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高熲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高熲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高熲,字昭玄,自雲渤海蓚人也。熲少明敏,有器局,略涉書史,尤善詞令。初,孩孺時,家有柳樹,高百許尺,亭亭如蓋。里中父老曰:「此家當出貴人。」年十七,周齊王憲引為記室。尋從越王盛擊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熲強明,又習兵事,多計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國公楊惠諭意。熲承旨欣然曰:「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於是為相府司錄。時長史鄭譯、司馬劉昉並以奢縱被疏,高祖彌屬意於熲,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騎八萬,進屯武陟。高祖令韋孝寬擊之,軍至河陽,莫敢先進。高祖以諸將不一,令崔仲方監之,仲方辭父在山東。時熲又見劉昉、鄭譯並無去意,遂自請行,深合上旨,遂遣熲。熲受命便發,遣人辭母,雲忠孝不可兩兼,歔欷就路。至軍,為橋於沁水,賊於上流縱火筏,熲預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橋而戰,大破之。軍還,侍宴於臥內,上撤御帷以賜之。進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遷相府司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禪,拜尚書左僕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朝臣莫與為比。熲深避權勢,上表遜位,讓於蘇威。上欲成其美,聽解僕射。數日,上曰:「蘇威高蹈前朝,熲能推舉。吾聞進賢受上賞,寧可令去官!」於是命熲復位。俄拜左衛大將軍,本官如故。熲每坐朝堂北槐樹下以聽事,其樹不依行列,有司將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後人。其見重如此。

煬帝即位,拜為太常。時詔收周、齊故樂人及天下散樂。熲奏曰:「此樂久廢。今或征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教習。」帝不悅。帝時侈靡,聲色滋甚,又起長城之役,熲甚病之。謂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樂而亡,殷鑑不遙,安可復爾!」時帝遇啟民可汗恩禮過厚,熲謂太府卿何稠曰:「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復謂觀王雄曰:「近來朝廷殊無綱紀。」有人奏之,帝以為謗訕朝政,於是下詔誅之,諸子徙邊。 熲

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 (選自《隋書》卷四十一,有刪節)

譯文

高熲字昭玄,自稱是渤海蓚人。高熲少年聰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讀了一些史書,特別擅長辭令。當初,在孩童時,家有一棵柳樹,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車蓋。鄉里的老年人說:「這家要出大貴人。」十七歲,周的齊王宇文憲召引他做記室。不久隨越王宇文盛進攻隰州叛亂的胡人,平定了叛亂。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熲精明強幹,並且熟習軍事,計謀豐富,便想延攬入丞相府。於是派邗國公楊惠傳達丞相的意思,高熲領會旨意十分高興地說:「願意接受驅使。即使事業不能成功,我也不怕滅族之災。」於是任丞相府司錄。當時長史鄭譯、司馬劉昉都因為奢侈放縱被疏遠,高祖愈加看重高熲,認他為心腹重臣。尉遲迥起兵叛亂,派遣自己的兒子尉遲惇率步騎兵八萬,進駐武陟。高祖命令韋孝寬攻擊叛軍,官軍到河陽,諸路大軍都不敢領先出戰。高祖見諸將沒有統一指揮,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監軍,崔仲方以父親在山東為由推辭。那時高熲見鄭譯、劉昉都沒有前往前線的意向,便主動請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於是派遣高熲。高熲接受指令立即出發,派人代為辭別母親,說忠孝不能兩全,便感慨嘆息着上了路。到軍中,在沁水上架橋,賊軍在上游放下點着火的小船,高熲預先製作土狗(水中障礙,前銳後廣,前高后低,狀如坐狗的土墩)以抵禦火船,渡過沁水後燒掉橋與叛軍背水一戰,大敗叛軍。軍隊撤回,出席皇帝內室舉辦的宴會,皇帝竟撤下御帳賞給他。晉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升任丞相府司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禪讓,高熲拜受尚書僕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他。高熲很注意避開權力地位,上表章請求辭職,請蘇威接替。皇上想成就他讓賢的美名,同意他解除僕射的官職。幾天後,皇帝說:「蘇威在前朝隱居不肯做官,高熲能推舉他。我聽說推薦賢能的人受上賞,怎麼能讓他丟官呢?」於是命令高熲恢復原位,不久拜為左衛大將軍,原來的官職不變。高熲時常坐在朝堂北邊的一棵槐樹下辦公處理政務,那棵樹不在行列之內,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別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後人。高熲被看重竟然到這種程度。

隋煬帝即位,高熲任太常令。當時有詔會集周、齊舊時候的樂人以及天下散樂。高熲上奏道:「這些音樂早已失傳,現在如果徵集,恐怕那些沒有見識的人們會棄本逐末,互相傳授學習這些東西。」皇帝不高興。皇帝那時生活奢侈,聲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發動築長城的勞役,高熲為此很擔憂,對太常丞李懿說:「周的天元皇帝因愛好音樂而滅亡,前代的教訓不遠,怎麼能重蹈覆轍呢!」那時皇帝對待啟民可汗十分優厚,高熲對太府卿何稠說:「這傢伙熟知中原的短處長處、山川的地理狀況,恐怕要成為後患。」還對觀王楊雄說:「近來朝廷太沒有規矩了。」有人把這些言論上奏皇帝,皇帝認為是誹謗中傷朝政,於是下詔處死高熲,他的兒子全部流放邊疆。

高熲在文武兩方面都有大才,又明達世務。自從被寄以重任之後,竭誠盡忠,引薦忠貞賢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當作自己的責任。在朝中執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沒有不好的議論。 [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