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集安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集安博物馆位于集安市城北迎宾路88号,占地面积1082平方米,建于1958年9月15日,2003年进行较大规模扩建。博物馆分西厅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高句丽建国前后的劳动工具、兵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石器、玉器[1]、金器、鎏金器、铜器、铁器、陶器等,东厅展出高句丽时期的各种墓葬及高句丽多彩的壁画,正厅展出了整幅好太王碑文拓片,还展出好太王碑不同时期的照片、拓本照片以及中外研究成果。

基本介绍

总面积644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382平方米、文物库房和办公室各131平方米。1984年由省文化厅拨款新建文物库房438平方米。据1987年统计,馆藏文物共6500件,其中高句丽时代文物5650件原始社会时代文物400件,渤海、辽金时代文物300件,近现代文物150余件。还有一部分考古发掘资料。其中一级品34件,二级品58件。按质地分有: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鎏金器、瓷器、木质器、棉麻织物、钱币、书画等。

博物馆前身为集安县农业展览馆。1962年博物馆与文物保管所合署办公,1988年5月改名集安市博物馆,与集安市文物管理所合署,负责对全市文物保护管理和收藏、研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座以展示高句丽历史文物的专门性博物馆。2018年9月,被确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基本陈列有“集安出土历史文物陈列”,“高句丽文化专题陈列”,还有位于市区内可供参观的高句丽遗迹原地陈列。

高句丽的遗址景点有:将军坟,好太王碑,太王陵,禹山贵族墓地(我们当地叫五盔坟),丸都山城(旁边是洞沟古墓群山城墓区)

景点景观

将军坟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推算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精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七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盖棺石板重50多吨,每面三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其势宏伟壮观。

这座方“坛阶梯石质”古墓,采用精琢花岗石砌筑,共七阶,第一阶为四层石条铺砌,其中最大一块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重约32吨左右。其余六级,每阶皆由三层石条砌成。整个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积997平方米,顶部面积为270平方米。在陵墓 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闲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在坟的顶端,四边的石条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链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将军坟后面原有两至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现仅存一座,建筑样式与主墓相同,规模则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据考证,将军坟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当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建筑。高句丽王朝始建于公元前37年,到这时已传到十九代王好太王和二十代王长寿王。好太王已有陵墓。将军坟距好太王陵不远,且墓道朝向太王陵。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此应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2]。“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叫的,一直流传至今。昔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曰:“将军坟墓几干秋,坟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区2.5公里处,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处为676米,是我国地方民主政权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东、西、北三面城垣所在山脊最高海拔676米,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北高南低,形如簸萁状,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周长为6395米,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4-5米,由20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40—90厘米,宽20—50厘米,厚10—30厘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上部筑有1米高左右的女墙,女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相距2米左右。全城有城门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至今未发现门址。山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城内有地面遗址3处,蓄水池1处,墓葬37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0米,进深作三层阶地,每层阶地设排列有序的础石,地面上有大量的红色瓦砾。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好太王碑

集安市区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通沟平原上,坐落着一个外形宏伟的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这就是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陵墓。陵东北200米处,有一座高大、端庄、通体黝黑的石碑,这便是被誉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

史料记载,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它是用一块完整巨大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宽不等,在1.34至2米之间。碑体重约37吨,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上。

“好太王”名谈德,于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39岁死亡,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专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他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东讨西征,占辽东、驱倭寇,侵汉江、降扶余,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

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的功业而树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隶书,方严厚重。四面碑文竖行共44行,行间以界格,每行41个字,原有文字1775字。上千年的岁月磨蚀,以及晚清、民国时火焚除苔和不当拓字,使碑体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可识之字仅为1600字左右。碑文文意大体明了,惟断句、考证所涉及历史、考古诸多问题争议不少,中外学者因此着书立说,各陈己见。

洞沟古墓群

集安市洞沟河畔,有规模宏大的高句骊民族古墓群,分为石坟和土坟两类。石坟用石块堆筑而成。位于龙山和大禹山相接处的将军坟,基部用大花岗条石铺垫,其上是七级台阶,走到第五级阶坛中部,过甬道可以直通墓室。呈方形的墓室四壁共用六层条石堆筑,顶上用一块完整巨大的石板覆盖,室内排列有东西两座棺木,整个坟墓呈阶梯式金字塔,被称为“东方金字塔”。土坟年代晚些,是用石块砌成墓室后再以黄土覆盖,大多数墓室内有壁画,主要是描绘贵族生活和社会习俗,有舞甬墓,三室墓,盔坟,角抵墓等。盔坟是高句骊晚期王族墓,规模宏大,状若头盔,有四盔坟和五盔坟两座并排的墓室。墓室内置有三具石馆床,通道的左右两壁上各绘有一手握武器的力士,藻井、墓壁,棺床上都以浓重鲜艳的色彩描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莲花、火焰等图案。舞甬墓墓室顶部绘有日、月、鸟、兽、仙人等图案的穹窿式藻井,画壁舞图中有男女七人伴唱,一男四女翩翩起舞,又有一男子面对舞场作同一舞姿,神态自然的歌舞者神态栩栩如生。角抵墓也是五世纪高句骊贵族墓室,室内南边壁上绘有身强体壮的两男子在大树下奋力角抵。二人头戴巾帽,裸露上身,左腋下各伸出对方的右手,抓住背后的裤腰,旁有一年老者助兴,树枝上一小鸟和树下蹲伏的野兽注视场内,似是为这场角抵所吸引,维妙维肖的图案显得格外诙谐。别具一格的三室墓是五世纪末期高句骊贵族墓。因墓内有三座相通的墓室而得名,呈正方形的墓室壁上粉白无瑕,一室是绘着墓主人家居宴欢、出行、狩猎和攻城等事迹。二室的西壁上是手执刀矛,披甲戴盔的武士侍立,东、南、北三壁上各有一两壁托梁蹲着的力士。三室里的四壁均是托梁力士图。

视频

集安博物馆 相关视频

集安博物馆
集安,集安市,吉林省集安市2021年全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