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玉琨[1]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1年出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编委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督学,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2000年获上海市“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

陈玉琨
出生 1951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 2000年获上海市“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
知名作品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教育评价学

著作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2月)、《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教育管理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和《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操作》(商务印书馆,2006年)和《一流学校的建设》(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等,论文有《教育质量本质探析》、《课程价值论》、《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等近百篇。

目录

主要成就

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 199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000 年获上海市 “ 我最喜爱的好老师 ” 金奖。 著作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2月)、《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教育管理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和《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操作》(商务印书馆,2006年)和《一流学校的建设》(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等,论文有《教育质量本质探析》、《课程价值论》、《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等近百篇。 2018年人工智能教育怎样融入中学课堂——访《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2]

人物生平

1982年初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9月-1990年8月,为荷兰吐温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项目研究成员

1992年9月-1993年6月,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世界银行援华项目"加强中国师范专科学校"专家咨询组成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援华项目"大学管理研究与人员训"项目主任助理、"中国大学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研究项目主任、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加强中国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建设"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

现任职务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为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编委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师资建设委员会委员。

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

199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出版著作

著作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2月)、《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教育管理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和《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等十余本,论文有《教育质量本质探析》等近百篇.

文章(97年以后发表的部分论文):

论教育质量观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1997-03

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 1997-07

试论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教育发展研究 1998-12

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及其要求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06

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机制 高等教育研究 1999-03

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教育研究 2000-01

教育评价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陈玉琨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00-05

课程价值论 学术月刊 2000-05

高校办学效益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2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1-01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02

教育:引领社会文化、提升市民素质 环境导报 2003-14

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陈玉琨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从哪些方面建设卓越学校?一个学校建设的第一要义是要给学校发展建立一个动力系统。 第二,教学需要智慧。现在教育变成了劳动密集的行业,教师靠加班加点,学生靠题海战术。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学校最大的问题是不研究,是教育缺少智慧。因此我们要增添智慧,传递智慧,而智慧的传递需要智慧的方式。我们一直强调保障学生每一步的发展,只有保障了学生的发展,才能保障教学质量。从教的角度,只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保障,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解决教学智慧缺乏,可以用现代数字手段,大量数据挖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第三,要让师生更讲道理。教育是智慧的提升和人格提升相统一的过程。千万不能把教育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授,这只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认知发展还包括人格的完善。学生人格的完善会大大提升学习动力,帮助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校目标,极大提升教育质量。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是需要爱的,是一颗心撼动一个心。教育没有大事,就是一堂一堂课,一次次活动,是教师一言一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呼唤爱心,需要教师爱心引领。在我看来,学校提升道德思想水平,根源在教师身上,要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 第四,让教育更具“美”。美可以促进认知发展,促进情感发展,所以我们强调以美益智,以美培德,以美健体。美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切入点。学校应该是最美的“世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自然美、人性美、行为美、科学美等各种美的统一。提升学校的美感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以自然环境入手,以校园之美怡学生之情。第二,心灵美也就是行为美,以行为美表现人性美。第三,揭示科学之美。推荐大家一本书——《物理之美》。 第五,让教育更富创造。处在改革时代,教育的发展要依靠学校的改革。改革就要创造,要富有创造性思想,要享受生活,享受创造。创造没有奥秘,就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早走一步,在自己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智慧,创造也要懂得技术。

第六,是让员工更团结。建设一个充满友爱的团队能使整个学校产生合力。能不能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与追求卓越学校文化是相通的。我提五条建议: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在制度建设中体现人文性;慈悲为怀,关心弱势群体;以情为重,常知有舍有得;以柔为径,化解个人恩怨;以德为报,不忘修身养性。 接下来谈谈数字时代的变革和教育。其他方面发生变革的时候,教育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但是我们的学校和50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教师面对黑板,背对学生,这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对下一代的不负责。教育必须要改革。慕课已经在大部分国家成为主流,我们如果不能在这方面走出自己的一条路,那么就会在教育上输给其他国家。 我们来看看上海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前段时间,上海颁布了《2014年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揭示了教育技术自身已经走出了教育辅助角色,走上了教育改革的最前台。这是场最根本性的变革,将会撼动长久以来的学校体系,颠覆传统的学校形态。发动这场变革会带来环境创建、把供需本身倒置、人工智能和脑智慧的结合等情况。上海提出了教育要“八化”,即教育多元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课程化、环境虚拟化、管理制度化、功能形态化。我们的老师要有一种紧迫感,世界的教育在变化。 简单介绍一下慕课。慕课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的课程,也是令人羡慕的课。慕课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翻转,形成了“我们要做什么工作”的思考。慕课要做哪些工作?要抓住哪些要点?翻转课堂就是改变先学后做的教学模式,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教学微视频就是把导学案电子化,做好这一点要有几条要求:第一条就是要根据好课程标准和学科自身的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平台;第二条是根据科目优化表现形式;第三条是实行精简作业,能使100%的学生掌握100%的知识;最后一条是实现在线师生互动。教师最大的本领不是会讲概念,优秀的教师要“通”学科,能找到“这个”和“那个”之间的关系,这是华罗庚先生提出的。 我们要找到知识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科用各种形式进行多种表现,把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表现手段挖掘出来。当前我们慕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手段。它有几个特点:思维可视化,感官感知刺激,走到哪学到哪。翻转课堂,以微视频为主要手段,考虑学生注意的特点。一般学生的注意不会超过10分钟,所以微视频一般为5~7分钟。微视频还有个特点,就是教师不会出现,这样就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微视频制作一定要注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视频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视频材料(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

视频

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翻转课堂与中小学教学流程再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