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锡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锡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出生 1936年
  浙江省镇海市
逝世  
国籍 中国
母校 中国人民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陈锡康博士导师,男,运筹学家,经济学家[1],1936年出生,浙江省镇海人。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7年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毕业。国际投入产出协会创建人之一及理事。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名誉理事长。投入产出技术和农作物产量预测专家,是我国投入产出技术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创立了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率先提出农作物产量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在连续20多年的全国每年粮食产量预测中,其结果误差小、精度高、预测提前期长。1999年获"国际运筹学进展奖"一等奖[2]

人物履历

1936年1月16日 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953-1957年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1957-1959年 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室工作。

1965-1967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经济数学方法专业研究生。

1980-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1984-1984年 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7个月)。

1998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36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市,兄弟姊妹8人,父亲陈尧卿为医药商店会计,他从小就教育子女要刻苦学习,科学救国。陈锡康自中学开始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在上海市国强中学学习时成绩曾多次名列全校第一。1953年他在上海市育才中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工业统计专业学习。大学4年,陈锡康刻苦钻研,所有课程考试成绩都为优秀,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曾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等生和北京市三好学生。

1957年7月陈锡康大学毕业。当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在钱学森的倡导下,在力学研究所建立了运筹学研究室,由许国志、刘源张主持研究室的科研工作。钱学森认为在数学与工程科学之间有一门学科即力学,在数学与经济、组织、管理学等学科之间也应有一门学科,那就是运筹学。从事运筹学这门新兴科学研究的应包括三部分人,即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电子计算机专家。在钱学森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陈锡康等被吸收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运筹学研究室(以后并到数学研究所)从事运筹学的研究工作。当时力学所运筹学研究室的研究重点是运筹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包括合理运输、合理配棉、合理下料、梯级水库的合理调度、产品质量控制、抽样检验以及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等。20世纪50年代,Wassily.W.Leontief创建的投入产出技术在世界各国被迅速推广,当时苏联在涅姆诺夫院士的领导下也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称为部门间平衡方法)。陈锡康从此也主要从事投入产出技术的研究工作。1965年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陈锡康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经济系,成为经济数学方法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期间陈锡康深感要根据中国国情研究新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1966年底,陈锡康结束了列宁格勒大学的学业后回国。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科研工作几乎全部处于停顿状态。运筹学被批判为"运筹黑风",投入产出技术被批判为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和修正主义黑货。在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反对和批判声中,陈锡康顶住压力,于1973-1976年发起和组织编制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1973年61部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此表编制成功,并在1977-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中获得初步的、试探性的应用,为投入产出技术和数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打响了第一炮。陈锡康除了研究和应用投入产出技术外,并从事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的研究工作。他提出了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方法,并应用到棉花和油料作物的产量预测中。根据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Wassily.W.Leontief和Richard Stone的提议,陈锡康作为国际投入产出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在1987年发起和建立国际投入产出协会,担任三届理事(1987-1995),并担任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的名誉理事长(1988-)。此外,陈锡康还担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1993-)、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1990-)和世界银行顾问(1992-)。

陈锡康
陈锡康发言实录

研究领域

管理科学与工程、投入产出技术、经济预测、外贸等.

主要论著

1 陈锡康.运筹学论文集·逾期使用产品及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规划模型.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2 陈锡康.关于产销区划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探讨.地理学报,1966,32(1):82-94

3 陈锡康.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特点结构及若干编制方法问题.中国经济问题,1980(1):34-44

4 陈锡康.完全综合能耗分析,系统科学与数学.1981,1(1):69-765 陈锡康.生产力布局的若干经济数学模型.地理学报,1981,36(1):1-18

6 陈锡康.投入产出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 Chen Xikang,Xue Xinwei.A Non-Linear Input-Output Model in Physical Uni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put-Output Techniques.nited Nations.1984:01-209

8 钟契夫,陈锡康,等.入产出分析.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第1版),1993年(修改版)

9 陈锡康,等.代科学管理方法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0 Chen Xikang.Input-Occupancy-Output Analys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in Dynamics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Edited by Manas.Chatterji and R.E.Kuenne,Macmillan Press,London,1990:267-278

11 K.R.Polenske,Chen Xikang(editors).Chinese Economic Planning and Input Output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Hong Kong,1991

12 陈锡康.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7(4):330-333

13 陈锡康.我国1973年投入产出表在经济工作中的若干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3,13(1):20-27

14 陈锡康,等.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5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著(陈锡康主编).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中国台北:台湾中华欧亚学会,1996

16 陈锡康,郭菊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6,11(3):197-202

17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著(陈锡康主编).农业与发展--中国21世纪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台北:台湾中华欧亚学会,1998

18 Chen Xikang.Input-Occupancy-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Econom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Literature.1998,13,(2):105-117

19 Chen Xikang.Feeding one billon--A Study on China's Grain Proble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hinese Economic Studies,1997,29(1)22-41

陈锡康
陈锡康

人物成就

1959至1961中国粮食大歉收,饥荒使中国人口大量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历年末人口数,1961年底中国人口比1959年底减少1348万人。如果考虑到1953年至1957年五年中中国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437万人,那么1960年和1961年两年中国人口减少数约为4223万人。陈锡康大学毕业后不久,于1959年下放到四川进行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深切体会到粮食生产和粮食产量预测对具有10多亿人口的中国的重要性。70年代末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委托中国科学院对每年度的全国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并提出两项要求:第一,为便于及早安排粮食的消费、存储和进出口,预测提前期希望为半年左右;第二,预测精度要高,要求误差一般在3%以下。国际上预测粮食产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气象产量预测法和遥感技术预测法。由于两个月以后的气象变化很难精确预测和地面上作物未生长到一定阶段前又很难应用遥感技术,所以预测提前期短,一般为两个月,预测误差通常为产量的5%~10%。

陈锡康经长期研究提出了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在预测方程中综合地反映了影响农业复杂巨系统的四大因素,即社会政策管理因素、经济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和其他因素。其核心技术主要有三个,即投入占用产出技术、考虑边际报酬递减的非线性预测方程和最小绝对和方法。每年4月底陈锡康及其合作者完成当年度全国粮食产量预测报告,5月初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报送中央主要领导及中央有关部门。1980至2001年的预测结果如下:

第一,预报各年度粮食产量丰、平、欠,方向正确;

第二,预测提前期为半年以上;

第三,20多年来预测产量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相比,平均误差为1.8%。如2001年4月末预报当年粮食产量为4590亿kg,2001年末国家统计局对全国850个县,1.8万个村,315万个样本进行实际割测,确定全国粮食产量为4526.5kg,预测误差为1.4%。

国际上发达国家粮食产量预测的平均误差为5%~10%。如美国农业部提前两个月对谷物产量进行预测的误差为8%~9%。此项科研工作在预测技术和实际应用上居国际领 先地位。

此项预测工作获得中央领导,如李鹏、朱镕基、李岚清、邹家华、温家宝等16次以上好评。如李鹏1997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科技组会上说:"最近这几年中国科学院所做的粮食产量预报,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邹家华于1996年5月31日在预测报告上批示:"这个工作有很高的科学性,有相当高的精确度"。在1999年第15届国际运筹联(IFORS)大会上,此项目获得"国际运筹学进展奖"一等奖,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