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雨量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名词解释

从气象学上的角度来讲,雨量通常指空气中水汽凝结下降及地之水量,露,霜,雹,雪等等,凝结并不包括在内。所谓雨量,就是在一定时段内,降落到水平面上(无渗漏、蒸发、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用雨量计测定。以毫米为单位。气象台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来计算的,雨量器是个圆柱形的开口筒,筒口面积在我国多为314平方厘米(直径20厘米)。为了防止降水蒸发,中上部呈一漏洞型,下部放一储水瓶。为观测方便与上述口径配套有一特制量杯,雨量杯的口径为4厘米,因此每一毫米降水量在雨量杯上的长度为25毫米。为了连续记录液态降水量,水文气象部门多使用虹吸式雨量计或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它们的记录纸,不但记录了总降水量,还可以判定不同时段的降水量或降水强度。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确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时亦会以升每平方米 (1 L m-2 = 1 mm)表示。在气象统计名词上,雨量又可称为降雨量,即一定时间内之降水累积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公厘视为雨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