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去病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霍去病墓位于中国陕西省兴平市汉茂陵内,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前117年)病卒,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将其安葬在其陵墓茂陵东侧,垒土为冢。墓冢底部南北长92米,东西宽61米,高15.5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现存石雕十八件,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墓冢石雕。

文物简介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市东北约15公里处。霍去病 (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 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 (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 1.9 米,高 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1],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跼蹙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

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为茂陵博物馆。

石雕简介

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石雕作于西汉元狩,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和“马踏匈奴”等16件。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霍去病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霍去病简介

(前140—前117)西汉名将,军事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德,卫青墓修成庐山(颜山亦名庐山)状,霍去病墓修成祁连山(霍去病曾出击匈奴于祁连山)状[2]

视频

霍去病墓 相关视频

霍去病墓地,形如祁连山,墓前一国宝级文物威武霸气
探访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在茂陵博物馆内,他的墓形似祁连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