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兴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雷兴翰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雷兴翰 (1904年12月24日 - 1989年) 药物化学家[1]湖南麻阳人。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药学院博士学位。1939年回国。曾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重庆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华东人民制药公司化学制药一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

出生日期----1904年12月24日

出生地点----湖南麻阳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药物化学家

逝世日期----1989年

主要成就----1965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3]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代表作品----《药物化学进展》、《有机化学》

人物生平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领导和组织研制出一系列驱钩虫、丝虫和防治疟疾的药物。1961年研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口服非锑抗血吸虫病药物呋喃丙胺,同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编著有《药物化学进展》、《有机化学》等。

雷兴翰在新药开发方面具有远见卓识。早在1956年,他就提出开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组成研究小组,并经常给予具体指导,特别是小组在遇到困难产生动摇时,他总是态度坚决,支持他们坚持下去。我国甾体药物生产原是空白。1958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参加了全国大协作进行研究试制。在试制过程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他总是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他的决心和毅力对甾体药物生产的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60年代初,国际上半合成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初露头角时,他就及时地组织力量对这一新的领域开展研究,为在我国发展半合成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打下了基础。雷兴翰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任职30余年,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合成药物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填补了我国制药工业的空白,发展了医药工业生产技术。

雷兴翰历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南方十三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药物组组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专题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分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名誉委员,《药学学报》、《化学学报》编委,《中国药学年鉴》顾问,《中国医药百科全书》(药物学和药理学分册)编委,《医药工业》主编、名誉编委等职务。

成就贡献

寄生虫病防治药物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雷兴翰鉴于我国寄生虫病流行较广,危害严重,因而将寄生虫病防治药物的研究作为奋斗目标。多年来,他组织并亲自参加了对我国流行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药物的研究试制工作。由于血吸虫病的流行对我国人民的危害更大,党中央对此非常重视,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然而,当时没有好的治疗药物,用的仍是1918年以来所采用的锑剂。锑剂含重金属,对心、肝、肾均有一定的损害,且反应大,需注射,使用不便。因此,寻找非锑、低毒、高效的口服药物是个重大课题。雷兴翰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强烈的消毒杀菌剂都具有驱虫效力"的设想,设计合成了百余种类型的杀菌剂,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药理筛选,获得了呋喃类药物--呋喃西林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动物有杀灭的作用。这个结果使雷兴翰的设想得到初步证实。尔后他又发现硝基呋喃丙烯酰胺及其酯类衍生物有比呋喃西林更为强烈的抗菌效力,并对这类化合物进行合成研究。经过药理筛选,他于1960年发现硝基呋喃丙烯酰环己胺,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小鼠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又合成了更多不同种类酰胺与酯,共计1100多个化合物。经药理试验,其中呋喃丙胺(F-30066)对小鼠实验感染的血吸虫病有预防及治疗作用,灭虫率达100%,对家免、家犬的感染灭虫率分别为97%-100%及85%-91%,对体外血吸虫成虫在浓度3.25μg/ml时即显示对虫的抑制。在临床上该药用于急性血吸虫病有特异退热作用。经嘉兴血吸虫病防治院对202例的临床观察,该药对急性血吸虫病高热患者疗效显著。嘉兴血防院使用该药治疗的病人,经20年后随访,未发现有不良后遗症,且绝大部分病人获得治愈,恢复劳动力。该药共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达百万余人次。雷兴翰于1965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986年11月,获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批准的"为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贡献,记大功一次"的奖励。美国Burger教授主编的《药物化学》第三版寄生虫病药物一章中对该药也作了介绍。

新药研究

在雷兴翰领导下发现"呋喃嘧酮"(M-170)不仅可杀灭微丝,也可杀灭丝虫成虫,临床结果初步显示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还研究试制成功一系列驱钩虫和疟疾防治药物,如驱钩虫药"灭虫宁"曾获国家新产品三等奖,抗疟药喹哌获国家科学大会奖。这些药物在防病、治病和控制疫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雷兴翰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主要成果

1 雷兴翰,郑今芳编.有机化学(教科书).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

2 雷兴翰,章丽珠,徐懋丽等.新型抗日本血吸虫病口服有效药物.药学学报,1962,9(7):429-431.

3 雷兴翰,章丽珠,徐懋丽等.关于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I.β-(5-硝基-2-呋喃)-丙烯酰胺及其酯类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3,10(7):418-435.

4 雷兴翰,黄鸣龙,嵇汝运主编.药物化学进展.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4.

5 章元琅,徐懋丽,雷兴翰等.关于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Ⅱ.d-取代-β-(5-硝基-2-呋喃)-丙烯酰胺及酯类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4,11(6):393-406.

6 Lei Xing-han.A Newc1ass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orally effectiveagainst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China Sci.1964,8(3):523-524.

7段廷汉,雷兴翰.6-氨基青霉烷酸衍生物的研究I.6-(取代丙烯酰氨基)-青霉烷酸的合成.药学学报,1965,12(8):516-522.

8 雷兴翰.三十年来我国制药工业的成就和今后的展望.药学通报,1979,14(8):340-346.

9 颜闵,张振,雷兴翰等.丝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I.(5-硝基-2-呋喃基)乙烯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1,16(12):902-913.

10张振,颜闵,雷兴翰.丝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Ⅱ1.5-硝基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1,16(7):548553.11章元琅,陈宝珍,雷兴翰等.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XXV.取代香豆素-3-羧酸酯和酰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2,17(1): 17-21.

12 雷兴翰,张椿年,张秀平等.国内几类药物的研究和生产的进展.医药工业,1984,15(12):20-40.

13 张秀平,颜闵,时惠麟,雷兴翰.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XIV.香豆满(Coumaran)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4,19(4):306308.

14章元琅,陈宝珍,雷兴翰.血吸虫病化疗药物的研究XXXXVI.N-取代-(5-硝基噻唑-2)-咪唑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医药工业,1984(2):14-16.

15 王哲清,张椿年,雷兴翰.蒽环酮中AB环的前体(±)-2-乙基-5,8-二甲氧基-1,2,3,4-四氢-2-萘醇的合成.医药工业,1984(9):4243.

16 雷兴翰.抗寄生虫药物研究的进展.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6.

17 徐懋丽,雷兴翰.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XXXXIX.4-苯基(或烯丙基)-5-(吡嗪-2)-1,2,4-三唑-3-硫酮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2):100.

18 Lei Xing-han.Synthesis of(3R,4R,5R)-trihydroxyclohexen-1-oicacid(I),and(3S,4S,5R)trihydroxycylohexen-1-oicacid(Ⅱ)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Organic Chemistry of Medicinal NaturalProducts.1985,11:10-14.

19陈文彬,王保钧,雷兴翰等.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XIV5-[2-95-硝基-(2-呋喃基)-1-取代乙烯基]2,3,4-二唑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10):716-766.

20徐懋丽,雷兴翰.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XXXIX.3-取代-5-(吡嗪-2)-1,3,4-恶二唑-2-硫酮及硫醚类似物的合成.医药工业,1986,17(2):12.

21 陆见明,雷兴翰,颜闵等.呋喃类药物环上结构修饰及其抗菌杀虫活性的研究.医药工业,1986,17(3):141.

22 陆见明,徐懋丽,雷兴翰等.3(4)溴代和3,4-二烷氧基-5-硝基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86,21(6):434440.

23陈宝珍,俞雄,雷兴翰等.N′-(4-取代氨基-6-甲基-2-嘧啶基)-N3-(对氯苯基)胍类的合成及其抗丝虫作用.医药工业,1987,18(5):207.24聂晋华,肖树华,雷兴翰等.24种3,4位取代的硝基呋喃化合物体外抗丝虫作用的构-效关系.中国药理学报,1987,8(5):207.

25 陆见明,章元琅,雷兴翰等.硝基呋喃类药物的结构修饰.医药工业,1987,18(7):330.

26章元琅,钟家义,雷兴翰等.血吸虫病化疗药物的研究:α-取代-1,2,3,6,7,11b六氢-4H-吡嗪并[2,1-α]异喹啉-4-酮及其双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医药工业,1987,18(11):489.

27 雷兴翰.我国创制新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药学进展,1988,12(3):135.

雷氏年表

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麻阳县一个偏僻的农村。父亲是私塾老师。

1914年--才开始读书。

1926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

193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萨本铁教授指导下,他一边指导学生做实验,一边再旁听有关课程。在萨本铁教授的严格要求和辛勤培养下,雷兴翰进一步丰富了基础知识,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以后解决工作中复杂的技术问题打下了基础。5年中他完成了15篇论文。在萨本铁出国讲学时,他代萨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和植物碱化学。由于他工作努力,学习刻苦,取得了较好成绩,经清华大学评议会通过,选派他去美国进修。

1935年--8月,雷兴翰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药学院进修。

1936年--8月获硕士学位,并获得学校研究院奖学金及中华基金会的补助金。

1938年--继续深造,于6月获博士学位。

1939年--因祖国已进入全面抗日战争阶段,出于爱国热忱,他离美返国。雷兴翰学成回国后,在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教,讲授药用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化学、植物化学以及药理学等,同时在重庆大学工学院兼职,讲授有机化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学校迁回南京(即南京药学院,现改名中国药科大学)。在任教10年间,他为国家培养了不少药学专业人才。他们中间有的是国内著名教授,有的是药物研究工作中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的是在发展我国医药工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1939-1947年--在重庆、南京任药学专科学校教授期间,他支持进步活动。由于参加抗议学校当局辞退进步教授而受到口头警告。

1947年--辞职到上海,任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任技术室主任,同时作为兼职教授每两星期去南京讲课一次。

1948年--转入联合国救济总署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任简任技正工作,直至上海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立华东人民制药公司,雷兴翰被任命为上海药品一厂(即上海第一制药厂)副厂长,旋即提升为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5年--他被任命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药室主任。

1961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改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他被任命为副院长。

1984年--退居二线,担任名誉院长。

1989年--因病逝世。

人物评价

雷兴翰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于直言,十分关心科技人员的成长,对中青年科技人员大胆放手、从严要求,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他是我国实施学位制度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科研人员。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要求进步,1980年,在他75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以来,雷兴翰从事药学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170余篇,德高望重。1984年他退居二线后,对科研工作仍丝毫不放松,不论寒冬酷暑,亲临第一线为科研工作出谋献策,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甚至病危住院期间,仍关心院里的各项科研工作。雷兴翰为发展我国医药工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人民除害灭病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献身科研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