,文酒之会,几无虚日。”(《中国学术讨论集》180页)

  作《庄子内篇通论》、《祭黄上将克强先生文》、《送冯挥之序》、《祭故上将蔡公文》、《陈处士晓东先生诔》。(《守玄阁文稿选》)

  唐文治作《赠陈柱尊序》,云:“陈生柱尊从学于予有年矣,笃信好学,如饥渴之于饮食,予激赏之,以为吾道之干城,而陈生亦视余为知己。”(《茹经堂文集》二编卷七)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 27岁

  作《虱赋有序》、《羯赋》、《月赋》、《记家园》、《记桂林之游》、《乾卦通论》、《坤卦通论》、《泰否二卦合论》、《庄子内篇通论》、《诗经正葩》、《答某前辈论文书》。(《守玄阁文稿选》)

  《守玄阁诗学叙》:“柱自民国五年,讲学于苍梧之郡,闵人情之暴戾,痛风俗之浇薄,爰于明年,著诗经正葩。”(《守玄阁文稿选》78页)

     唐文治作《与陈生柱尊书》。(《茹经堂文集》二编卷四)

  十月二十九日,作《答唐蔚之先生论文书》。(《守玄阁文稿选》)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 28岁

  此年,为苏寓庸《丛桂山诗》作序。(《守玄阁文稿选》)

  1919年(民国八年 已末) 29岁

  游桂平西山,作诗《菩萨蛮》、《夜合花》、《思帝乡》、《高阳台》诸词。《菩萨蛮》小序:“民国八年,游桂平西山,山有小溪,清浅可爱。爰置卧几于溪中,卧吟于其上。因思平生乐事,如此者正复无几也。聊填二阙,以志嘉游云尔。”(《中国学术讨论集》第一集,105页)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 30岁

  三月,陈柱胞弟陈莹客死广州。《先君子干丞公行述》:“子二人……次名莹,一名绳孟。不幸以去年三月客死广州。”(《守玄阁文稿选》21页)

  春,率诸生游桂林,受到桂军第某路司令刘震寰的热情招待。《待焚文稿自序》:“刘震寰者,桂军第某路司令,向驻平乐,慷慨好士。九年春,柱率诸生游桂林,道平乐。刘军列队迎,回亦列队送。尝于席间时时讽以急练兵待时,遂订交。”(《守玄阁文稿选》106页)

  十二月,陈柱回故里。《先君子干丞公行述》:“不孝告假归里,以不孝所著《守玄阁易学》、《大学通义》等进呈。先君子披阅屡日,对不孝叹曰:‘余于《五经》异同之义,亦欲稍有论列,人事仓促,不能成矣,著书诚不易哉!’不孝又以所著诗文集进呈,阅十余日。不孝将复之苍梧,求取诗文随行。先君子告不孝曰:‘我尚未阅毕,可稍待异日我垂寄与汝。’”(《守玄阁文稿选》19页)

  此年,作《十万卷楼藏书铭》。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 31岁

  正月,返梧州。

  二月初三日,陈柱之父陈开桢去世。《先君子干丞公行述》:“而孰料不孝别后至梧方十日,而先君子竟已弃世。哀哉!痛哉!”(《守玄阁文稿选》20页)

  案《先君子干丞公行述》:“先王父原配先王母李氏,生女一,无子。继配先王母彭氏。先王父三子四女,长子为先伯父龙阶公,庶出子也。次子为先伯父子合公,第三子则先君子也。与子合公皆彭出。”“龙阶公与先君子均先后列博士弟子员,而先君子年方十六耳。先君子性尤聪颖,少年文名籍甚,以五属经古试弟一食廪饩。每试于乡,被中者屡,卒为主司所绌。”(《守玄阁文稿选》15页)

  二月十五日,作《先君子干丞公行述 》。(《守玄阁文稿选》21页)

  大约此年作《中学校国文教授之方法》,有选讲之改良、命题之改良等等,皆经实践者。《国学教学论》:“以上各种,余长梧州省立第二中学校时,行之已将两年,中间遂期改良。至民国十年约五年余,行之亦颇有效,故特略为书之于此。”(案《守玄阁文稿选》26页)

  此年,作《感鹤赋》有序、《反恨赋》井序、《读韩非子》。


  陈柱谢绝桂军第某路司令刘震寰要求其为军师的邀请,且从此不复有用世之志。《待焚文稿自序》:“民国十年,粤军攻桂,刘震寰军与之合,克梧州。……及粤攻桂急,调刘军东下,至梧,柱屏左右言曰:‘陆、谭据两粤,将十年,民不堪命,近益昏聩,逆行倒施,君其图之。’故刘军入梧城,午夜驼柱所,然柱已先一日离梧矣。至家,刘君求之益急,柱乃谢曰:‘当今天下滔滔,拥兵割据,孰能有用于书生迂阔之谋者哉?’遂应锡山唐蔚芝师之聘,曰为我谢刘将军,吾方有江南之游,未皇军旅之事也。自是以后,遂不复有用世之志矣。”(《守玄阁文稿选》106页)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32岁

  此年,遭谗被梧州镇守使韦荣昌拘捕,得释而志气益厉,孤行己志益切。“长校六年,政府屡易,而柱得以从容设施,然名日高而忌亦众矣。会陈迥明军攻克广州,桂军退肇庆,梧州震动。忌者乃谗于镇守使韦荣昌曰:‘陈柱,孙、陈党也,必为乱,早诛之,不者且后悔。’署名请者数十人,遂下令。柱既至营,荣昌曰:‘人多告君将为乱。’柱曰:‘有据乎?’曰:‘人谓君故使学生逃散以动军民,而君阴为之应。’柱曰:‘今退走之军士以万计,动摇人心,莫此为甚,而以责学生乎?带甲数万,利器在身,尚复溃退,而欲责学生不退乎?以无拳无勇之中学校长,而可以在数十万大军云集之梧州为乱,公毋乃太重视书生乎?’荣昌语塞,曰:‘虽然,人告君。’已而参谋某君谏曰:‘陈某一省之望,公宜惜之。’……遂得释。而志气益横厉,孤行己志益切。居梧州六年,不与官吏士绅交接,不宴客,不赴讌。凡不学之人,虽达官,奴仆视之;虽对坐,不发一言。故益有狂名。”(《守玄阁文稿选》105页)

     1924年(民国十三年 甲子) 34岁

  受聘大夏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

  中秋月,陈柱作《守玄阁诗学叙》于锡山之尊经阁。作《黄巾颂》。

  1925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35岁

  此年,兼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春,作《定本墨子间诂补正》。案《定本墨子间诂补正自叙》:“乙丑之春,兼上海大夏讲席。车中无事,聊取《间诂》观之,忽有所得,至则笔而记之,自是以为常,一二月间,乃裹然成巨册矣。于是发奋为孙书作补正,遂博览群书,钩稽异本,而后益知孙氏之说尚多未备。补正之作,更不容缓。略陈其概,盖有九端。”

  此年,编撰《粤西十四家诗钞》,选编广西十四位诗人的代表诗作,附录一位女诗人的诗歌,共搜集编辑旧体诗4902首,是广西从明末、清初,直至1923年的诗歌汇编。陈三百《粤西十四家诗钞前记》:“先父重视地方文献之搜集整理。1925主持编撰《粤西十四家诗钞》一著,稿成,种种原因未及付梓,稿本亦不知流落何方,数十年湮没无闻焉。”

  又案《粤西十四家诗钞》苏绍章序:“民国十四年,值夏历清和之月,绍章寓梧江别墅,门人陈柱尊在无锡驰书相告,有选刊粤西诗钞之举,属序端委以告读者。”

  参预其事者多人。陈柱《粤西十四家诗钞发凡》:“是书之成,任校勘之劳者,为锡山国学馆门人杨焱、庞天爵等若干人,邑子冯志及舍侄拔清、拔彰,儿子一百等若干人,均各识姓名于各集之后,永为纪念。”

  孙中山去世,作《祭孙中山先生文》,略云:“维中华民国十有四年三月十有七日,大夏大学校长某,谨率全体教职员学员等三鞠躬,致祭于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孙中山先生之灵。”(《守玄阁文稿选》170页)

  五月一日,作《粤西十四家诗钞序》作于无锡国学专修馆。

  五月十五日,作《文心雕龙增注》叙例于上海大夏大学宿舍。

  六月,作《豪杰》、《说穷》、《茹经堂文集序》。

  七月,《守玄阁诗家叙例》刊于《华国》第十一期第一卷。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 36岁

  春,陈柱为无锡国学馆讲墨子。案《墨学十论》:“余自乙丑春,为孙仲容先生《定本墨子间诂》作补正。丙寅春,遂为无锡国学馆诸生讲墨子。以《定本间诂》为课本,辅以《补正》,择要讲论。”

  夏,家居两月,继作《定本墨子间诂补正》。案《定本墨子间诂补正自叙》:“补正孙君之作,自春徂夏,已至经篇,英夷难作,爰归定省。家居两月,复稍增益,方待成书,忽又就道。至沪之日,阅商务馆目录,知瑞安李笠已有校补之作,奇其命名之相似,复于《学衡》得读其序,乃甚伟其书,以为孙君之功臣,非今日之浅学者所能一二也。乃废书而叹。”后发现李书仍有错误,又“重理旧业,继续论撰,都为若干卷。布之海内,求正通人。草创既定,爰书其始末于此”。

  五月一日,作《定本墨子间诂补正自叙》于锡山国学馆。

  秋,陈柱为上海大夏大学诸生讲老子,并著成《老子集训》上下篇。《老子集训自序》:“丙寅秋,承无锡国学馆唐馆长之命,为诸生讲老子。笃著数日,苦不得善本。书太多,非专门之学,而欲于一二年毕其业,实势所不能。故成《老子集训》上下篇,力求其备,复力求其简,以便吾之讲授。书既成,友人请公诸世,爰复述其大意于简端。”

  同年,又著成《墨学十论》。案《墨学十论序》:“秋,上海大夏复以讲《墨子》见委,余亦既授之如前法矣。复惧两校生徒,徒沉溺于章句,而不能通其条贯,明其得失也。故再为之分题讲论,凡共十篇,名曰《墨学十论》。既毕业,乃为之叙其首。”

  《国学教学论》一书于此年出版。陈柱在中学、大学任教期间,除致力于国学研究以外,也倾心于国文教学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其中《中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和《中学校国文教授之方法》两篇论文,分别对中学国文科的“学法”和“教法”作了系统论述。书中另有《大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大学校国文教授之方法》、《大学生研究国学重要书目及其导言》、《读书之方法及其目的》、《古今论学粹言按语》和《读书作文谈》等篇。

     此年,作《公羊微言大义自序》、《茹经堂文集序》。

  1927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 37岁

  春,著成《老学八篇》。三月十五日作《自序》云:“柱自去年秋,为诸生讲《老子》,爰著《老子集训》,略采诸家之说,参以几见,意欲使之粗明训诂,稍通玄旨也。既课毕,爰复授此八篇,以与《集训》为一经一纬之用焉。”

  五月,主编之《中国学术讨论集》第一集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集中编入的陈柱的文章有:《老子集训序例》、《定本墨子间诂补正序例》、《墨学十论自序》、《论六官命名古义》、《论井田制度》、《转注说》、《反语说》、《字例篇上》、《释夏》、《释夷》、《释羌》、《释家》、《释由》、《设立国学研究院之我见》。

  七月,《姚际恒〈诗经通论〉述评》在《东方杂志》第七期第二十四卷上发表。

  十一月,选注《老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为陈柱关于《老子》的第三部著作。其《编余语》略云:去冬有《老子集训》之作,今春有《老子八篇》之作,其训诂理论已详,兹编务求简易。二书所见略有不同,兹编复有差异,乃学业见解日异之故。

  1928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 38岁

  此年,受聘为交通大学教授。

  此年,游桂林,同游者为画家黄宾虹先生,黄先生为其画《八桂清游图》。 案《忆旧游》:“每遇一名胜,则必询其地名,详其古迹,而黄先生则必取笔与纸为之写其形态,貌其草木。凡自昭平以至桂林,匪不有名胜,名胜匪不游,游匪不画,凡游共二十日,写真数百幅矣。黄先生为余画自昭平至桂林长卷凡三丈许,曰《八桂清游记》。”(《守玄阁文稿选》39页)

  六月,长子陈一百所著《曹子建诗研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屡引“家大人云”。夏秋之交,作《八桂清游图记》。

  此年十一月,主编之《中国学术讨论集》第二集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集中编入的陈柱的文章有:《老子八篇自序》、《诠文篇》、《文心雕龙增注叙例》、《字例篇中》、《说文释要自序》、《小学平议绪言篇》、《双声叠韵易知说》、《大夏大学图书馆募捐启代》。

  集后有陈柱之侄陈起予所作《三书堂丛书提要》,收录陈柱已著书共50种,其中十几种曾单独出版。(《中国学术讨论集》第二集目录作《守玄阁丛书提要》,“守”误作“立”。)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已巳) 39岁

  七月,著成《白石道人词笺平》。序言云:“余于白石词,向未尝为统系之讨究,亦未尝为分析之精研,唯时时歌颂而已。且尝以为读古人书,当有求知与求能之分。唯尝于吟咏之余,偶有所获,随录简端,时日渐久,丹黄愈染。客有见者,曰:‘今方崇尚研词,盍多录为书,共诸同好。”

  十月, 《周易论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此年,作《吊族侄迥凡文》。

  为暨南大学诸生讲庄子文。《庄子内篇学》由中国学术讨论社出版,按此书实为陈柱平生第一部著作。《重刊庄子内篇学自序》:“此柱十四五年前教授南洋大学时旧著也,今为暨南大学诸生讲《庄子》文,既以王先谦《庄子集解》为讲本,爰复刊此以备参考。……此书大抵当时讲稿也。”又《庄子内篇学跋》云:“此书之作,盖袁世凯经营帝制之时,文网密布,作者既深疾之,故于讲《庄之中,时时有项庄舞剑之意。”

  本年的一月十九日,陈柱老师苏寓庸去世。一月三十一日,陈柱作悼文《祭苏寓庸师文》,略云:“共和十有八年一月三十一日,从师容县苏寓庸先生病卒之十二日,其门人北流陈柱,得其家赴于上海客舍,既为诗以哭之,是夜悲悼不能寐,翌晨重为位以祭之。”(《守玄阁文稿选》170页)

  此年,《陈柱尊丛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共43种:《守玄阁易学》、《周易文法读本》、《周易说苑》、《守玄阁尚书学》、《尚书文法读本》、《尚书论略》、《守玄阁诗学》、《诗经正葩 诗明》、《周礼要义通论》、《大学通义》、《中庸通义》、《春秋公羊集解》、《春秋公羊微言大义》、《春秋谷梁微言大义》、《春秋左传司马氏学》、《春秋三传异同评》、《说文解字释要》、《说文部首韵语注》、《小学平议》、《北玉容方言》、《老子古义今解》、《庄子通》、《定本墨子间诂补正》、《墨学新论》、《太史公书讲记》、《史记义例》、《文选札记》、《文心雕龙增注》、《诗学大义》、《先秦文学概要》、《 国学拾闻》、《国学新论》、《古代喆学名诠》、《 国学教学论》、《文学平议》、《守玄阁读书小札》、《车中读书记》、《守玄阁诗文话》、《守玄阁文集》、《守玄阁词集》、《粤西十四家诗钞》、《粤西拾闻》。

  按《陈柱尊丛书》之题名,曾拟“三书堂丛书”、“守玄阁丛书”,后卒用此名也。

  《公羊家哲学》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庚午) 40岁

  三月,在暨南大学,著成《诸子概论》,自序作于民国十九年三月。

  四月,《尚书论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五月,《清儒学术讨论集》第一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陈柱四文:《姚际恒诗经通论述平》、《戴东原遗札真迹考证》、《赵瓯北诗之哲学》、《洪北江之哲学》。

  七月十六日,陈柱作《中庸注参》自序。其时同时为暨南大学及大夏大学两校讲《中庸》。案《中庸注参》自序:“近为暨南大学及大夏大学两校讲《中庸》,乃以己意略注之,其别无新意者则仍采郑注,并略录各家之说,以备参考。而于近代戴震、康有为、马其昶及业师唐蔚之先生之说,录之尤众。”又云:“昔讲学南洋大学时,曾著《中庸通义》,久已刊布,今匆匆十余年矣。虽不敢谓学有寸进,然治学之方,今则大异于昔。欲举而弃之,又有所不忍,别再版行世,以觇今吾故我之异焉。”

  八月,《公孙龙子集解》即将出版。案《公孙龙子集解》例略:“集解成后将栞行,散失于一二八之役,近始恢复旧观。寻得友人钱子泉教授《公孙龙子校读记》一卷,校订注文。足补严氏所未备。后又得老友谭戒甫教授《形名发微》十卷,又以李源澄君之介,得伍非百教授《公孙龙子发微》稁本。二君于公孙子之学,最为阐幽抉微,爰采入吾书。”

  十一月,《白石道人词笺平》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1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 41岁

  四月,《老子与庄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为陈柱关于《老子》的第四部著作。

  十月,《中庸注参》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42岁

  此年游天平山,同游者为女画家王道真女士。(见《守玄阁文稿选》之《忆旧游》38页)

  《诸子概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43岁

  十月二十四日,陈柱为其友人冯振《自然室诗稿》作序。冯振,字振心,为陈柱之同乡与同窗。

  冯振曾有《病中柱尊以诗见赠作此答之》诗:“平生彼此道相亲,疾病还劳过访频。子在小人何敢死,吾衰大雅竟谁陈。悲歌促节来风雨,文就诗成泣鬼神。痛饮真当聊快意,莫教空负覆头巾。”

  六月,作《待焚文稿自序》于上海交通大学,序云:“尝谓平生有三幸三不幸。家君寿不得至七十以上,一不幸也;舍弟早亡,二不幸也;不能以孔孟之志行商韩之法,以匡时弊,三不幸也。得以文受知于锡山唐蔚芝师,一幸也;得以诗文受知于侯官陈石遗师,二幸也;得沦落于江南,与海内通人上下其论议,三幸也。”(《守玄阁文稿选》106页)

  唐文治作《答陈柱尊论格物书》(见《茹经堂文集》三编卷四)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 44岁

  妻杨静玄去世。案《妻杨静玄墓志铭》:杨静玄“年十七岁来归余,少余二岁。……以某年某月疾卒于家,年四十有一。葬于青松园之北,独山之南。”(《守玄阁文稿选》24-25页)

  十二月,《诗经之伦理观》刊于大夏学报第一卷第七期上。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已亥) 45岁

  生母杜坤元去世。陈柱生母“杜坤元,字资生,容县大南乡杜武秀公之长女。年二一,来归我父干丞公,为继室,时光绪六年正月初八也。年二四,生吾姐佩环,后适金氏。年二七,生吾姐佩华,后适文氏。年三一,生柱。三六,生吾弟莹。我母生于清咸丰十年八月初三日,终于民国二四年七月二十一日,夏历六月二十一日也,享年七十有六。后于吾父之卒十有四年,葬于青松园之北,独山之巅。”(《守玄阁文稿选》之《老母墓志铭》22页)

  此年,作《忆旧游》。

  《子二十六论》四卷出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46岁

  三月二十八日,陈柱作《与姜生志纯论书法书》。(《守玄阁文稿选》)

  四月,《孝经要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暑假,携诸女游虹口公园。案《游虹口公园》:“丙子暑假,七月新秋,暑气犹言,炙人似火。困居一室,行坐难安,豆泣釜中,殆无以喻。爰携诸女,为虹口公园之游。”(《守玄阁文稿选》45页)

  十一月,作《中国散文史》序言。

  作《妻杨静玄墓志铭》,铭曰:“坟之中,妻之宫,坟之外,苍苍松,千万年,盘苍穹。”(《守玄阁文稿选》26页)

  作《老母墓志铭》,铭曰:“是为吾母之幽坟,下视无际摩苍旻,万山来朝斯若君,慈神洋洋临后人,泣而铭之昭千春。”(《守玄阁文稿选》24页)。

  此年,作《茹经堂书记》。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47岁

  五月,《中国散文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此年,作《鸣机课读图跋》、《送沈君希乾讲学星洲序》、《致业长卿教授论文书》。(《守玄阁文稿选》)

  此年以后,心情顿变。唐文治《广西北流陈君柱尊墓志铭》云:“丁丑以后,蒿目时艰,郁伊痛苦,人咸讶以为狂,然卒伤于酒。”(《茹经堂文集》六编卷六)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48岁

  三月十日,作《与黄宾虹先生论书画书》。三月十六日,作《黄宾虹先生句漏听泉图跋》。四月五日,作《答高君二适论文书》。(《守玄阁文稿选》)

  七月,作《守玄阁文稿选》自序。

  八月,《守玄阁文稿选》由中国学术讨论社出版。书共有六部分,一为辞赋铭颂之属,二为传记述志之属,三为论说之属,四为序跋之属,五为书启之属,六为赠序之属。

  其自序云:“不胜应求书写之劳,爰属女婿上海沈希乾讱,侄婿武进崔云潜龙,共选若干首,名曰《守玄阁文稿选》,付诸聚珍版。于时大儿一百讲学贵阳大夏大学,长女松英教学上海女子中学大夏中学,三女蕙英教学南宁大夏中学,侄女荔英教学浔州中学,侄二百教学吾乡小学,各出印资若干。故虽祖国蒙尘,待死孤岛,尚能以此不急之务自娱,抑岂非文人习气?”又云:“吾为文之途径,启自太仓唐蔚之师,于诗启自先师容县苏寓庸先生及闽侯陈石遗先生。吾于文议论喜周秦诸子,碑文喜汉碑昌黎,山水记喜《水经注》、柳子厚,辞赋喜汉魏六朝。浸淫较深者,庄周、韩非子、太史公书、杨雄《法言》《太玄》、韩昌黎文。于骈文笃嗜六朝及清之汪、洪。以谓骈文不难于雄丽而难于雅洁,古文不难于守义法而难于忘义法。”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已卯) 49岁

  《老子韩氏学》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

  长子陈一百留学美国,归国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大夏大学教授、系主任,上海国立师范学院(内迁湖南蓝田)教授。唐文治作《陈君干丞林下课孙图跋》,云:“柱尊暨一百笃守家法,广被仁风。一百崭然见头角,自无锡中学而金陵大学而美国康奈尔大学,凡十余年,及归国,任上庠教授,声誉昭著。”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50岁

  此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

  此年,作《吴淞中学校歌》。(萧友梅作曲。)歌词云:

  “江海之旁,城镇之乡,黉宇峨峨,多士跄跄;几经变乱,终焉允臧,永矢勿懈,为吾校之光!

  江海之旁,城镇之乡,东西文化,往来相将;精勤敦笃,舍短取长,镕冶一炉,为学术之光!

  江海之旁,城镇之乡,报国男儿,千古流芳;碧血犹存,仇耻敢忘?努力奋斗,为民族之光!”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 54岁

  十月一日,因中风病逝于上海。

  唐文治《广西北流陈君柱尊墓志3.铭》云:“柱尊性至孝,侍奉庭闱,恪体亲意。……举凡群经诸子,靡不心维口诵。……好饮酒,能引数巨觥,与余同席,辄歌诗诵文,余戏以陈惊座呼之。……体貌魁梧,志气闳远,余以为必能大展其用,乃卒至于此,岂造物之忌才耶,抑中有不自得者耶?”(唐文治《茹经堂文集》六编卷六)

  1997年6月,遗稿《粤西十四家诗钞》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列为《桂苑书林丛书》出版。陈湘、高湛祥整理,所作《八桂群星诗璀璨 泪洒沃土绽奇葩》称:“陈柱生平著作等身,著述共有92部,主要的代表作有《守玄阁文字学》、《公羊家哲学》、《墨子间诂补正》、《小学评议》、《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墨子十论》、《子二十六论》等,精辟通透,博大精深,很受学术界的推崇和赞赏。国学大师唐文治对他的著作下的评语是‘阐发宏深,切中时弊,针砭末俗,激动人心,入著述之林,是为吾道光。’”又称:“陈柱生平喜欢饮酒赋诗,人称‘酒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下万首,现存诗集有印本《待焚诗稿》两种版本共十卷。”

参考来源

  1. 学者风采|陈柱 ,搜狐, 2018-07-09
  2. 陈柱 ,汉程网
  3. 国士无双——陈柱 ,品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