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第一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隰縣第一小學位於縣鼓樓東安國寺舊址,東臨堆景山麓,西銜鬧市中心。
學校簡介
學校初建於公元1808年(康熙47年),始稱紫川書院,隨着歷史的變遷,學校多次易名改制。歷稱紫川書院、紫川學堂、隰縣第一高等學校、抗日小學、隰縣第一兩級學校、隰縣城關民族革命兩級小學、山西省第三小學、城關中心民國學校、隰縣第一完全小學、城鎮小學,1979年正式定名為「隰縣第一小學」。1987年經省教委驗收命名為「山西省示範小學」。2004年被省教育廳重新命名為「義務教育示範學校」。還先後被命名為「山西省德育示範校」、「山西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學校」、「山西省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1]」、「國家級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特色校」。
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隰縣第一小學全體師生群策群力,勵精圖治,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辦學質量日益提高。先後被評為全國、省、市紅旗大隊,省、市、縣文明學校,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市衛生達標單位,市「五四」青年獎狀標兵,市、縣模範學校,市、縣「三八」紅旗集體,市、縣平安創建示範單位,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是全縣基礎教育[2]的一個窗口。
校園資訊
隰縣第一小學關工委紮實開展工作,榮獲臨汾市「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稱號
隰縣第一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紅色底蘊深厚的學校。近年來,在縣關工委的正確指導下,學校持續發力,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原則,深入開展系列活動,有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傳統文化。
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學校關工委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見識、豐富人生閱歷、提高綜合素質。
學校以創建「國家級文明校園」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示範點」為抓手,關工委採用形式多樣的舉措促進「中華魂」讀書活動。學校文化以「一個好習慣,受益一輩子」為主線,布置《弟子規》、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名人成長故事系列、師陶、踐陶系列、學校成長史、教師學生先進版面、家風家訓版面、省市先進人物事跡等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框架。每年一屆的「古詩詞大賽」,面向全體學生,從初賽到複賽,再到決賽,歷時一個多月,規模宏大,不僅促進學生吟誦經典的興趣,而且內化成為學生的中華民族基因,植根在學生內心,潛移默化影響着學生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此外,學校關工委還搭建平台,資助貧困學生。根據國家資助政策,每年根據實際情況分別資助120餘名貧困學生,同時引進個人對口資助,有效解決了貧困學生的上學壓力。在學校關工委的指導下,資助學生所在班級老師較於其他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智力扶持。
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離不開關工委成員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他們用心靈和汗水共同譜寫了一曲曲愛心之歌,演繹了一件件「水濃於血」的感人故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關愛下一代、傳承紅色基因」的理念,為校園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傳承、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
最終,隰縣第一小學關工委憑藉其出色的工作表現和突出的貢獻,榮獲臨汾市「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不僅是對關工委成員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對隰縣第一小學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高度認可。隰縣第一小學關工委將以此為契機,繼續發揚優良傳統,不斷推動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發展,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 ↑ 關於創建依法治校示範校實施方案,道客巴巴,2010-09-08
- ↑ 基礎教育:要「人」,還是要「才」? ,搜狐,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