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韓素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17日 (四) 09:38 由 Ly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人物评价
前往: 導覽搜尋

韓素音,英籍華裔女作家,社會活動家。

韓素音
英籍華裔女作家,社會活動家

基本信息

本名: 周月賓,周光瑚
外文名: Elisabeth Comber,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別名: 韓素音
國籍: 英國 民族:
出生日期: 1917年9月12日 出生地點: 河南信陽周家谷
逝世日期: 2012年11月2日 逝世地點: 瑞士
祖籍: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職業: 作家,社會活動家 主要成就: 設立韓素音青年翻譯獎
代表作品: 《瑰寶》《無鳥的夏天》《再生鳳凰》《等到早晨來臨》等





人物介紹

        韓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2012),原名周月賓,譜名周光瑚 (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英籍華裔女作家,社會活動家。

        1917年9月12日,韓素音生於河南信陽,祖籍廣東五華縣水寨鎮,客家人。父親周煒,字映彤,是四川人,留學比利時,四川鐵路局工程師。母親是比利時弗拉芒人。周光瑚早年在貝滿中學念書,1931年,還沒滿15歲時,在北京醫院當打字員。1933年入燕京大學醫學預科,1935到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醫。1938年回國,同年和國民黨軍官唐保黃結了婚,(後者於1947年陣亡)。歸國期間,周光瑚在成都的美國教會醫院工作,在院長的鼓勵下,開始寫第一部小說《目的地重慶》。1944年留學英國倫敦,1948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返回香港從醫。1952年周光瑚嫁與出版商康柏( L.F. Comber),改名伊麗莎白·康柏。隨後兩人移居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她繼續行醫;曾為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創立而奔走。兩人離婚之後她嫁與印度軍隊上校陸文星,曾在班加羅爾居住過一段時間。

        1952年,韓素音用英文創作的自傳小說《瑰寶》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奠定了她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1956年,據此改編的電影《Love is a Many-Splendoured Thing》獲得了三項奧斯卡獎。她的主要作品取材於20世紀中國生活和歷史,體裁有小說和自傳。20世紀80年代以來,她的作品陸續被翻譯介紹成中文等17國文字。《殘樹》、《凡花》、《寂夏》、《吾宅雙門》、《再生鳳凰》等傳記著作讓世人了解她坎坷的一生以及作品所折射的20世紀中國歷史背景。《早晨的洪流》、《中國,2001年》、《餐風沐雨》、《回面》、《拉薩,開放的城市》以及《周恩來傳》等一批著作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歷史與民族宗教、政治與社會進程、青年與知識分子以及婦女等多類題材的現實狀況。這些書籍曾一度有助於世界理性地看待歷史與現實中的中國。韓素音女士的英語文學創作造詣堪稱一流,獲得西方評論界公認,能擁有如此才華的華裔作家在西方文壇實屬罕見。

        作為社會活動家,韓素音曾經常奔波全球各地,向世界推介中國和促進中印友誼,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及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接見。她用創作積蓄設立了5項獎金:「中外科學基金獎」、「青年外語獎」、「普及英語獎」和用於獎勵優秀翻譯作品的「彩虹獎」和「印中友誼獎」。1989年,在韓素音的資助下,中國翻譯協會開始舉辦韓素音青年翻譯大賽,此項大賽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翻譯界影響力最大的競賽。1994年,韓素音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她「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稱號。她曾將自己的人生軌跡總結為:「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跑來跑去: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1]

        1970年代的中國,至少有一億人聽說過韓素音的名字,只因她的一生是一部傳奇。有很多標籤形容她:中國第一代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的女兒、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後成為中國駐英武官的妻子、穿行於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友好人士,以及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韓素音的複雜身世和傳奇經歷使其自傳完全超越一般人自我講述的範疇,而是幾乎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具有深刻的歷史感、廣闊的文化視閾和深厚的民族內蘊。

        2012年11月2日瑞士洛桑時間12:30,韓素音在瑞士小城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

人物關係

人物圖片

更多圖片請點擊韓素音圖冊

人物生平

時間 事件
1917 9月12日,韓素音出生於河南信陽,原名周月賓,譜名周光瑚。韓素音祖籍廣東五華縣水寨鎮。父親周煒,字映彤,出生於成都郫縣,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留學比利時。母親瑪格麗特是比利時弗拉芒人,出身貴族家庭。
1931 從北京聖心中學畢業,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當秘書。
1933 在司徒雷登任校長期間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與龔澎、梁思懿成為同班同學。
1935 秋,獲得獎學金(庚款留學經費),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留學學醫,逐漸對文學產生興趣。
1937 "七七事變"爆發,決定回國。
1938 回到中國,在海輪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國民黨軍官唐保黃,同年結為夫婦。
1939 在四川成都美國教會醫院當助產士。
1940 收養女嬰榕梅,寫出處女作《目的地重慶》初稿,並請在成都助產學校任職的修女瑪利安修改。
1941 夏,瑪利安幫忙把韓素音寫的文稿帶到美國去發表。同年,唐保黃赴英國當外交官,韓素音隨丈夫前往英國。
1942 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慶》出版。
1945 唐保黃回國參加內戰,韓素音決定留在英國繼續醫科學業。
1948 獲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回香港從醫,唐保黃已經於1947年戰死東北戰場。
1951 韓素音將香港從醫期間,與記者伊里奧·馬克(Mark Eliot)邂逅的情感經歷寫成作品《瑰寶》。
1952

《瑰寶》出版,並在西方世界暢銷,奠定了其在歐美文壇的地位。
韓素音嫁與出版商康柏(L.F.Comber),改名伊麗莎白·康柏。隨後兩人移居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韓素音繼續行醫,並曾為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創立而奔走。後兩人離婚。

1955

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將《瑰寶》改編成電影《生死戀》搬上銀幕,次年獲得三項奧斯卡大獎,韓素音本人也因此享譽國際文壇。
1955-1963年,在馬來亞開設光瑚藥房。

1956

1月,接受印度總督、前香港總督馬爾科姆的邀請,去印度新德里度假,結識第三任丈夫、印度軍隊上校陸文星。兩人曾在班加羅爾居住過一段時間。 1950年代至70年代間,韓素音多次訪問中國,為重修中印友好關係做了許多工作。
5月,藉助於龔澎的介紹,得以訪問新中國。

1960 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學任現代亞洲文學史講師。
1964 開始寫5部傳記性著作:《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無鳥的夏天》、《吾宅雙門》、《鳳凰的收穫》,成為職業作家。
1972 為毛澤東立傳--《赤潮: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1989 資助中國翻譯協會舉辦韓素音青年翻譯大賽,以鼓勵更多中國青年翻譯人才的湧現。此項大賽已成為中國翻譯界影響力最大的競賽。
1994 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
1996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她"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1997 因健康原因不能遠行,此後沒能再回國。
2003 1月,與韓素音相濡以沫四十多年的陸文星因病辭世,對腦中已經長有一個血管瘤的韓素音來說,打擊重大。
2012 11月2日瑞士洛桑時間12:30,韓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

主要作品

出版年 中文作品名 外文作品名 備註
1942 目的地:重慶 Destination Chungking
1952 瑰寶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1956 餐風沐雨 And The Rain My Drink
1958 青山青 The Mountain Is Young
1965 皮埃爾神父 L'abbé Pierre 法語
1965 傷殘的樹 The Crippled Tree 五卷自傳之一
1966 凋謝的花朵 A Mortal Flower 五卷自傳之二
1967 2001年的中國 China In The Year 2001
1968 無鳥的夏天 Birdless Summer 五卷自傳之三
1969 今日的亞洲:兩種觀點 Asia Today:Two Outlooks
1972 早晨的洪流—毛澤東的革命 The Morning Deluge;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1975 普雷沃神父 L'abbé Prévost 安托萬·弗朗索瓦·普雷沃
1976 拉薩,開放的城市 Lhasa,the Open City
1980 吾宅雙門 My House Has Two Doors 五卷自傳之四
1982 盼到黎明 Till Moring Comes
1982 鳳凰的收穫 Phoenix Harvest 五卷自傳之五
1985 迷人的城市 The Ehchntress
1988 太陽之花,我一生的故事 Fleur de soleil,histoire de ma vie
1988 分享愛 A Share Of Loving
1992 Wind In My Sleeve
1994 周恩來傳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大陸刊行版

與港台版相比,
與原版有很大差異。

韓素音作品中文譯本[16]
出版時間 作品名 出版社
1979 《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北京出版社
1982 《凋謝的花朵》 三聯書店
1983 《傷殘的樹》 三聯書店
1984 《無鳥的夏天》 三聯書店
1987 《盼到黎明》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 《再生鳳凰》 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7 《迷人的城市》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7 《青山青》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等到早晨來臨》 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1991 韓素音自傳 《殘樹》 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991 韓素音自傳 《再生鳳凰》 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991 韓素音自傳 《寂夏》 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991 韓素音自傳 《吾宅雙門》 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991 韓素音自傳 《凡花》 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992 《周恩來與他的世紀》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 《明天的眼睛》 華文出版社
2007.4 《瑰寶》(自傳體小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 《傷殘的樹》(全譯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世紀文景公司出品
2009.1 《凋謝的花朵》(全譯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世紀文景公司出品
2009.1 《無鳥的夏天》(全譯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世紀文景公司出品

婚姻家庭

愛情婚姻

   在马赛开往香港的海轮上,韩素音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一任丈夫——唐保黄,这个毕业于欧洲学校,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的侄子,以“意外飞来”的一本书开始了两人的谈话。他为国效力捐躯的想法迅速赢得了韩素音的好感,电光火石般的爱情滋生了,一九三七年两人到达武汉后,很快结为夫妇。
只是两人的背景、身份、思维、价值观都有着太大的差异:素音结婚时已经不是处女的事实是唐保黄的致命伤,他以此攻击她、殴打她、谩骂她,无休止地虐待夹杂着反反复复的洗脑,他试图给她灌输中国贤妻良母的传统并改造她。而自我意识强烈的素音拒绝改造,但是情感上又和他丝丝相连,他反对她外出当医生,不愿对外承认她的混血身份。在他的同事——那些国民党高级军官的眼中,他的妻子不过是个笑柄。在长期的精神拉锯中,两人的感情消磨殆尽,连“貌合”都无法做到,素音更是被折磨到近乎崩溃的边缘。问题终于随着唐保黄一九四七年死于东北战场而解决。
一九五二年,韩素音嫁给了英国出版商康柏(L.F.Comh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这段时间她前往马来西亚行医,并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在自传里她曾坦言,嫁给康柏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一九四○年在成都收养的养女蓉梅,为了给她提供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一九五六年一月,她接受了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在印方提供参观的新项目中,有一项是参观尼印公路风光(由印方捐建),这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陆文星是个皮肤黝黑、长相魁梧的印度人,他担任了素音的向导。在前往孟买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大陆终于批准她回国访问、探亲,而陆文星开始为她准备行囊,并且一片深情:“去吧,二十年不见我也会等您的。”后来,他成了素音的第三任丈夫。
在陆文星出现之前。韩索音生命里唯一的甜蜜是伊恩——《瑰宝》中的男主角原型。伊恩是《泰晤士报》的记者,澳大利亚人,他的父亲在一八九四年来过中国,同样也是记者的他还写过一本书《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伊恩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去过大西北,还游过敦煌石窟。相遇的时候他已经三十七岁,而她也已经三十三岁了。那时候孀居的韩素音带着女儿蓉梅,在玛丽医院做住院医生,她还没有从上一段婚姻暴虐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对感情谨慎而旁观。当时伊恩在新加坡已有妻室,后赴朝鲜战争,再也没有回来。
从个人感情生活上来说,多灾多难的韩素音一直到中年才找到了她渴望的灵魂伴侣——印度上校陆文星,他聪明、和蔼、宽容,并且热爱中国,这完全符合韩素音对于祖国的感情。陆文星,他出身于一个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所大学的校长。他性格宽厚,和韩素音属于互补型,婚后夫妻俩感情甚好。陆文星对素音的言行,从不干涉,并且全力支持她的创作,在生活上、精神上都尽可能地体贴她,素音曾说过:“只要他在身边,就感到有无穷的力量。”
韩素音每年大概有七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而陆文星则忙于自己的技术工作。只要有可能,他就陪她去世界各地访问,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他就曾多次陪同韩素音来到中国,夫妇俩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一九九一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授予陆文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了奖章,这也是友协的最高荣誉。韩素音也把自己的一部分稿费捐献给中国,设立了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韩素音东西方科学交流基金会。

子女

   韩素音曾经在成都生过一个孩子,但是夭折了,之后她收养了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新加坡一个在美国。
蓉梅是素音一九四○年在成都收养的孩子,《寂夏》有着一段专门的描述:“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名助产土,我的生活中就不会有蓉梅,就不会有蓉梅这个名字使幸福之花在我心中怒放。”体弱多病的蓉梅使素音付出了无数心血,把《爱情至上》的电影改编权卖掉,就是为了给她做手术。

作品特點

        韓素音的作品主要取材於20世紀中國生活和歷史,寫作內容基本上都是關於中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在特定的年代中,韓素音以英文寫就的作品就像一個個出口,為全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可能。韓素音的中國情結,令她的作品中蘊藏着對中國深刻的了解。

        韓素音的作品儘管描寫的是她的個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卻是極其廣闊的社會歷史風雲。她從個人和家庭的經歷,衍生出歷史事件和社會環境對她父親、她家庭和個人的影響。書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確有其人,並非作者杜撰,只不過是將有些人物改名換姓而已,以免引起誤會或麻煩。而當談到寫作的動機時,韓素音說,是讓那些對中國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國讀者有機會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她的作品具有對待歷史的獨特角度,她把個人經歷和現代歷史發展過程巧妙結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優美、剛健和清新的獨特風格。

人物成就

文學

   韩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先后出版了约40部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韩素音的作品包含着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成为了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必读作品之一。其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Splendoured Thing)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译为"生死恋")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韩素英本人担任编剧)。

外交

   韩素音跟新中国领导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被誉为是继史沫特莱、斯诺以后,第三位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的外籍作家。
   韩素音每年有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很多时候是做关于中国的演说。中国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上世纪 50-70 年代,她与陆文星多次来到中国,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在中国时,她是陆文星的翻译,到了印度则反过来。她还被称为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特使",许多国家也把她当作了解中国的渠道。

翻譯

   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它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促进了中国翻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她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其中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被称作翻译界的"奥斯卡"。

獲得榮譽

1956年,據自傳體小說《瑰寶》改編的電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生死戀)獲得3項奧斯卡獎(韓素音任編劇)。
1994年,韓素音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
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韓素音"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人物評價

        新浪網:韓素音的英文造詣在當代英美文壇堪稱一流,其精美、清麗、雅潔的文筆早在西方評論界獲得公認。《瑰寶》中時時出現的景物描寫、抒情段落都是優美的詩篇,飽含深情與哲思。在當今世界,像她這樣能用英文寫作並能在西方文壇占有一席之地的華人寥寥無幾。

        伯特蘭·羅素:我花費許多時間閱讀韓素音的作品,在一小時之內了解的東西,比我在中國待一年所了解的東西還多。

         金堅范:一如許多大作家,韓素音的本名周光瑚鮮為人知。她之所以要取這個筆名,是因為韓為漢的諧音,她是要儘自己微薄之力在世界上喊出中國之音。名標其志,數十年來,她不改初衷,身體力行,無愧於這一筆名。中國是韓素音根之所系,可謂"孤舟一系故園心"。

        孟軍:"這裡面除了回憶自己的生活以外,還有回溯先輩、觀察當下、追蹤時變。在很多時候,時代的進程、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寫作是保持同步的。在中國現當代的作家當中,韓素音是罕見地具有極強歷史意識的一個,她自覺地用自己手中的筆跟蹤時代的流向,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忠實的歷史記錄。"

        英國《觀察家報》:"把自傳與現代中國歷史融合起來"的寫法"造就了一部傑作"。韓素音成功地將宏大敘事與私人敘事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體,既為20世紀的中國歷史留下了一道側影,也記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西方,韓素音幾部自傳性質的作品已成為西方讀者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的經典讀本。

        劉心武:「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詢問十名受過高等教育、職業不同的法國人,問他們讀過哪位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9人都肯定地回答:韓素音。」

人物言論

1.我雖入英籍,但我根在中國。

2.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跑來跑去: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

3.我想寫一本關於父母親的書,一本關於中國的書。這個念頭像種子一樣滋生髮芽,長成了一棵有許多枝丫的樹。一個人的生命在他祖先那裡就開始了,又向後延續到他的子孫那裡。未來是從昨天開始的。有人只看到斷裂的地方,而不能把它連接起來;但我得做到這一點,做我自己這樣的人,繼續成長。我不願成為一棵煞風景的傷殘的樹。

4.中國是我最傾心的國度,我始終保持中國的靈魂,矢志不渝。

人物軼事

更名

        在舊中國,中國人在世界上為列強所歧視,那時期華人與白人生的混血兒也被視為有色人種而遭到歧視。小周月賓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鎖,她差一點成為無國籍之人,為了生存只得入了英籍。她說:"我雖入英籍,但我的根在中國"。更名為"韓素音",乃"漢屬英"之諧音,表示我乃中華漢族人,今屬於英國者。

生死戀

        1948年從英國返回中國後,韓素音有一段時間在香港行醫。宴會上,她邂逅《泰晤士報》記者伊恩·莫里森(作品中為伊里奧·馬克Mark Eliot),兩人一見鍾情,但伊恩已有妻室。為擺脫這段情感,韓素音回到重慶,不過時局動盪,她很快又回到香港。很快,朝鮮戰爭爆發,伊恩被派往戰場並在朝鮮陣亡。她將這段感情經歷寫成了小說《瑰寶》。

人物紀念

雕像

        2008年8月29日,瑞士瓦萊州州政府在聖彼埃爾·德·克拉日鎮為作家韓素音舉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儀式,瓦萊州教育和文化部長克洛德·羅科在韓素音胸像揭幕儀式上致詞。他讚譽韓素音是"了解中國歷史和現實的主要入門",說瓦萊州給韓素音以特殊榮譽,正是"強調書籍是構成與他人深度會合的機緣"。

座談會

        2013年11月4日,為紀念英籍華裔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去世一周年,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省對外友好協會聯合,郫縣文廣局在成都召開世界著名作家韓素音紀念座談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