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运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运泰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 编辑 陈运泰 [1] ,男,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 [2]

中文名 陈运泰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10日 职 业 研究员 学者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主要成就 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代表作品 《地球物理学基础(合著)》、《震源理论》等 目录 1 简介 2 工作经历 3 奖励荣誉


简介 编辑 陈运泰 [3] ,男,

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广东潮阳,地球物理学家。初中就读厦门市大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1991), 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98年至今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 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在国际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


工作经历 编辑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6至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8至1982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1至1983年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访问学者。 1982年3月至2014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6至2000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6年至今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1986-1991年, 1995年至今), 副理事长(1991-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地震学报》(中、英文版)主编,《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编委。 1989至1991年任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副主席。 1995至1999年任国际学术刊物《纯粹和应用地球物理》(PAGEOPH)编委;现任国际学术刊物《地震学刊》(JOSE)编委(1998年至今),联合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地面运动》项目学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至今)。 1986-1991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8年至今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