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面波震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面波震級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面波震級(surface wave magnitude)指根據面波計算出來的震級,以符號Ms表示,是通用的震級。我國規定以它為標準,國外報導的地震震級一般也為面波震級,常用M來表示。

其它類型震級

1、近震震級

近震震級是地震學名詞, 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範圍內的地震叫近震,根據近震體波算出的震級稱為近震震級。

2、體波震級

根據體波計算出來的震級。由B.Gutenberg和C.F.Richter於1956年提出,是以地動時體波(P波、PP波、S 波)波群的運動能量來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準。

3、里氏震級

里氏震級是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準。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