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障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障碍物

来自 寻图网 的图片

障碍物是能迟滞阻止军队行动的地形、地物和军事工程设施的统称。有的障碍物还能直接杀伤敌人,破坏其装备,使敌人产生恐惧心理。障碍物按性质分为天然障碍物和人工障碍物。人工障碍物按其用途的不同,还可分为防坦克、防步兵、防运输车辆、防舰船、防登陆、防飞机和防空降等障碍物。 随着坦克、步兵战斗车、直升机、气垫登陆工具大量用于战场,障碍物的战役、战术密度将进一步增大,爆炸性障碍物将更广泛运用,机动设置障碍物愈益显得重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障碍物 [1]

基本含义 阻挡前进的东西 [2]

拼音 zhang ai wu

军事障碍

能迟滞或阻止军队行动的地形、地物和军事工程设施的统称。有的障碍物还能直接杀伤敌人,破坏其装备,使敌人产生恐惧心理。障碍物按性质分为天然障碍物和人工障碍物。

人工障碍物按其用途的不同,还可分为防坦克、防步兵、防运输车辆、防舰船、防登陆、防飞机和防空降等障碍物。人工障碍物可用于破坏、干扰敌军的集结,阻滞其行动,分割其战斗队形,诱逼其处于不利的地位,增大己方火力杀伤效果;加强防御阵地,掩护军队暴露的翼侧、接合部和重要目标,封闭突破口,以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巩固已占领地区,阻滞敌方的反冲击(反突击)或突围、退却的行动。对人工障碍物性能的一般要求是:能有效地阻碍预定障碍对象的行动,不易被敌发现和克服,障碍器材便于运输并能迅速构筑或设置。

人工障碍物是随着进攻武器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最早用于防御的人工障碍物,是土墉、沟壕和防栅等筑城障碍物,其中土墉、防栅既是障碍物又是工事。在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这些障碍物。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在城池四周又陆续出现了鹿砦、竹签桩、铁蒺藜、拒马、陷坑等障碍物。火药发明以后,使制造地雷、水雷等爆炸性障碍物成为可能,到明代中后期,这些障碍物在陆战和水战中已得到较普遍的应用。19世纪末期,欧洲战场上出现了铁丝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大量使用。1916年坦克出现以后,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地雷也相继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参战国大量生产地雷,使它成为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障碍物,一次战役往往设置多达数万乃至数十万个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同时在海上也布设了大量水雷。在北非战场上,德军和意军曾使用飞机撒布防步兵地雷。20世纪50年代,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抗美战争中,美军也用飞机撒布过防步兵地雷。这些新布雷方式到70年代迅速发展。一些国家研制成功了多种可撒布地雷、水雷和能用飞机(含直升机)、火箭、火炮、机械布雷车等在不同距离上撒布地雷和水雷的撒布系统。非爆炸性障碍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也有发展。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见中东战争)中,防坦克壕显示很大的障碍作用,从而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了对防坦克壕的形状、构筑方法和运用的研究。

随着坦克、步兵战斗车、直升机、气垫登陆工具大量用于战场,障碍物的战役、战术密度将进一步增大,爆炸性障碍物将更广泛运用,机动设置障碍物愈益显得重要。为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一些国家在研制可控制的、能自动寻找目标和识别目标的新型地雷和水雷及粘性泡沫障碍物等;并在探索研制对付低空袭击的作战飞机和对付气垫登陆工具的障碍物,研究快速构筑和设置各种障碍物的方法等。

飞行障碍

为了保证飞机的起降安全,对飞机场邻近地区的人工和自然物体的高度必须实行限制,以保证对飞行没有障碍。限制面的范围也称净空区。关于这种限制,各国都有大同小异的规定,但都承认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公约附件十四的标准。

古代障碍

拒马枪也叫做拒马,是一种木制的可以移动的障碍物,是一种障碍器材。夏商周三代时就有了,当时用以堵门,阻止行人通过,后来用于战斗,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并可杀伤敌人。防范城内骑兵的突袭只能仰赖一些障碍物,而拒马枪就是其中一种

拒马枪也叫做拒马,是一种木制的可以移动的障碍物,是一种障碍器材。夏商周三代时就有了,当时用以堵门,阻止行人通过,后来用于战斗,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并可杀伤敌人。唐代的 "拒马枪",它用周径二尺的圆木为干,长短根据需要而定,在圆木上十字凿孔,安上长一丈的横木树根,将上端削尖,设在城门、巷口和要路,阻绝人马通行。唐代以后,拒马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是用圆木一根,在上面凿孔,安上铁枪,前面设四根斜木制成的。设置时,将其打开,用铁链固定在地上。行军时,用牲畜驮载,随军移动。其他的守城障碍物还有鹿角木、铁蒺藜等。

北宋《武经总要》中所记载的一种拒木马枪。这种拒马枪,就是到了以战车为主来对付骑兵冲锋的明代,仍然普遍使用。拒马木枪是把三支枪捆在一起的一种障碍物,不使用时,可以收成一根,所以在运输方面比拒马枪方便。枪的两端是尖而锐的铁制锋刃,枪柄为木制,上面带有连接多个拒马木枪用的铁链。使用时,把其中一支枪插入地面,用铁鲢把几支拒马枪相互连接在一起,用以阻挡敌人的攻击。在修筑临时防御阵地时,不仅设置简便迅速,而且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冬季障碍

冬季在寒冷地区构筑的雪垒、结冰斜面、冰窟和人工诱发的雪崩等障碍物的统称。雪垒是用雪堆积而成。正面宽度视需要而定,纵深一般为10~12米,高度为1.2~1.5米,将表面拍实,使其结成冰壳,以阻滞敌坦克的行动。结冰斜面是在坡度大于15度的向敌斜面上,分层浇水冻结而成,用作防坦克时,其坡长不小于10米;在清扫过的坡面上构筑时,冰层厚度不小于2厘米;在压实的雪层上构筑时,冰层厚度不小于8厘米。冰窟(冰上陷阱)是在江河、湖泊等冰面上凿开的冰洞,用作防坦克时,需凿开冰层长、宽各约4米的洞,并用轻骨架将洞口盖住,骨架上再覆以防水纸和不小于10厘米厚的雪层,以保持冰洞中的水不再冻结。人工诱发的雪崩,是在山区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方,用炸药、炮弹、航空炸弹等适时诱发,造成大量积雪突然崩落,以阻塞隘口和道路。

航行障碍

海图上表示的礁石、浅滩、沉船、钻井遗弃的钢管、战时布设的水雷等都是航行障碍物。

其中最浅点的水下深度小于船的吃水深度的,是最危险的航行障碍物。因为这些障碍物都在水下,航海人员难以用肉眼看到,测深仪和侧扫声纳等仪器也只能探测到船底和两侧近处的海底情况,而航船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发现障碍物已来不及躲避,就很可能会搁浅、触礁沉没。即使是明礁,虽然大潮高潮时也露出水面,但因体积较小,在能见度较低时也难以及时发现。因此,在海图上,上述航行障碍物都用比较明显的符号表示,并且要求位置精度准确、性质标示明确、延伸范围表示正确。深度大于船的吃水深度的障碍物则用略为不明显的符号表示,如沉船深于18米的周围不加点线,有的国家对深于20米或50米的上述障碍物干脆不表示。为此,船舶航行前做计划航线时应做在远离上述障碍物的地方,航行时则要及时定位,不要偏离计划航线太远,一旦偏离就要及时纠正航向。

易燃障碍

使易燃物燃烧而构成的障碍物。通常用作纵火的易燃物有:燃烧地雷、燃烧瓶以及油料、柴、草等。也有纵火燃烧天然林区、林带、草原构成大面积火障碍物的。它可以阻滞敌方的行动,毁伤敌方的技术装备和有生力量。火障碍物的障碍力取决于燃烧物的类型和用量、气候条件及使用方法。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把火障碍物用于军队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些国家军队曾用燃烧地雷和敷设油管方法构成火障碍物。1969~1971年春,以色列军队构筑巴列夫防线时,曾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敷设了凝固汽油管装置,企图在埃军渡河进攻时沿河面构成火障碍物。在现代战争中,火障碍物多用于江河、城市防御以及抗登陆作战。

躲避方法

新手在路上行驶遇到障碍物时,并不是都会正确处理,例如有些驾驶员在路上行驶车速太快,来不及观察路况,看见障碍物时已经距离很近,所以只能从障碍物上面冲过去,这样对汽车的底盘和轮胎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有些驾驶员行驶时和前车跟车太近,这样就无法观察前车之前的路况,当前车安全避让过障碍物时或前车出现紧急情况时,自己就来不及采取正确的行动了,只能紧急转向或制动,这样就会造成附近车辆的紧急转向和制动,容易出现连环交通事故。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路况的观察不够。因此在行车时要随时观察路面的情况,将视线放远,在发现障碍物后提前减速,同时观察左、右和后3个方位的车辆行驶状况,适时绕开障碍物。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