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銘樞(1889年-1965年),字真如,廣東合浦(今屬廣西)客家人,中華民國上將,民革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代理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京滬衛戍總司令官,兼代理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革命軍右翼集團軍總司令。
生平
陳銘樞畢業於保定軍校三期,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後來加入建國粵軍,任粵軍第一師四團團長。1925年國民政府東征時任第一旅旅長,後建國粵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陳任第十師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團長。北伐期間第四軍屬有戰功,被稱為「鐵軍」。攻克武漢後第十師擴編為第十一軍。陳任軍長,兼武漢戍衛司令,但後因與唐生智不和被逐。
1930年陳銘樞以十一軍,聯同陳濟棠驅趕廣州的張發奎,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之後原十一軍在中原大戰中,在廣東及湖南戰勝新桂系,然後在中原敗閻錫山、馮玉祥等。次年,陳濟棠反蔣,陳銘樞離粵。之後原第十一軍改編為十九路軍,以蔣光鼐為總指揮,參加第三次圍剿紅軍,陳任右翼集團軍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十九路軍調防上海,陳任京滬戍衛司令[1]。之後胡漢民與蔣介石發生約法之爭,國民黨內出現反蔣的聲音,蔣介石下台。國民政府改組,以林森任國府主席,陳任行政院副院長,兼交通部長。1932年日軍登陸上海,陳與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稱為一二八淞滬抗戰。事後十九路軍被調往福建圍剿紅軍。
1933年,陳銘樞與李濟深等發動閩變,在福州組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組織生產人民黨反蔣,事變失敗後,逃到香港。1935年和李濟深等在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2]。1937年1月8日,陳銘樞自歐洲回中國,抵香港。
194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中央常委。1949年後曾任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大常委、政協常委等職。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分子,被罷除各職務。
1965年病逝北京。
視頻
陳銘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他才是十九路軍的真正老大,說:對日本人絕不能客氣 ,搜狐,2019-02-21
- ↑ 抗日戰爭時期的李濟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