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 1996 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作者简介
罗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 ,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着有《市场起伏及总体市场》(Market Volatility and Macro Markets),曾获 1996 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原文摘录
人们认为他们知道的总是比实际的要多。他们喜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表达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采取行动。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都在探究为什么人们看起来总是信心过度。一种理论认为,在评价其结论的正确性时,人们往往注意到其推理的最后一步是正确的,全然不顾推理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错误。 人们有时会在一些并无逻辑的想法的基础上做出一些严肃的决定。人们在一块还未掷的硬币上下的赌注要大于在已经掷过的硬币(结果还未公布)上下的赌注。在被问及人们要多少钱才愿意转让已持有的彩票时,如果是自己挑的数字,他们说出的价格会高四倍以上。很明显,人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影响还未投掷的硬币,也能通过选择数字影响赢得彩票的可能性。 信心过度的另一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找熟悉的模式来做出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的原因或者模式重复的概率。人们判断中的这一不正常现象,称为启发性代表因素,这在心理学家特弗斯基和卡赫尼曼的许多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例如,这些研究者让人们从一张写有人名和个人特征描述的列表中猜测这些人的职业。如果给出的特征是艺术性和敏感,他们就会选择指挥或雕塑家,而不会猜工人和秘书,完全不考虑从事前两种工作的人极少,因而成为答案的可能性也就很小。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永远不猜指挥或雕塑家这类职业会更为明智,因为其出现的概率太小。人们都将目光投向最符合特征描述的职业,而全然不顾出现的概率。 实用主义价值观本身与股市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不管是不是实用主义者,人们都会很合乎情理地为将来攒钱,并为存款寻找最佳投资渠道。但实用主义气氛很可能会影响人们对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具有迅速敛财能力的股票的需求。这一实用主义气氛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现在人们对成功的商业人士的尊重相当或更甚于杰出科学家、艺术家、革命家。投资股票是迅速致富的捷径这一想法对重新出现的实用主义者来说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书评
每个人都想知道,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赚钱。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货膨胀高是利好消息?不是。低通涨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峰利好?不是。人口增长减速利好?不是。 有战争是利好?不是。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闻影响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新闻失去对政治的影响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的金融学家通过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发现了以上这些答案。而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规律,则足以让任何一个认为,或者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人惊心。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就是因为确定了“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尽管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一在有人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去证伪这一基本假设,但他们持续的失败一度使人们坚信,我们如果发现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理性人”这一基本假设,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不够深入。但金融学的发展及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使我们再次回归为怀疑者:这一假设可信吗?
在二十世纪末,金融学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不再从属于经济学。但是,希勒在这个时候警告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可以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什么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 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什么是股价?学院派的说法是“资产定价”。但是,任何定价都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么多的钱(股价)去买一份资产呢?这看起来是个经济学问题,却反映了投资的心理动机。
通俗的解释是,现在花所买的是这份资产将来的回报。因此,与现在的股价接受,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现金流期待和潜在风险评估。而这样的预测又是基于人们对于当前这份资产的评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简单地说,投资者对于现在的付出,取决于对将来的预期,然而预期又建立在对现在的分析之上。
关键问题是什么变量能够确保对未来的预测是可靠。希勒悲观的指出,一些潜在因素,对股价的影响超过一些常规的因素。比如,198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个股市市值缩水了6.9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项杠杆交易失败有关,实际上UAL暴跌只能解释全部市值的1%下降。有趣的是,事后对于市场交易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人在这场暴跌之前听说了UAL的交易失败,也就是说股市缩水过程中,有其他因素带动,导致了另外5.91%的损失。
目前最经典的例子是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至今没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体事件引起的。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天里,全球也就只发生了这几件大事。你也可以参与到这场评判中来,看看哪个最有可能是一种可以引起危机的事件。
1.州际商会将推进其收回超额铁路收入的计划; 2.康涅狄格州制造者协会成功的引入了一条有利的关税条款; 3.墨索里尼演讲称法西斯主义下的人民能面对任何危机; 4.法国总理候选人爱得华德宣布了其未来内阁中的外交部长; 5.一架载有七人的英国飞机在海上失踪; 6.格拉夫计划探险北极; 7.大卫的小分队正向南极推进。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希勒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因素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可以涵盖我们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响到股价的因素。这是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份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成书于二十世纪末,其所讨论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盖了美国,最多加上欧洲。对于中文的读者来讲,与讨论理性是否应该成为金融学的前提等深奥问题相比,与中国有关的思考或许会使我们更感兴趣。看我们的赌博文化,媒体与政治,投资工具等与希勒所讨论的美国有什么不同,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国,为我们的情绪去定价,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