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洪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洪渊
出生 1937年12月24日
国籍 中国
籍贯 浙江三门县
民族
母校 南京大学
职业 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研究领域
仿生催化
生物电化学
化学生物学
纳米和超分子电化学
超微电极与生物分子电子器件
微全分析系统

陈洪渊[1] (1937年12月24日 - ) 男,分析化学家。出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

  1.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2. 1981-84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留学

人物生平[2]

  •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 1981-84年,为联邦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
  • 1991-1994年,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电化学委员会国家代表
  •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现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测试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质量协会副理事长;《 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 化学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 Res. in Chin. Univ.》四刊副主编;《化学进展》、《分析科学》、《色谱》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在电化学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纳米生物电化学、仿生催化与生物传感、光电化学、微纳流控芯片及生命分析新装置新仪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中成果卓著,开拓了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

  1. 仿生催化: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面,降低了NADH氧化过电位600mV,并研制成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他组成了三维有序膜,为发展新型高效生物传感器创造了条件。在国际上,他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发展了微电极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并在衡量生物物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与电化学分析中,使三种检测低达amol级高灵敏度。
  2. 普适公式:对29个不同体系在273-353K(0-80℃)范围内测量的实验数据,推导出一个电化学电流与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其实验资料拟合与理论公式的偏差在5%以内

主要奖项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1995年,国家教委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8年,国家教委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02年,被评为中国侨联科技进步带头人
  • 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
  • 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
  • 2006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计划》学者表彰
  • 2015年,获得《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
  • 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化学贡献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