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學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陳學霖

知名美籍華裔歷史學家
圖片來自香港中文大學
國籍     中国

籍貫     廣東新會

出生     1938年

逝世     2011年6月1日

性質     歷史學家、漢學家

陳學霖(1938年-2011年6月1日),知名美籍華裔歷史學家、漢學家,專攻宋朝金朝元朝明朝歷史。陈学霖(英文CHAN Hok-lam),原籍广东新会,1938年生于香港,2011年6月1日逝世于西雅图家中。[1]

簡介

中文名:陈学霖

外文名:CHAN Hok-lam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2]

經歷

香港大学文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历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明代名人传]编纂处研究员,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史系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及历史系教授。1992-2000年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两度出任系主任。1995–2011年任《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编辑委员会主席。[3]

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且取得碩士學位,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曾經擔任奧克蘭大學歷史系高級講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等。

2011年6月1日於美國西雅圖逝世。[4]

生平

陳教授祖籍廣東新會,1938年1月26日生於香港,在本地接受小學及中學教育,1958年考入香港大學從史學大師羅香林教授問學,主修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在學期間,開始鑽研金史,其畢業前撰成的題爲“The Compilation and Sources of the Chin-shi”的論文,後刊於香港大學的《東方文化》(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第六卷(1967),是為陳教授首篇有關金史的學術論文。除金史外,上溯魏晉六朝史,下至宋元史乃至近代史,陳教授亦多所涉獵。1961年獲頒文學士學位後,陳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歷史學助教,並在香港大學兼讀碩士學位課程,以北朝史為其研究範疇。

1963年,陳教授完成〈北朝華化之探討〉的論文撰寫,獲頒文學碩士學位後,成功考取獎學金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課程,追隨漢學大師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教授深造,成為牟氏首位博士生,專研明史。陳教授先考察元世祖時代的漢人輔弼劉秉忠,撰成“Liu Ping-chung(1216-74): A Buddhist-Taoist Statesman at the Court of Khubilai Khan”一文,刊於《通報》(T’oung Pao)卷五三(1967)。其後,陳教授決定以明太祖的輔弼劉基為研究對象,全面探討他在小說稗聞和民間信仰中的神化過程。陳教授的博士論文題爲“Liu Chi (1311-75): The Dual Image of a Chinese Imperial Adviser”,所考究的是正史中的劉基如何神化為傳說中的劉伯溫。1967年,陳教授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1967年陳教授應聘赴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歷史系出任亞洲史講席,執教“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等課程。陳教授又與傅海波(Herbert Franke)教授合作譯注《金史》,並先後發表若干有關金史的單篇論文。1968年,陳教授辭去奧克蘭大學教席,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明人傳記計劃”編輯委員,該計劃由富路特(L. Carrington Goodrich)教授主持。陳教授執筆的傳記共八十篇,佔全書篇幅約六分之一。這本名為《明代名人傳》(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的辭典,在1976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刊行。

1972年,陳教授應聘到美國華盛頓大學重執教鞭,出任傑克遜國際學院及歷史系教授;其教學與研究的範圍不斷擴展,涵蓋宋、元、明三個朝代,而且涉及女真史和蒙古史。1976年,陳教授向華盛頓大學請假一年,出任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研究員,主持“元人傳記計劃”,撰寫金末元初的人物傳記,最後完成了七、八篇傳記。這些傳記都收入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üan Period, 1200-1300。1977年,陳教授重返華盛頓大學,其間參與《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明史部分的出版計劃。1980年至1981年,陳教授在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擔任歷史學高級研究員。陳教授又於1988年出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一個學期。

1990年陳教授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龔氏訪問學人」。1992年出任本校歷史學講座教授,並兩度擔任系主任,在本校執教共八個寒暑,以迄2000年退休。本校是華盛頓大學之外,陳教授駐足最久的大學。執教中文大學期間,陳教授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授“明太祖本紀”、“中國史學傳統”、“史記”及諸歷史研究入門課程,又指導多位碩士生和博士生撰寫學位論文。自1995年起,陳教授繼劉殿爵教授出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主編及編輯委員會主席,以迄於今。

陳教授一生專研金宋元明史、中國史學史及北京史,以文獻、史事考訂及人物研究享譽學林。陳教授對北京建城歷史與傳說之研究,尤為學界重視,其《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1996)及Legends of the Building of Old Peking (2008)兩部專著,一直為學界廣泛引用。陳教授著述等身,退休後仍孜孜不倦著書立說,出版專著與論文集多種,包括《宋史論集》(1993)、《明代人物與傳說》(1997)、《史林漫識》(2001)、《明代人物與史料》(2001) 、《金宋史論叢》(2003)、《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說》(2010) 和《宋明史論叢》(待刊)及其所撰第一部金史專著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 Dynasty: Three Studies (1970)和其他以英語寫成的學術著作如Li Chih, 1527-1602,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New Light on His Life and Works (1980),Control of Publishing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1983),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 (1115-1234) (1984),The Fall of the Jurchen Chin: Wang E’s Memoir on Ts’ai-chou under the Mongol Siege (1233-1234) (1993),Studies on the Jurchens and the Chin Dynasty (與傅海波教授合著) (1997),China and the Mongols: History and Legend under the Yüan and Ming (1999)等。

陳教授學養淵博,桃李滿門,對系務貢獻良多,士林景仰。[5]

主要貢獻

中文专著主要包括: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暹罗入明贡使“谢文彬”事件剖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6年版。

《明代人物与史料》,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2001版。

《史林漫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金宋史论丛》,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文论著主要有: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 Dynasty (1115-1234): Three Studies. Wiesbaden: Franz Steiener, 1970.

Principal contributor.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2 vo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Li Chih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New Light on His Life and Works. New York: M.E. Sharpe, 1980.

Yu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editor with Theodore de Ba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Control of Publishing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The 44th George Ernest Morrison Lecture in Ethnology 1983).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3. China and the Mongols: History and Legend under the Yuan and Ming. Hampshire,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9.

Legends of the building of old Peking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8[6]

參考文獻

  1. 陈学霖,百度百科
  2. 陈学霖,百度百科
  3. 陈学霖,百度百科
  4. 敬悼陳公學霖教授
  5. 敬悼陳公學霖教授,香港中文大學,2011年6月27日
  6. 陈学霖,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