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青田县,中国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外交家、抗日民族领袖、中华民国风云人物、黄埔军校特别官佐炮兵科长中国国民党第二号人物蒋介石心腹国民革命军参谋总长、国民革命军领导人之一、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军政部长、国防部参谋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中华民国副总统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1963年12月,因病辞去一切职务,1964年3月,再度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于1965年3月5日,因病逝于台北,终年68岁。

幼年体弱多病,原本其父亲因家庭经困难,打算让陈诚留在家里经营生意,但是陈诚瞒著父母,投考师范学校,被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录取。从黄埔军校时期,陈诚一直跟随蒋介石,成为主干部和心腹。

陈诚是中国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黄埔军校特别官佐炮兵科长中国国民党第二号人物蒋介石心腹国民革命军参谋总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副总统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经历

陈诚虽然是蒋介石的心腹,但是最后蒋介石和陈诚反目成仇,在1963年,陈诚交出了一切职务,在家休养。为什么两人反目成仇呢?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权。按照蒋介石的想法,要让儿子蒋经国接班。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在培植小蒋的势力,从党,到军,到政,一步步,按部就班。小蒋也很能干,在各处要职都布满了自己的人。但是,陈诚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才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蒋经国即使接班,也得在自己之后,接自己的班。但老蒋和小蒋显然不想让陈诚在中间插一脚,于是爷俩开始打击陈诚。最后,陈诚也看明白了,不得不交出所有职务。

陈诚的儿子陈履安曾说,第一次在台湾“总统”大选,没有问题,因为照“宪法”,老“总统”可以连任,但是第二次(连任)就有点问题了。第一次是1954年,第二次是1960年。在1959年,就要提名了,依照“宪法”不能连任,怎么办?老蒋“总统”不说,不谈这个事情,你们看著办。时间越来越迫切了,我父亲就找了些大佬来研商,因为他是“副总统”。想出个办法,修改《临时条款》。陈诚的儿子陈履安回忆说,1959年《临时条款》经过修改之后,赋予“戡乱时期”“总统”无限期连任的机会。1960年,蒋介石再度当选“总统”,依旧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不过陈诚却已经心灰意冷。大喊:天下不是父子二人的。[1]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晨,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在西京招待所扣押南京军政大员,如陈诚、内政部长蒋作宾、邵力子、福建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及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并以排枪扫射陈诚住所,中央委员邵元冲等中枪遇难[2]:652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同时被扣留于西安招待所。

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陈诚以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淞沪战起,8月18日,蒋中正电召陈诚抵达南京,策定抗战计划与战斗序列[3]

晚年

陈诚遗嘱为:“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蒋中正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4]尽管蒋中正对此遗嘱有所保留,但最后还是批准照原件发表公布。

1995年8月,陈诚与夫人谭祥的骨灰迁移到高雄县大树乡(今高雄市大树区)佛光山万寿园纳骨塔三楼,原本的墓园交由泰山乡公所管理,改建为陈诚纪念公园,后更名为辞修公园

评价

陈诚在中国大陆情势逆转之关键时刻,整编来台部队、改革币制、稳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规画地方自治,对台湾社会与经济有深远影响。中国国民党内部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

蒋数次致函陈诚,“戒其骄矜”[5]

陈诚在黄埔时期起就与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私交甚好,后来因意识形态分道扬镳。1965年夏,陈诚逝世几个月后,周恩来前往上海迎接李宗仁时,在虹桥机场候机厅休息室里,高度评价:“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可惜他身体不好……他临终时留有遗嘱。台湾当局要修改发表,他夫人反对,说要动就不发表,要发表必须原文。”

参考资料

  1. 蒋介石最信任陈诚 为啥后来反目成仇?皆因一个字
  2.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三册(民国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 台北. 晨五时,西北剿匪军副司令张学良及陕西绥靖主任杨虎城叛变,张部师长白凤翔、旅长唐君尧、营长孙铭九将蒋委员长自临潼劫持至西安新城(杨虎城部所在地),并扣留西安城内之中央高级官吏将领陈诚、蒋鼎文、朱绍良、钱大钧、卫立煌、蒋作宾、陈继承、陈调元、万耀煌、蒋方震等(邵元冲及侍卫长蒋孝先、秘书萧乃华、宪兵团长杨震亚等遇害)。 
  3. 王成斌等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3)》.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他(陈诚)认为,“我国因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之客观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对倭寇之攻势,仅作有限度之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及建立长期抗战力量之目的”。 
  4.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34. 经国先生发表一简短的谈话,他说:“陈副总统逝世,在国家和党来说,是无可补偿的重大损失。在我个人来说,尤其是失去了追随了近三十年的导师。” 
  5. 蒋介石日记》,1932年12月3日

[[Category: [[Category: [[Catego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