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陕北高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陕北高原,即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中文名 陕北高原

外文名 Shanbei plateau

别 称 陕北黄土高原

面 积 92521.4平方公里

生成年代 新生代

特征

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称为陇山,向东的一支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区域

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1]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洛川原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从定边至窟野河,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坏后就地起沙的结果,也和强风从内蒙古伊克昭盟搬运沙粒有关。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移动。沙丘之间或低洼地方,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滩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为重点农牧业基地。

地形

延河上游在安塞县故址沿河湾一劈为二:东面一条仍称延河,沿剑华寺、萧关驿、芦子关的川谷伸入靖边县天赐湾与杨米涧的南梁;西面一条当地人亦称杏子河,沿杏河、张渠、豹圪台的沟壑伸入靖边县大路沟西北。沟、涧、湾、台、渠、梁,名字很精确的概括了延河上游源地。

风土人情

陕北民歌——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的画卷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庄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2] 。”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即有婆姨们如位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信天游 (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行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 7字句或 10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扩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歌舞曲,主要是指秧歌活动中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船曲、灯曲、拜年调(又称大套高跷)等。这类作品多为即兴之作,有些形式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演唱时只须把要唱的内容临时加进去即可,演唱时以一领众合为主。榆林小曲是流传于榆林城内的一种民歌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小调差不多,只是曲谱有所不同;另一类以反映城市生活、闺怨情思、香楼哀怨的内容为主,市井味足,语言也文绉绉的。在演唱形式上,一般采用坐唱、联唱的形式,有音乐间奏,有领唱,有合唱,段落分明,情绪起伏大。二人台是流传于神木、府谷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角色为主的演唱形式,角色限于两个人,一男一女,一般是扮演一夫一妻,角色为秧歌中的装扮,在秧歌活动中演唱,与晋西北、内荣古一带流行的二人台大同小异,是民歌、民间舞蹈和民间小戏三类形式的结合体,有戏剧味。陕北民歌反秧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来驱逐寂寞和忱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叶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卢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情色彩极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