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院政 |
中文名: 院政 释 义: “退隐的政府” 性 质: 政治制度 国 家: 日本 |
院政是指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末期由太上天皇(皈依佛门后称法皇)亲掌国政的政治制度。始于1086年11月,是时,白河天皇为抵制外戚藤原氏,让位于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而成为太上天皇,在居处建立院厅,任命别当、判官代、主典代、藏人等院厅官吏,及设置保卫太上天皇和院厅的北面武士。国政大权悉归院厅。因院厅拥有摄政、关白(见摄关政治)以上的权威,受到为藤原氏压抑的贵族的支持。因此,院政也指中央权威逐渐崩溃的一段时期,天下听命于引退天皇的律令,而不是当朝的天皇。自1086年院厅建立至1192年(一说1185) 镰仓幕府建立的百余年间,史称院政时代。日语意为“退隐的政府”。
院政时代
其间又可以分为3个时期:
自白河太上天皇建院厅至1156年保元之乱为前期,以太上天皇为核心、中级官吏(国司)为主体的院厅官僚集团,同藤原氏外戚集团相斗争,力图抑制摄关政治,伸张皇室权威;
自1156年至1179年武士平清盛幽禁后白河太上天皇为中期,院厅在同藤原氏斗争中,主要依赖平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乘机把势力伸入中央,进而排斥院厅,抑制藤原氏,控制政权;
1179年至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后期,源、平两大武士集团间的争霸日趋激烈,院厅随着两大武士集团的力量消长,不断地改变依靠力量,权势渐衰,至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院政时代宣告结束。
此后,院政虽仍断续出现,但已无实权。
院政
简单地说,院政是大权旁落的日本天皇对于恢复权力的最后一次成功的制度性反抗,一度从藤原摄关家手中夺去了暌违多年的权力,然则实是赶走了老虎引来了狼,院政最后也败在了本身制度的缺陷上。天皇退位后仍能干涉朝政起源于日本律令制中将太上天皇和天皇置于相同的地位,天皇在退位后仍可以以“天皇的家父长”合法干政,这让院政有了制度上的合理性。虽然院政在圣武天皇让位给孝谦天皇时就有了雏形,但这一制度真正成型,还要到平安时代末期。平安时代,藤原摄关家以外戚之身掌握朝政百余年,摄关政治下藤原氏作为天皇外祖父这一身份摄政,天皇即使成为上皇也难以掌权。终于在1068年,非藤原氏所出的后三条天皇即位了,后三条一即位便致力于打击藤原摄关家,发布庄园整理令整顿藤原摄关家的庄园,这一举动也得到了不满摄关家把持政权的中下级贵族、武士等多股势力的响应,1073年,后三条天皇让位给儿子白河天皇,意图正式树立院政,然而却在同年病死,但后三条天皇的遗志被白河天皇继承并发扬光大。白河天皇即位后,亲政了十几年,在1086年让位给8岁的儿子堀河天皇,一般认为白河天皇的院政开始于此,但也有学者认为,因为堀河天皇对于白河院干政的不满,拉拢了摄政藤原师实站在自己一边,导致白河院的院政在这一时期并不顺利,直到1107年堀河天皇病死,白河院之孙鸟羽天皇即位,白河天皇才真正成为了“治天之君”。和以外戚关系为媒介的摄关政治不同,院政是直接基于父权的政治。白河院设立了院政的政治中枢“院厅”,院厅百官俱全,院厅发布的“院宣”成为高于天皇权威的命令,大臣们朝议的内容,最终的裁定权也在上皇的手中。院厅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的中心,藤原摄关家公卿从三位参议藤原为隆在自己的日记《永昌记》中这样评价白河院“百王之间,未闻此例,威满四海,权振一天。”
支撑白河院政的根基一是武士,二是中下级贵族,前者是院政的打手,后者成为院近臣出谋划策。当时武士的地位还很低下,源义家以正四位下的身份升殿已经是无上的恩宠,同时对于武士的内斗,白河院也是乐见的,比如派自己的北面武士平氏首领平正盛讨伐作乱的源氏长男源义亲,直接导致了源氏的衰败。院政的最大对手还是藤原摄关家,对于摄关家拥有的广大庄园,白河院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把地方的土地管理权、征税权赋予武士首领和中下级贵族,换取对自己的支持,让他们在地方上和藤原摄关家抗衡,这被称为“知行国制度”。而这个明显畸形的制度正是院厅得以壮大并足以和摄关家抗衡的根本,也成为院政最终崩溃的原因。院政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武士团体始终是有相当大独立性的,而当武士团体拥有了土地,也会向贵族转变,成为贵族的武士就不会满足于明显低下的政治地位,这也便是院政促进了武士的壮大,最终也使壮大起来的武士反过来消灭了自己。白河院执掌朝政历经堀河、鸟羽、崇德三朝,始终以“治天之君”的姿态踩在天皇头上,天皇虽名为天皇实则犹如东宫,这也使院政的另一个矛盾显现出来,便是上皇和天皇的矛盾,天皇毕竟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虽不愿当摄关家的傀儡,也不一定就愿意当自己父亲的傀儡。
白河院没后,鸟羽天皇继续开设院政,并废掉了祖父白河院所立的崇德天皇,强迫他让位给自己的弟弟,为日后的皇位之争埋下导火索。对于武士则是更加恩宠,平氏首领平忠盛升至正四位上,并成为自摄关时期的源赖光之后第二个内升殿的武士。鸟羽院没后,长子崇德上皇和四子,被自己册立的后白河天皇爆发了继承人战争,史称“保元之乱”,而这起天皇之间的争乱不得不依靠武士的力量来解决,标志着武士力量的成长已经不可控制。保元之乱以后白河天皇的胜利告终,后白河天皇在位没几年便迫于自己儿子的养母——藤原摄关家势力的代表人物美福门院得子让位给二条天皇,开设起了院政,这时他发现已经不能这么顺心遂意了,朝中被分裂成了支持自己的院政派和支持天皇的二条亲政派。
而这在不久后也间接促成了又一起争乱——平治之乱,借平治之乱一举剿灭源氏的平家成为了最有力的武士集团,平清盛也得以成为第一位成为公卿的武士。此后后白河的院政只能在和平清盛的互相利用中苟延残喘,一步步把平清盛推向了权力的顶峰,而平清盛最终做大后,终于在治承三年(1179)发动了政变,幽禁了后白河,成为了国家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一百多年的院政也实际上宣告结束。后来名义上的院政,也只是徒有其名而已,此后天皇在明治维新前虽有过多次尝试重新掌权,可也再也没能成功过。院政之所以最终失败,只因为院政的出发点和实际行为是反方向的,院政的最终目的是将权力重新集中在上皇一人手中,然而为了换取对上皇的支持,却把地方上的行政权和财税权大量赐予武士和贵族,使庄园的独立性大大增强,这又是和集权背道而驰的,这也使日本的地方直到明治维新前相对中央政府都有很大的独立性,这大概也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在日本水土不服的表现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