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荣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荣昌
出生 1959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 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系统疑难病、呼吸重症监护和机械通气。
知名作品柳叶刀-呼吸病学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重症监护

陈荣昌[1]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试验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生物工程学杂志和国际呼吸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多种杂志的编委和常委。

学术任职

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秘书、常委、呼吸生理和重症医学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协会资深会员(ACCP),国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COPD, 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的副总编。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支气管哮喘和肺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隐匿型哮喘的概念;首次开展呼吸肌肉功能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无创人工通气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参编专著8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中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八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等荣誉。

学术成就

陈荣昌教授长期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点从事呼吸动力学和人工通气的研究。在国内最早开展膈肌功能与COPD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关系的研究,研制出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首创“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方法”,并发现COPD病人即使在早中期阶段,就存在膈肌耐力下降。在国内最早开展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研究,研制出新型的减少死腔的双流向面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显著提高了无创正压通气排出CO2的能力。最近研究出具有辅助气管插管功能的无创通气面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为促进我国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提高呼吸衰竭治疗的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SARS流行期间,作为广州市临床救治组的组长、广东省中西结合临床救治科技攻关组的组长,参与新建立的检测方法的临床验证。通过对SARS临床病例的多因素对比分析,发现在达到ALI诊断标准的SARS病人中合理使用激素可以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对治疗突发性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导致的ALI/ARDS具有重要意义。 == 所获奖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中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1985年,陈荣昌考取了钟南山院士的硕士研究生。1995年,他被公派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进修。在学历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个人的医疗研究也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突破。开展支气管激发和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等试验,为哮喘诊疗水平的提高和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基础;研制出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仪,为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检查提供了简便、价廉的方法;提出隐匿型哮喘的概念,为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研究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荣昌既有坚实的科研知识基础,又有开放的思维模式,喜欢在不断吸收国外呼吸疾病科研成果之精髓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呼吸疾病研究的路。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呼吸肌肉功能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研制出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同时,应用运动膈肌功能试验的方法,证明早期慢阻肺患者在极量运动时可出现膈肌疲劳的表现,在通气功能不全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他率先开展磁波刺激法监测人工通气过程中的膈肌功能变化、食道膈肌肌电监测呼吸中枢驱动、呼吸作功与人工通气的关系等系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他率先开展无创人工通气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为呼吸衰竭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途径,研制出能够消除死腔、提高排出CO2能力的双流向面罩;同时,参与两个全国多中心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研究项目,探索呼吸衰竭发表过程中呼吸中枢驱动的变化规律,为呼吸衰竭的防治提供了依据。此外,他还参与了危重病监护室的改建工作,使监护室的布局更符合现代医疗工作的需要,对监护室工作进行规范化建设,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无论工作多忙,陈荣昌都固定一个星期出两次门诊,每次为病人做检查前,他都要把听诊器放在手心里捂热,耐心仔细地询问每位就诊病人,并详细地记录在病历本上。除了出诊,他还经常到病房里查看病人的情况,嘘寒问暖,把关怀传递给每一位患者,并积极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及时跟踪病人病情动态变化。

2013年呼吸危重症医学研究进展

2013年,危重症领域的进展较多,其在呼吸专业方面的进展集中在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治疗方法研究、管理与感染控制研究、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研究等方面。 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糖皮质激素的研究对于危重症患者是否存在糖皮质激素(激素)缺乏和是否需要补充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但2013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Med)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比较独特,即范登贝格(Van den Berghe)的团队关于危重患者激素代谢的观察性研究在临床上首次证实,体内激素水平升高与代谢减慢相关。 ARDS的病理特点西班牙学者在《》(Lancet Respir Med)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尸检结果的总结报告。该研究共收集了20年间的159例病例,结果提示,经典的病理学分期(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重叠存在,尤其是组织增生在早期即可出现,纤维化作为晚期改变与病因及病程相关。ICU管理与感染防控的研究人力资源分配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是否需要全天候覆盖专职的ICU医师,从而保障医疗的质量和安全是个热门话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的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全天候覆盖的方案并未改善预后。 我国学者在《重症监护》(CritCare)杂志上发表了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夜间收治患者与白天收治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差异。 感染预防措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两篇预防ICU患者感染的研究文章。一篇是应用全面去定植措施预防耐药菌感染的研究,结果提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率和各类病原菌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皆明显下降。另一篇是应用氯己定擦浴预防感染的研究,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的定植和医院内血行感染的风险明显降低。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发生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新型H7N9禽流感,这是对我国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无论是在基础研究、临床特点总结、防控、重症患者的救治等方面,我国皆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多种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项研究。国内工作的开展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上,危重症医学学组就机械通气、感染、内环境调节等方面展开了交流;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发表了系列机械通气讲座,且带有一定的指南性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第十二期的文章中,对我国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邀请钟南山院士等专家审阅,体现了该文“再现”历史的权威性,显示了呼吸专业在危重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王辰主任委员等一批专家的带领下,学会还开始推动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有争议的治疗方法研究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ARDS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13年的同一期上发表了两篇关于HFOV治疗ARDS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结果显示,HFOV并不优于公认的常规机械通气,甚至早期应用会使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俯卧位通气治疗也是热点问题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法国一项多中心RCT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机械通气12~24小时内)、长时(>16小时/天)俯卧位通气可显著降低重度ARDS患者的28天死亡率(16%对32.8%)。

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杂志》(BMJ)等多种顶尖医学杂志刊登了关于羟乙基淀粉在危重患者中应用结果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该药会增加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使用率和输血机会,甚至使死亡率升高。这几乎推翻了既往结论和羟乙基淀粉的价值。 谷氨酰胺和抗氧化剂治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加拿大的REDOXS研究,其结果颠覆了既往的常规认识,即使用谷氨酰胺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而抗氧化剂的使用也未改善患者的预后。

肾脏替代治疗发表于《重症监护医学》(Intensive Care Med)杂志上的IVOIRE研究比较了高剂量血液滤过(HVHF)和标准剂量血液滤过(SVHF)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疗效,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37.9%对40.8%)。 脓毒症的针对性治疗ANZ-STATInS研究显示:初次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血浆白介素(IL)-6水平和死亡率未下降,而既往曾用过该药的患者的上述两个指标则皆下降。

与以往的免疫靶向治疗研究的结果不同,《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刊登的ACCESS研究显示,eritoran [髓样分化蛋白2-Toll样受体4(MD2-TLR4)拮抗剂]不改善患者的28天死亡率。 营养管理主要集中在优化肠内营养和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方面。

《柳叶刀》杂志在2013年初刊登了瑞士的SPN研究,其结果显示,若危重患者无法在72小时内建立有效的肠内营养,则第4天补充性给予肠外营养可以降低28天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 《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学者的联合研究,其结果提示,在无法完全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中,早期给予肠外营养并未发生更多的副作用。 《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AmJRespir Crit CareMed)刊登了Van Ben Berghe团队对EPiNAC研究的事后(post hoc)分析,结果提示,无论病情轻重,早期肠外营养均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过多的氨基酸或能量补充对患者的预后不利。 法国学者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不监测胃残余量并未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重症监护医学》还刊登了PEP-UP研究,其结果提示,强化管理可显著提高肠内营养的使用效率。

陈荣昌:吸烟是慢阻肺主因!烟民们赶紧戒烟!

寒冬伊始,慢阻肺患者迎来了全年最残酷的考验,因为过年前至次年三月份是该病高峰期,患者急性发作的概率是其他月份的三倍!在第12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日到来之际,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呼吁广大市民,尽早戒烟,每年常规体检肺功能,早期防治慢阻肺!

60%-70%吸烟人群会与慢阻肺相伴一生

陈荣昌所长指出,有人把慢阻肺定义为“涉及面最广的可预防的疾病”,虽众多因素都可能是慢阻肺的诱因,但吸烟是该病最直接、最主要的相关因素,约60%-70%吸烟人群已被证实会与慢阻肺结缘,远远超过雾霾等微粒对该病的影响。目前,广医一院和其他医院已成立戒烟门诊,虽一直有推广报道,但令人失望的是门诊量并没有显著增加,反而是“少得可怜”,烟民们尚未意识到长期吸烟对身体是种慢性摧残。

长期吸烟有何害处?可为多种疾病埋下伏笔!最常见的是慢阻肺、肿瘤、心血管疾病。陈荣昌所长指出,如果将1个人每年每天抽1包烟算为1个“年包”,那么,累积达到20个“年包”就容易患上慢阻肺。“当然,也有一辈子抽烟不发病的,但是比例非常少,仅占15%左右,累积达到20个年包的烟民85%会患上慢阻肺。”陈荣昌所长说。

“杯子碎了难以再复原” 慢阻肺仅能缓解不能治愈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患上慢阻肺,患上慢阻肺意味着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乃至终生。随着慢阻肺病程的进展,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抑郁症等等。

陈荣昌提醒,凡有慢性咳嗽、咳痰或走路气喘的人,都应行肺功能检查明确是否有慢阻肺。另外,他还建议,所有有条件的医疗体检机构应将肺功能检查纳入每年的常规体检中。这项检查仅需110元,却能让慢阻肺患者早诊早治,对疾病的预后有极大的改善。

谈到慢阻肺的治疗,陈荣昌所长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杯子碎了难以再复原,慢阻肺也是如此。”他表示,慢阻肺不能治愈,治疗后只能缓解症状,减轻疾病对肺部的进一步破坏。

专家支招:慢阻肺患者如何轻松过寒冬?


冬季到来,寒风肆虐,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绝对是一个难熬的季节。慢阻肺患者在冷天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减少疾病急性发作呢?陈荣昌所长为患者支出五大招数。

第一招:控烟,尽可能减少接触危险因子,如避免室外空气污染、减少职业性粉尘的暴露等。

第二招:规律用药,每天用药。吸入药物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患者若遵嘱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第三招:预防感冒。WHO指南建议,65岁以上或重度慢阻肺患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可减少发作。

第四招:坚持锻炼。走路是最佳锻炼方式,每天早晚15分钟,6周后运动耐受能力明显增强。

第五招:营养支持。慢阻肺患者因食欲不佳通常比较瘦弱,在饮食营养方面要多多加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