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周建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隨緣》是中國當代作家周建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隨緣
大理有四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或許是無緣,三次到大理皆未得見蒼山雪,更不知蒼山深處藏有一座寂照庵。
得知寂照庵,緣於齋飯。朋友偶然說起,寂照庵的齋飯是一大特色,值得一吃。上網一搜索,才發現寂照庵很特別,是一座沒有香煙繚繞,惟以鮮花供奉佛祖的寺廟,庵主妙慧法師說,佛什麼都不缺,不在乎你一炷香,但在意你一顆心。寂照庵有最美尼姑庵、最文藝寺廟的美譽,用流行的話說,是妥妥的網紅打卡地。
寂照庵吃齋飯也很特別,一天兩頓齋飯,中午十二點、下午五點準時開飯,過時不候。我們一行六人,到達蒼山腳下山門時,距五點已不過5分鐘。據說從山門步行到寂照庵,正常情況下最少也得十五分鐘,開飯前趕到寂照庵,幾無可能。從山門到寂照庵有兩條路,一條一公里多,平整寬敞些,算是大路;另一條大約五六百米,是石梯小路,我們選擇走小路抄近道。
一入山門,迎面是一段稍寬的石梯路,又長又陡,估計有百來十級。為趕時間,我們不敢徐徐拾階,一出發便直接開啟疾走攀爬模式,未幾步,便感覺氣喘吁吁。我們不願放慢腳步,繼續直奔石梯盡頭。石梯盡頭是岔路口,向左盤旋蜿蜒的是大路,向前伸入密林的便是小道。小道階梯狹窄,幽深靜遠,在林間折折回回。我們每爬一個折回便感覺到海拔陡升、心跳加速,堅持以小跑速度爬過三四個折回,依然見不到盡頭。很快,時間已至五點,眼見將與齋飯無緣,朋友便電話聯繫寂照庵,懇請預留六人齋飯。寂照庵回復,庵里從未預訂齋飯,吃齋隨緣。這「隨緣」二字,雖未答應預留,卻也並未拒絕,得看緣分。我們遠道誠心,豈會無緣?心有所念,便愈加加快了步伐,很快便感腳下沉重,氣息失調,喘息聲在寂靜的密林里分外粗重,這時,六人已漸漸拉開距離,散成一字長蛇陣。我自覺力不從心,或許真的無緣寂照庵齋飯,一時竟有放棄之意;又堅持幾分鐘,到了感通寺,已是十分難受,便停歇片刻,略做調息。
感通寺是通往寂照庵的必經之地,據記載,感通寺得名於「感而遂通」,見此寺名,不禁心中一動,我們不遠千里,專為尋寂照庵而來,豈不是緣?既來之則安之,又何必在意一頓齋飯?既是隨緣,不如就隨緣吧。心中既通,繼而將步履放得平緩起來,呼吸也漸均勻起來。緩緩而行,忽聞靜謐的林間有窸窣之聲,只見幾隻松鼠在枝頭竄來竄去,好不愜意。此情此景,一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從我腦海里跳出來,心緒愈加平靜,步履愈加平穩。不多時,長長的石梯漸次隱入身後密林,又一轉彎,寂照庵已悠然在眼前。
寂照庵掩映在密林之中,白牆彩繪,雖是佛門清淨之地,卻有白族民居風格,散發出人間煙火氣息。庵門所題「寂照庵」,端莊安靜,不取龍飛鳳舞之勢,卻有超凡脫俗之氣。徑直入內,恍若進入私家花園,只覺滿院鮮花芸芸、花香淡淡,佛前、街沿、窗台、牆角,不一而足。據說,庵內鮮花儘是善男信女供於佛前。
庵里最多的是多肉植物,種類繁多,稱之為多肉天堂亦不為過。我雖叫不出那些多肉之名,卻看得出長勢茂盛,一株株、一簇簇,長在樹樁頭,種在石臼里,栽在陶盆中,或擺地上或掛牆上,琳琅滿目。其間,有一木船造形的花盆,船中多肉葳蕤,讓人不禁聯想到以花渡人、緣濟蒼生。
五點十幾分,我們陸陸續續到了齋堂。齋堂里已有不少吃齋飯的人,很安靜,偶爾有人說話,也是輕言細語;有一客人帶着寵物犬,那犬也是安安靜靜趴在客人身邊,眼睛時不時望望主人。我們走進廚房,齋飯雖已不多,但足夠我們六人。做義工的居士拿一個白瓷碗打半碗米飯,便讓我們自己打菜。灶台上幾個裝菜的大盆子一字排開,有紫芋、土豆、藕片、扁豆、青菜,一樣不少。居士說,從右往左依次而取,綠色蔬菜放最上面,會有好運。
我是頭天晚上喝了酒,大魚大肉刺激得胃中難受,中午便食欲不振。朋友見我打滿滿一碗齋飯,恐我無法吃完,便提醒我齋飯不能剩。但我此時已聞過花香,才識齋香,不願放棄,便靜心而坐,不急不緩地品嘗那一碗簡單的味道,領會齋道,不一刻,便吃得乾乾淨淨。抬眼一望,齋堂側面白牆正中,「拈花一笑」四個大字映入眼帘,不禁心中一笑。
未見庵里張寫寂照庵歷史,正想上網一查,以知其前世今生,忽見一盆黃菊悠然吊掛,旁邊牆上行雲流水寫着一個「禪」字,立即放棄了想法。看禪知花,何必糾結於寂照庵本身,建於何時、何人所建與我何干?天色向晚,下山時走大路,步態輕盈,心無旁騖,不想竟遇路邊冬櫻花盛開,紅紅粉粉一大片,心情大悅。
第二天早上,藍天寂照,薄霧如紗,抬眼望蒼山,蒼山之巔竟覆蓋一層薄薄的白雪。
作者簡介
周建華, 網名天台, 四川羅江人,生於1968年4月,著有散文集《天台軼事》。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德陽市教育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網絡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德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