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隋书·瘐质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隋书·瘐质传出自《隋书》,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瘐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

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谏亦被猜嫌。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 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及师还,授太史令。

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

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三》)

译文

庾质,字行修,小时候就聪明、敏锐。八岁能背诵梁世祖的《玄览》等十篇赋,被授予童子郎。在北周做官时任齐炀王的记室。开皇元年被任命为奉朝请,做过鄢陵县令,后升为陇州司马。大业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庾质语言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隋炀帝生性多猜忌而且待人苛刻,齐王杨谏也被怀疑。庾质的儿子庾俭当时是齐王的部属,炀帝对庾质说:“你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我,而让你的儿子侍奉齐王,为什么要这样三心二意呢?”庾质说:“我侍奉陛下,我儿子侍奉齐王,实际上是一个心愿,不敢有异心。”炀帝怒气未消,因此让他出京任合水县令。

大业八年,炀帝亲自率兵攻打辽东,庾质应征到行宫去。到了临渝,拜见皇上。皇上对庾质说:“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庾质回答说:“依我之浅见,讨伐高丽是可以取胜的。但我有一个愚蠢的看法,那就是不希望陛下亲自出征。”炀帝变了脸色,说:“我现在已经领兵到此,难道可以不见贼人就自己回去吗?”庾质又说:“陛下如果真要前去,我担心会挫损军威。我仍旧希望您驻扎在这里,只命令勇猛的将领指挥军队,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地去攻打敌人就可以了。行动要迅速,慢了就没有作用了。”炀帝不高兴地说:“你既然认为这次行动困难,那你留在这里好了。”等到军队回来后,授予他太史令之职。

大业九年,炀帝再次出征高丽,又问庾质:“这一次会怎样呢?”庾质回答说:“我实在是愚昧而又执迷不悟,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陛下如果要亲自出征,耗费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大。”炀帝恼怒地说:“我亲自出征尚且不能取胜,难道派别人去反而能成功吗?”炀帝于是亲征高丽。 不久,礼部尚书杨玄感凭借黎阳反叛朝廷。炀帝惊恐万分,马上向西返回,对庾质说:“你上次不许我亲自出征,想必就是这个缘故吧。那现在玄感可以成事吗?”庾质说:“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然而现在天下是一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动摇的,他最终一定不能成功。”

大业十年,炀帝从西京往东都去,庾质进谏:“连年征战辽东,人民实在劳苦疲敝。陛下应该镇守关内,安抚百姓,使他们能全力耕作。三五年内,使天下人民稍稍富足,然后再下去巡省视察,这样做对治国有利,望陛下三思。”炀帝不高兴,庾质托病不随皇上去东都,炀帝听说后,很愤怒,派人驱车传令,把庾质拘押到行宫。庾质被押到东都后,皇上下诏将他投进监狱,后来竟然死在狱中。[2]

作者简介

魏征(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