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雷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雷激
陈雷激
英文名 chenleiji
出生 1967年
上海
国籍 中国
职业 古琴家 、指挥家
知名作品 专辑《七弦一绝》
《復古殿》
《养和的故事》等
古曲《流水》
《平沙落雁》
《酒狂》
《广陵散》
《太古遗音》
《关山月》等名曲。

陈雷激

1967年出生于上海音乐世家,9岁开始学习古琴,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直至大学毕业。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开幕式文艺表演发出了拨动心灵的第一声,世界为之动容。 1989年录制专辑《七弦一绝》。还出版了十多张古琴专辑,其中由法国国家广播电台(RADIO FRANCE)“OCORA”出版的《梅庵琴谱――陈雷激古琴独奏专辑》荣获2005年法国Charles Cros基金会评选的“世界音乐最佳演奏唱片奖。2003年,回国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指挥硕士学位。

人物生平

陈雷激古琴家 1967年出生于上海音乐世家,9岁开始学习古琴,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直至大学毕业。十余年学琴生涯,一直师从于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龚一先生(中国琴会会长),在古琴演奏上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他出音刚劲,徽分精到,音准从不含糊游离;表现上追求拙朴纯真,摒弃矫柔造作,重功力而轻外表,听来既豪放跌宕,又清丽委婉,舒展惬意,意味无穷。中央音乐学院指挥专业,陈雷激师从俞峰先生(中国歌剧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陈雷激师从赵季平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他游学欧洲,学贯中西。1989年录制专辑《七弦一绝》。

人物经历

大学毕业后陈雷激旅居法国。在法期间,攻读了法国(Reims)国际州立音乐学院及(Ruerl-Malmaison)该院的指挥专业。陈雷激指挥过"欧共体青年交响乐团";美国"Blue Lake"青年交响乐团;"葡萄牙里斯本市立交响乐团";南斯拉夫"Sarajevo"歌剧院乐团;波兰"Katowice"交响乐团;意大利 "Pesccarese"市立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兰州市交响乐团";"成都市交响乐团";并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法国巡回演出特邀指挥;"北京葡萄牙现代音乐节"特邀指挥;"法国(Ruerl-Malmaison)国际州立音乐学院青年学生乐团"音乐总监及常任指挥等。

主要成就

陈雷激
T1DyxYB7EQ1RCvBVdK.jpg
陈雷激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作古琴独奏表演


陈雷激时刻不忘弘扬国粹古琴艺术。在欧洲等地,陈雷激先后举办了个人古琴独奏音乐会达百场之多,并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尝试罗忠镕作曲的古琴协奏曲《琴韵》、刘湲作曲的古琴协奏曲《幽兰》、陈其钢作曲的《古琴协奏曲》等作品。还出版了十多张古琴专辑,其中由法国国家广播电台(RADIO FRANCE)"OCORA"出版的《梅庵琴谱――陈雷激古琴独奏专辑》荣获2005年法国Charles Cros基金会评选的"世界音乐最佳演奏唱片奖。"现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青年民族乐团"首席指挥。

2003年,陈雷激回国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指挥硕士学位。2004录制最新专辑《养和的故事》,被他的启蒙导师龚一先生评价为"古琴界不可多得的一个"。

陈雷激:古琴音乐风格倾向于静态的、含蓄的、和雅的、清淡的美,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是一种恬淡、闲适、虚静、幽远的意境,而琴境的最高追求是所谓"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是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琴意得之于弦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1989年,陈雷激赴法国学习钢琴、作曲及指挥。

2008年陈雷激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独奏古琴曲 [1]

“养和”的故事

2003年,陈雷激回国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指挥硕士学位。2004录制最新专辑《养和的故事》,被他的启蒙导师著名古琴家龚一先生评价为"古琴界不可多得的一个"。

1989年陈雷激去法国,临行前,龚一老师送给了他一张刚刚收藏的清琴名为“养和”,关于这张琴真的是非常传奇,陈雷激说:“要去法国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张心仪的琴,这时,龚老师把他刚刚收藏的一张名为“养和”的清朝琴送给了我,怀抱着这张凝聚着龚老师无限关爱与嘱托的“养和”琴,告别了祖国,告别了如慈父般的恩师”。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这张琴与他朝夕相伴,“养和”琴开始了他非凡的旅程。

在法国期间,陈雷激学习和接触了更多的西方音乐,学习钢琴、作曲和指挥,同时继续着他的古琴音乐之旅,在欧洲各地经常参加各种音乐节,举加古琴音乐会,努力把古琴音乐传播到西方。2003年,陈雷激回国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指挥硕士学位,他心爱的“养和”琴由于不适应北京干燥的气候,一直处于不佳状态,于是这张琴进了王鹏老师的工作坊进行全面修复,听王老师说:把“养和”琴剖腹后,琴腔内刻有很多重要的文字和信息,这是一张清代时期非常好的琴。他的样式应该是属于灵机式,但他的琴头很宽大,像一个官帽,整个琴体也很宽大,样式非常特别、别致。这张琴的琴徽是用唐代孔雀兰镃片作的,是在龚老师收藏这张琴后自己进行修整时,拿出了保存多年的唐代镃片装上去的,使“养和”琴更加熠熠生辉,修复后“养和”琴的声音也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状态。陈雷激用这张修复一新的“养和”琴倾注了全部情感灌录了一张古琴CD,这盘CD的名字就叫“养和的故事”,并于2004年由《中国民族管弦乐音像大百科出版社》出品,在这张专辑的介绍里,雷激老师用深切的语言讲述了他和龚老师以及他和这张“养和”琴的感人经历。

故事讲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2005年陈雷激搬进了百子湾后,开始传教授业,他对教学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他计划是要招收100个学生(他风趣地说:住进百子湾真是巧合,好象是老天爷安排似的,所以要收100个弟子)同时陈雷激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就是请王鹏为他仿制100张“养和”琴,这即是对“养和”琴的纪念,又是对传承的寄希。

于是在钧天坊工厂里一批新制的“养和”琴开始出炉了。第一张琴是在06年深秋时节,一天下午,王鹏打来电话说:作出了一张“养和”琴,声音特别好,断纹非常漂亮,他请董老师题了字,现在刚刚从董老师家出来,董老师的字题的太好了!字也太漂亮了!听得出来他特别激动,他要马上跑回工厂去刻字。后来听说王鹏老师为刻字搞到半夜2点。然后他又马上抱着琴从大兴的工厂跑到陈雷激的家里兴奋地给雷激看,而此时陈雷激正一直激动地盼望着早一分钟见到琴,两人都兴奋的几乎一夜没睡。后来在雷激老师家我见到了这张琴,真的是很漂亮,他贯注了王鹏老师的全部心血,除在造型尺寸上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外,每一个细部都经过了精心的修饰,具有了更加艺术的造型特点,它的颜色是栗色的、蛇腹断纹,声音非常宏厚、恬润,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底板上刻的字,无论是字意还是字体都非常精彩。

琴头下方有琴名“养和”两字为隶书是仿原琴作的;在龙池两旁从右到左是董老师为解析“养和”的含义而书写的一段题词,是用潇洒飘逸的草书一气呵成:

顺乎常以养天之和 阴阳和而为情安

沌沌乎和其光同其尘 唯守静以恬神琴可持也

落印: 斐(董老师的音乐非常好,吹拉弹唱样样都会,他的一个韩国学生管他叫贝多芬,于是他就以斐翁自喻)

在燕足的上方有一段非常隽秀的蝇头小楷记述了琴的记事:

陈雷激有琴曰养和 清制其音幽而古清而远 恩师所赠 宝喻拱壁虽东阳而莫易也 今适于百子湾筑馆以播琴艺 钧天均主为复斫百张 参其佳构而夺斯妙韵 大匠神工也  此丝桐之幸弟子之乐事琴壇佳话亦籍以传焉

丙戍岁谨误墨堂斐翁书识 落款为方章 半山(是董老师的字号)

(注:“宝喻拱壁虽东阳而莫易也”讲的是嵇康有一张好琴,他的一位朋友很想借来刨开看一下,这位朋友是东阳人家中有很多家产,嵇康说:你就是用你东阳的全部家产来和我换我也不干。用这个典故来比喻陈雷激对恩师所赠的琴如此珍爱,把它视为拱壁宝玉一样珍贵。钧天坊主是指王鹏,夸奖他复斫之琴技艺高超、巧夺天工,是琴壇的一大幸事。)

在雁足的下方是: 钧天坊印(是王鹏的工作室的标志)

这段精彩的文字圈点了发生在这张琴身上的故事,同时更加丰富了“养和”琴的内容和价值。  

后来听说这张琴被陈雷激的一个叫小青的学生所收藏,“养和”二号和三号琴现在也已经出炉,雷激老师的学生也在迅速增加,他教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同学们的进步使他的信心倍增,他时常会对同学们的进步流露出兴奋和成就感,同时对未来憧憬着美好的展望,他曾给我打电话说想物色两个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就像当年龚老师培养他一样,将来成为最优秀的专业古琴家,这是陈雷激的又一个心愿。陈雷激充满信心地说:再过几年,他的学生就可以独立开设琴馆教学了,他可能会回到法国去也开古琴馆。他的理想是把古琴馆开到世界各地去,陈雷激认为:国内有这么多人喜欢古琴,外国人也一定喜欢,好东西是一定会被人喜欢的。[2]


视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古琴曲《太古遗音》陈雷激(度一琴馆)

2012九仙琴话-10-陈雷激《流水》 《广陵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