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陆𬬩 (正德进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图片来自百度


大明山东按察使司提学副使
籍贯 浙江宁波府鄞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举之,号少石子
出生 生年不详
逝世 卒年不详
出身
  • 正德十六年辛巳科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

,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末年榜眼及第。累官山东副使。

生平

陆铨弟。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举人[1]正德十五年(1520年)联捷会试。礼部按例请殿试,然武宗南巡未归,阁老杨廷和认为“临轩策问,必天子亲御”,因此殿试未能举行。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无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侄朱厚熜以旁支小宗入嗣大统,即皇帝位,是为世宗。至五月十五日,世宗方在西角门赐策问贡士。陆𬬩位列杨维聪榜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因大礼议廷杖[2]《武宗实录》预修完成,晋升修撰

后来,因为大礼议之事牵连,出任湖广按察佥事,迁江西参议,又迁山东提学副使。当时山东尚无通志,陆𬬩感叹山东为“山川之宗,圣贤人物之望,六经文章之祖”,应修通志而备录古今之事。逾年,通志修成,上疏告老还乡,没有答复,卒于官。《鄞县志》有传。[3]明史》附其事于王慎中传后。[4]

家族

曾祖父陆琦;祖父陆垸,赠兼察御史;父亲陆偁,曾任按察司附使封中职大夫。母杨氏(封希人)[5]

著作

有《少石集》十三卷、《贤识录》一卷,《病逸漫记》及诗、文等。主修《山东通志》四十卷。

参考文献

  1. 《鄞县志·卷十·选举表下》页四:(举人)正德十四年己卯 陆𬬩,称季子。
  2. 《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其时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大理、行人诸臣各具疏争,并留中不下,群情益汹汹。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修撰杨慎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遂遮留群臣于金水桥南,谓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孟春、金献民、徐文华复相号召。于是九卿则尚书献民及秦金、赵鉴、赵璜、俞琳、侍郎孟春及朱希周、刘玉,都御史王时中、张润,寺卿汪举、潘希曾、张九叙、吴祺,通政张瓒、陈霑,少卿徐文华及张缙、苏民、金瓒,府丞张仲贤,通政参议葛禬,寺丞袁宗儒,凡二十有三人;翰林则掌詹事府侍郎贾咏,学士丰熙,侍讲张璧,修撰舒芬、杨维聪、姚涞、张衍庆,编修许成名、刘栋、张潮、崔桐、叶桂章、王三锡、余承勋、陆𬬩、王相、应良、王思,检讨金皋、林时及慎、元正,凡二十有二人……俱跪伏左顺门。帝命司礼中官谕退,众皆曰:“必得俞旨乃敢退。”自辰至午,凡再传谕,犹跪伏不起。
    帝大怒,遣锦衣先执为首者。于是丰熙、张翀、余翺、余宽、黄待显、陶滋、相世芳、母德纯八人,并系诏狱。杨慎、王元正乃撼门大哭,众皆哭,声震阙廷。帝益怒,命收系五品以下官若干人,而令孟春等待罪。翼日,编修王相等十八人俱杖死,熙等及慎、元正俱谪戍,始下孟春等前疏,责曰:“朕嗣承大统,祗奉宗庙,尊崇大礼,自出朕心。孟春等毁君害政,变乱是非。且张璁等所上十三条尚留中未发,安得先知?其以实对。”于是孟春等具疏伏罪,言:“璁等所条者,于未进之日先以私稿示人,且有副本存通政司,故臣等知之。臣等忝从大臣后,得与议礼之末。窃以璁等欺罔,故昌言论辨,以渎天听,罪应万死。惟望圣明加察,辨其孰正孰邪,则臣等虽死亦幸。”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旋出为南京工部左侍郎。
  3. 《鄞县志·卷十五·人物》页二十:陆𬬩,字举之,铨弟。正德十五年会试中式,明年廷对擢一甲第二,拜翰林编修。读书中秘,益锐志文学,砥砺名节,以争大礼,廷杖。预修《武皇实录》成,进修撰。议礼者秉枢修宿憾,遂出为湖广按察佥事,迁江西参议,职司粮储,能厘革宿弊,酌诸郡之赢缩,验物产之登耗,而损益上下之。又迁山东提学副使,所至敦尚孝弟,分别义利,才儁而行笃者引之,雕虫靡丽者黜抑之。士习为之丕变。山东旧无通志,则喟然叹曰:“海岱,山川之宗也,圣贤人物之望也,六经文章之祖也。惟兹一方之志而天下古今之事备焉。吾当殚兹役矣。”逾年,志成,上疏乞骸骨,不报,遂卒。𬬩为文奥衍宏畅,诗温纯婉蓄,有晋唐之风。(嘉靖志)
  4.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陆铨,字选之,鄞人。嘉靖二年进士。与弟编修𬬩争大礼,并系诏狱,被杖,后官广西布政使。𬬩终山东提学副使,兄弟皆能文。
  5. 龚延明主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之《正德十六年辛巳科进士登科录》 


参考书目

  •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钱维乔、钱大昕,《鄞县志》,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
  • (清)张廷玉等,《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