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再賦海山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雨中再賦海山樓 |
作品名稱:雨中再賦海山樓 創作年代:南宋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 者:陳與義 作品出處:《陳與義集》 |
《雨中再賦海山樓》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寫登山樓後的視野開闊,營造了一種憂傷國事的悲愴氣氛;頷聯寫登樓所見的景象,但景語含情,飄搖的風雨象徵國破家亡之後的悲痛和哀恨;頸聯是寫詩人登樓後的感慨,也是詩人對時局的憂思;尾聯用典,希望能夠有勇士復國,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全詩氣象渾厚,筆力遒健。 [1]
雨中再賦海山樓作品原文
雨中再賦海山樓詩①
百尺闌干橫海立②,一生襟抱與山開③。
岸邊天影隨潮入④,樓上春容帶雨來⑤。
慷慨賦詩還自恨,徘徊舒嘯卻生哀⑥。
滅胡猛士今安有⑦,非復當年單父台⑧。
雨中再賦海山樓注釋譯文
①海山樓:在今廣東省廣州市。 ②闌干:即欄杆,這裡代指海山樓。橫海立:面對大海麗立。
③襟抱:胸懷、抱負。與山開:向山開,謂面向山海發抒其懷抱。此用杜甫《奉待嚴大夫》詩:「身老時危思會面,一生襟抱向誰開。」與:猶向、對。
④天影:天光雲影。 ⑤春容:猶春色,春天的景象。
⑥舒嘯:此指舒緩的吟詠。 ⑦安有:一本作「安在」。
⑧單父(shàn fǔ)台:不詳在何地。仇兆鰲《杜詩詳註》引《舊唐書》謂單父古邑屬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百尺長的欄干橫立在海邊,一生的抱負與山一樣高遠。
岸邊與天上雲彩倒映在水裡,樓上的春色隨着春而到來。
激昂慷慨寫詩反而產生怨恨,徘徊暢吟詩賦卻感悲哀。
滅胡的英雄們如今何在,再也不是當年的單父台。
雨中再賦海山樓創作背景
宋靖康元年(1126年),詩人隨同流亡的士人一起南下,紹興元年(1131年)春流寓至嶺南,歷時五年,其間輾轉流徙於今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詩人在廣東期間,寫了不少懷念故國、哀傷國難的詩,此詩就是其中之一。
雨中再賦海山樓作品鑑賞
詩人由登樓覽景而觸景生情,故全詩分寫景與抒情前後兩個部分。
首聯寫出危樓臨海聳峙的壯觀景象,樓借海勢,大海的壯闊更襯托出樓之雄峻。首句切「海」次句切「山」寫山筆法又有不同。「一生襟抱與山開」情由景生,故情景合寫,有虛實相映之妙。抽象虛泛的秋色借具體的終南山而表現其寥廓高遠,此處詩人的胸襟懷抱也藉助山海的壯闊而獲得展現。此句字面上寫「山」實包涵海天在內,為後半的抒情伏下一筆。
頷聯寫登樓所見之景。此聯亦用虛實相生之筆法,岸與潮、樓與雨均為實景,而天影與春容的虛景則在實景中得到展現。此聯不僅雄渾壯闊,而且以「入」「來」兩個動詞寫天光雲影與春日氣象,使整個境界為之飛動,這種潮水奔涌、風雨齊來的危樓景象也反映了時代的動盪和詩人的不安,由此導入詩下半部分的抒情。
頸聯抒寫了報國無門、回天無力的悲憤。「慷慨賦詩」所賦當為抗敵報國之歌,但自己卻只是一個多年流落江湖的「放臣」,空有一腔愛國熱血而無用武之地,故反自生怨恨。「徘徊舒嘯」亦為排遭心中愁悶,但金兵長驅直入,投降派執掌軍國大計,目睹國事日非,只會更增悲哀。此聯以虛詞「還」「卻」斡旋,傳達出詩人跌宕起伏的悲憤之情。
尾聯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通過懷古傷今,將悲憤之情發揮至於極詣,全詩留下無窮的感喟。這兩句化用杜甫《昔游》的詩意:「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杜甫詩中描繪了國力強盛、英雄雲集的盛唐時代,同是登高望遠,卻已今非昔比。詩人呼喚滅胡的猛士,那發自肺腑的一問是問蒼天,也是問朝廷,問普天下之人,傾吐出滿腔的愛國熱望。但末句的自答卻流露出極大的失望,包含了對朝廷執政、乃至最高統治者的怨憤。詩人為民族的命運哀嘆,故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
此詩風格雄渾悲壯,音節宏亮頓挫,足以繼響杜甫的《登高》。在情與景的安排上,既有前後的分工,又有內在的聯繫與滲透。前半寫景,卻已關及懷抱,後半抒情,卻處處意含登高。
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鮑恆:這首詩的題目是《雨中再賦海山樓》,實是借登海山樓抒發家國之感。章法謹嚴,氣象雄渾,感情深厚,不愧為一首現實主義傑作。(《宋詩百首》)
雨中再賦海山樓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年),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太學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
後權相王黻慕其文名,極力拉攏,黻罷相後他亦受累被貶。高宗時,官至參知政事。有《簡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