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天来故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天来故居即是昔日的“锦记茶行陈天来(1872-1939年),台北大稻埕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南安,父亲陈泽栗与“大稻埕传奇茶商]]”李春生成为好友,幼时随父来大稻埕贩卖木炭,供应茶商使用,他嗅到茶行充满无限商机,光绪17年(西元1891年),创立“锦记茶行”。日治时期,陈天来也曾任茶商公会会长、台湾茶叶杂志发行人,以级大稻埕壮丁团长、台北市协议会员、台北州协议会员等。值得一提,1927-1939年担任茶商公会会长期间,与台湾总督石冢英藏关系良好,大力陈情且说服总督府废除“制茶税”,帮茶商减免税赋。


除了茶业事业外,陈天来对于大稻埕艺文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分别1923年与1935年,投资兴建永乐座(位于今迪化街一段46巷,现已拆除)与第一剧场(延平北路二段、保安街交叉口)大稻埕两大剧院及蓬莱阁酒家。其中,永乐座培养出许多台湾近代歌谣人才,像是李临秋顾正秋詹天马等人,蒋渭水所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也常在此举办活动。


繁华的大稻埕富商云集,每一位都深深影响大稻埕地区百馀年来发展,如今仍屹立于贵德街的 陈天来故居,以其华丽的身影见证历史风华,留待后人缅怀传颂。
陈天来 - 台北大稻埕人,生于1872年卒于1939年,享寿68岁。 陈天来1891年于大稻埕成立了“锦记茶行”,以乌龙茶成功地开拓了南洋市场,据说当时“锦记茶行”的茶叶输出量,甚至达到了台湾总输出量的十分之一。并于1927-1939年间担任台湾茶商公会会长,致力推动“制茶税”废止运动,同时他更有多角化经营的事业,1920年独资兴办“大稻埕幼稚园”,他也是“台湾茶叶”杂志的发行人兼编辑,并且跨足娱乐事业如永乐座、第一剧场、蓬莱阁等。


1928年更与辜显荣等人成立台北商业会,担任副会长一职。 1932年,“锦记茶行”改组为公司组织,名“锦记制茶株式会社”,由陈天来的长子陈清素、次子陈清秀分别接管南洋、新加坡等分店经营,以推展台湾茶外销业务,直到1952年,由陈天来四子陈清汾所筹组的“台湾茶叶联营公司”,由于世代环境的变迁,结束长达62年茶叶产销业务,“锦记茶行”正式走入历史。[1]


陈天来故居即是昔日的“锦记茶行”,兴建于1920年,1923年完工,为中西折衷式、仿巴洛克风格的3层洋楼,1楼为交易空间;2楼为茶商招待所;3楼为住家之用,有“大稻埕最美的宅邸”之美名。外观气派、欧式风格、工法细致的陈天来故居,主体上有垂花、拖架等装饰,还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结构。过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会品茗、远眺淡水河码头的招待所;后方并有私人花园毗邻港仔沟(今西宁北路),是大稻埕20世纪风华岁月的重要见证。日据时期总督府在台施行“皇民政策”,特别将陈天来故居这栋建筑选为“模范住家”,日本亲王访台时,还特别安排到此参观,2006年被登录为台北市的市定古迹。[2]


大稻埕 • 陈天来故居 | 台北市

陈天来的父亲陈泽栗早年受聘在厦门英商怡记洋行,与担任买办的李春生(1838-1924)为好友。同治年间渡海来台,以贩售木炭维生,专供茶商培火之用。陈泽栗育有七子,陈天来为次子,幼年时受私塾教育,由于兄长早逝,年轻时便协助父亲佐理店务,曾回到有“茶乡”之称的故乡福建南安,接触制茶的过程和方法。


光绪十七年(1891),陈天来看准茶业获利颇丰,于大稻埕设立“锦记茶行”,从事茶叶制造和贩卖。最初以乌龙茶的销售为主,后因受锡兰茶(红茶)的影响,转制包种茶并运销东南亚各地。其商务遍及新加坡、沙劳越、北婆罗洲等地,茶业贸易的输出量甚至高达台湾茶叶输出量的十分之ㄧ,对台湾茶在南洋市场的扩展贡献颇大。


1927年,陈天来被推选担任“台湾茶商公会”会长(1927-1939),1928年与辜显荣等人成立“台北商业会”,并任副会长一职。由于良好的政商关系,曾担任官派大稻埕壮丁团长、台北市协议会员、台北州协议会员;也因与总督石冢英藏关系良好,故多次出面说服总督府废止“制茶税”。


陈天来除创立锦记茶行,并投资经营娱乐事业如蓬莱阁、第一剧场、永乐座….等。位于贵德街73号的陈天来故居,即是昔日的“锦记茶行”,这栋仿巴洛克风格的3层楼建筑物兴建于西元1920年,1楼为交易空间,2楼为茶商招待所,3楼为住家之用,外观气派、欧式风格,建筑体分为中央主体与两侧卫塔,主体上有垂花、拖架等装饰,还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结构,十足浪漫情调。过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会品茗、远眺淡水河码头的招待所,名闻遐迩;后方并有私人花园毗邻港仔沟(今西宁北路),是大稻埕20世纪上半叶风华岁月的重要见证。


日治时期总督府在台施行“皇民政策”,特别将此栋建筑选为“模范住家”,日本亲王访台时,还特别安排到此参观。


陈氏家族人才辈出,在近代台湾政治、经贸及文化史上有其显著贡献和代表性地位。建筑展现1920年代台湾多元特色之近代建筑风格,建材优良且精致之细部装修工艺为经典之作,深具建筑美学价值,空间功能配置反映茶商当时生活文化,为典型上层商人住屋之代表。陈天来育有四子,分别为:长子 陈清素、次子 陈清秀、三子 陈清波、四子 陈清汾。


1952年,陈天来四子陈清汾筹组的“台湾茶叶联营公司”敌不过环境变迁,结束了长达近六十二年茶叶产销业务,正式走入历史。


陈天来故居建筑现况仍维持相当完好,屋内家俱保留完整,仍能呈现初建时期兴盛风貌。尤其建筑形式展现大正年间街屋形式,建物规模虽小,但也展现极精致之细部装修工艺,为典型上层商人住屋的代表。[3]


大稻埕早期为全台最繁华的都会之一,贵德街更“因茶而贵”。从事茶叶贸易的商贾,很多都成为富人,陈天来就是其中一位。陈天来创立锦记茶行,并投资经营娱乐事业如蓬莱阁、第一剧场、永乐座……等。陈天来故居即是昔日的“锦记茶行”,这栋仿巴洛克风格的3层楼建筑物兴建于西元1920年,1楼为交易空间,2楼为茶商招待所,3楼为住家之用,外观气派、欧式风格,建筑体分为中央主体与两侧卫塔,主体上有垂花、拖架等装饰,还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结构,十足浪漫情调。过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会品茗、远眺淡水河码头的招待所,名闻遐迩;后方并有私人花园毗邻港仔沟(今西宁北路),是大稻埕20世纪上半叶风华岁月的重要见证。2006年公告为市定古迹。[4]


陈天来故居(锦记茶行)

地址: 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73号
(当时贵德街又称建昌街、千秋街,为台湾第一条现代化街道)
电话:+886-2-23362798
建物内部所保留之家俱、神龛、墙饰、灯座、楼梯、地砖、字画等文物极为珍贵,应建档保存,视为本宅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另,未来可规划朝家族文物展示取向,以一楼其后院适度对外开放。
创建时间: 1891年创立(锦记茶行)1920年兴建,1923年完工(陈天来故居)2006年被指定为直辖市定古迹日据时代,仅400公尺贵德街被称为“港町”,百馀年前,贵德街更是台北最早的“洋楼街”,早年在大稻埕贵德街从事经营茶叶贸易商贾,像是陈天生、李春生等人“因茶而贵”致富[5]


交通资讯

【大众运输】
1.高铁
搭高铁至台北站下,再转搭其他大众运输工具。台湾高铁网站http://www.thsrc.com.tw/


2.台铁
搭乘台铁至台北站下车,再转搭其他交通工具。


3.捷运
搭乘台北捷运红线(往新店方向)→双连站二号出口→转乘红线33至大稻埕站→往贵德街方向步行约五分钟抵达。


【自行开车】
1、中山高速公路下重庆北路交流道直行→右转民生西路→遇贵德街左转直行即可抵达,约十五分钟左右。[6]



视频

大稻程陈天来故居


[大同区] 陈天来故居 (景点)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Category:730亚洲史地总论 Category:733台湾 Category:990游艺及休闲活动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