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过苏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雨过苏端》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雨过苏端》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叙写作者冒雨访问苏端;第二段记述苏端的款待之情;第三段抒写作者的雨后遣怀。

此诗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所作。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至德二载春,陷贼中诗,末云:"妻孥隔军垒。"

基本信息

作者;杜甫

作品名称;《雨过苏端》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雨过苏端》[1]

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

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

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

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亲宾纵谈谑,喧闹畏衰老。

况蒙霈泽垂,粮粒或自保。妻孥隔军垒,拨弃不拟道。

作品注释

⑴题下原注:"端置酒。"黄鹤注:《旧唐书》:至德二载三月癸亥大雨,至甲戌方止。《新唐书·杨绾传》谓端,论绾丑险不实,贬巴州员外司马。

⑵师氏注:《鸡鸣》,思君子之诗,故寓言乘雨访友。《诗经》:"风雨如晦,鸡呜不已。"风雨交,谓交作。

⑶《抱朴子》:诸家不急之书。

⑷《高士传》:"先几扫迹,虚室依然。"迹便扫,绝足不再往也。

⑸《世说》:庾公谓孙公曰:"卫君长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

⑹庾信诗:"也复何足言。"可怜人,言苏之情谊令人可怜,非谓苏侯怜公。

⑺《世说》:孔君平诣梁国杨氏,呼儿出为设果。《淮南子》:"梨桔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

⑻《恨赋》:"浊醪夕引。"

⑼《北史》:斛律金不识文字,初名敦,苦其难署,改名为金。神武指屋角,令识之。

⑽傅玄诗:"湍深激墙隅。"

⑾《月令》:"养衰老,授几杖。"

陆机《云赋》:"甘泽滂霈。"

⒀颜延之《陶徵士诔》:"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

⒁《诗》:"乐尔妻孥。"时寄家鄜州,故云隔军垒。

⒂赵次公曰:陶潜诗:"拨置自莫念。"末句本此。

名家点评

《唐诗归》:钟云:老杜每受人一酒一肉,不胜感恩。不胜得意,盖有一肚愤谑,即太白所谓"今日醉饱,乐过千春"也。钟云:"入"字有景("杖藜"句下)。谭云:偏要写出,供千古人笑端,非惟朴直,亦见游戏("无食"句下)。钟云:"一饭迹便扫"五字有分晓,有斟酌,许多嗟来呼蹴之感俱在其中("一饭"句下)。钟云:"得"字可怜("苏侯"句下)。钟云:"必在眼"三字,馋语好笑("浊醪"句下)。钟云:饥困中尚自点景("红稠"二句下)。

《杜臆》:访人须晴,故久旱之雨本好,而着一"亦"字,非本愿也。"杖藜入春泥",行极不便,而以无食起早,则泥淖不暇顾矣。叙致委宛,而实与陶之《乞食》同。可怜可怜!高人偏不以为讳,此玩世之意,亦因以见苏之德也。"一饭迹便扫",固是世情,而诸家遍历,明是乞人行径。……屋花、墙草,有何奇胜?虽在饥困,心目及之,想见此公胸次,所以千般艰苦,磨难不倒,声戛金石,日月不刊,岂偶然哉!末云拨弃妻孥,无可奈何,语似宽,心愈苦矣。

《杜诗详注》:末述雨后遣怀之意。花草增妍,粮粒有望。流离穷困中,作对景舒愁语,亦无可如何而安之耳("红稠"八句下)。

《读杜心解》:乞食诗也。雨只起讫一带,中间详写贫穷乞食,开怀无愧,益见此老胸襟。只"也复"句似嫩。"红稠"、"碧透",亦为雨色点染。

杜诗镜铨》:李云:真率有味。此及下首(按指《喜晴》)皆陶句。张云:无食起争,写穷忙可笑("杖藜"二句下)。贫家春景宛然("红稠"二句下)。杜诗只字片句,后人多据为故实。……不如放翁诗"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为新而工也。

作品鉴赏

全诗分三段,首段四句起,后两段各八句。首段言冒雨访苏端。久旱得雨,为何说"亦好",此是照下句而言。盖访友须晴,但旱后得雨,虽雨亦好也。"无食起我早",犹陶渊明诗言"饥来驱我去"。次段记苏君款待之情。

杜臆》:一饭扫迹,世情类然,苏独数过倾倒,意良厚矣。又且呼儿具果,延宾取醉,非食而弗爱敬者比。此即年称"文章有神交有道"也。末段述雨后遣怀之意。花草增妍,粮粒有望。作者处于流离穷困之中,作对景舒愁语,亦无可如何而安之耳。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3]

盛唐伟大的诗圣杜甫是大家都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很多诗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就表现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也表现了他的圣人情怀。[4]

视频

诗圣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