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韓素音

於 2018年11月27日 (二) 10:34 由 Cit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人物评价

韓素音,英籍華裔女作家,社會活動家。

韓素音

英籍華裔女作家,社會活動家

目錄

基本信息

本名: 周月賓,周光瑚
外文名: Elisabeth Comber,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別名: 韓素音
國籍: 英國 民族:
出生日期: 1917年9月12日 出生地點: 河南信陽
逝世日期: 2012年11月2日 逝世地點: 瑞士
祖籍: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職業: 作家,社會活動家 主要成就: 設立韓素音青年翻譯獎
代表作品: 《瑰寶》《無鳥的夏天》《再生鳳凰》《等到早晨來臨》等

目錄

1.人物介紹 2.人物圖片 3.人物關係 4.人物生平 5. 個人作品 6.作品風格
7.人物成就 8.榮譽獎項 9.人物評價 10.人物軼事 11.人物紀念 12.人物編入

人物介紹

   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2012),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 (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生于河南信阳,祖籍广东五华县。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

人物圖片

人物關係

父親:周煒(又名周映彤 )

母親:瑪爾格麗特

妹妹:周月華

第一任丈夫:唐保黃

第二任丈夫:康柏(L.F.Comber)

第三任丈夫:陸文星(印度人)

養女:周惠音、唐蓉梅

人物生平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韩素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
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
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
1935年秋,获得奖学金(庚款留学经费),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决定回国。
1938年,回到中国,在海轮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同年结为夫妇。
1939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
1940年,收养女婴榕梅,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并请在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
1941年夏,玛利安帮忙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
1941年,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韩素音随丈夫前往英国。
1942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
1945年,唐保黄回国参加内战,韩素音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
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香港从医,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
香港从医期间,邂逅记者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将这段情感经历写成作品《瑰宝》,奠定了其在欧美文坛的地位,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获得3项奥斯卡奖。
1952年,韩素音嫁与出版商康柏(L.F.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柔佛州,韩素音继续行医,并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后两人离婚。
1955~1963年,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
1956年1月,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结识第三任丈夫、印度人陆文星。 1950年代至70年代间,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
1956年5月,借助于龚澎的介绍,得以访问新中国。
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
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
1972年,为毛泽东立传--《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1989年,资助中国翻译协会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
1994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
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没能再回国。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当地时间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主要作品

韓素音文集

外文名

中文名

出版時間

Destination Chungking

目的地:重慶

1942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瑰寶

1952

And The Rain My Drink

餐風沐雨

1956

The Mountain Is Young

青山青

1958

The Crippled Tree

傷殘的樹

1965

A Mortal Flower

凋謝的花朵

1966

China In The Year 2001

2001年的中國

1967

Birdless Summer

無鳥的夏天

1968

Asia Today :Two Outlooks

今日的亞洲:兩種觀點

1969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早晨的洪流--毛澤東的革命

1972

Lhasa,the Open City

拉薩,開放的城市 1976 My House Has Two Doors

吾宅雙門 1980 Till Moring Comes

盼到黎明 1982 Phoenix Harvest

鳳凰的收穫 1982 The Ehchntress

迷人的城市 1985 Fleur de soleil ,histoire de ma vie

太陽之花,我一生的故事 1988 A Share Of Loving

分享愛 1988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周恩來傳 1994 展開 (以上參考資料來自新浪網[16] 、人民網[14] )

婚姻家庭 愛情婚姻   在馬賽開往香港的海輪上,韓素音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一任丈夫——唐寶璜,這個畢業於歐洲學校,國民黨高級將領唐生智的侄子,以「意外飛來」的一本書開始了兩人的談話。他為國效力捐軀的想法迅速贏得了韓素音的好感,電光火石般的愛情滋生了,一九三七年兩人到達武漢後,很快結為夫婦。

  只是兩人的背景、身份、思維、價值觀都有着太大的差異:素音結婚時已經不是處女的事實是唐寶璜的致命傷,他以此攻擊她、毆打她、謾罵她,無休止地虐待夾雜着反反覆覆的洗腦,他試圖給她灌輸中國賢妻良母的傳統並改造她。而自我意識強烈的素音拒絕改造,但是情感上又和他絲絲相連,他反對她外出當醫生,不願對外承認她的混血身份。在他的同事——那些國民黨高級軍官的眼中,他的妻子不過是個笑柄。在長期的精神拉鋸中,兩人的感情消磨殆盡,連「貌合」都無法做到,素音更是被折磨到近乎崩潰的邊緣。問題終於隨着唐寶璜一九四七年死於東北戰場而解決。

  一九五二年,韓素音嫁給了英國出版商康柏(L.F.Comher),改名伊麗莎白·康柏。這段時間她前往馬來西亞行醫,並為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創立而奔走。在自傳里她曾坦言,嫁給康柏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一九四○年在成都收養的養女蓉梅,為了給她提供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

《凋謝的花朵》 《凋謝的花朵》

  一九五六年一月,她接受了印度總督、前香港總督馬爾科姆的邀請,去印度新德里度假。在印方提供參觀的新項目中,有一項是參觀尼印公路風光(由印方捐建),這個項目的中方負責人陸文星是個皮膚黝黑、長相魁梧的印度人,他擔任了素音的嚮導。在前往孟買的時候,好消息傳來了:大陸終於批准她回國訪問、探親,而陸文星開始為她準備行囊,並且一片深情:「去吧,二十年不見我也會等您的。」後來,他成了素音的第三任丈夫。

  在陸文星出現之前。韓索音生命里唯一的甜蜜是伊恩——《瑰寶》中的男主角原型。伊恩是《泰晤士報》的記者,澳大利亞人,他的父親在一八九四年來過中國,同樣也是記者的他還寫過一本書《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伊恩在一九四八年的時候去過大西北,還游過敦煌石窟。相遇的時候他已經三十七歲,而她也已經三十三歲了。那時候孀居的韓素音帶着女兒蓉梅,在瑪麗醫院做住院醫生,她還沒有從上一段婚姻暴虐的陰影中恢復過來,對感情謹慎而旁觀。當時伊恩在新加坡已有妻室,後赴朝鮮戰爭,再也沒有回來。

  從個人感情生活上來說,多災多難的韓素音一直到中年才找到了她渴望的靈魂伴侶——印度上校陸文星,他聰明、和藹、寬容,並且熱愛中國,這完全符合韓素音對於祖國的感情。陸文星,他出身於一個良好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所大學的校長。他性格寬厚,和韓素音屬於互補型,婚後夫妻倆感情甚好。陸文星對素音的言行,從不干涉,並且全力支持她的創作,在生活上、精神上都儘可能地體貼她,素音曾說過:「只要他在身邊,就感到有無窮的力量。」

  素音每年大概有七個月在世界各地訪問、演說,而陸文星則忙於自己的技術工作。只要有可能,他就陪她去世界各地訪問,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間,他就曾多次陪同韓素音來到中國,夫婦倆為重修中印友好關係做了許多工作。一九九一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授予陸文星「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的光榮稱號,並向他頒發了獎章,這也是友協的最高榮譽。韓素音也把自己的一部分稿費捐獻給中國,設立了陸文星韓素音中印友誼獎、韓素音東西方科學交流基金會。 子女   韓素音曾經在成都生過一個孩子,但是夭折了,之後她收養了兩個女兒,現在一個在新加坡一個在美國。

  蓉梅是素音一九四○年在成都收養的孩子,《寂夏》有着一段專門的描述:「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名助產土,我的生活中就不會有蓉梅,就不會有蓉梅這個名字使幸福之花在我心中怒放。」體弱多病的蓉梅使素音付出了無數心血,把《愛情至上》的電影改編權賣掉,就是為了給她做手術。 編輯本段身份地位

  在1970年代的中國,至少有一億人聽說過韓素音的名字,只因她的一生是一部傳奇。有很多標籤形容她:中國第一代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的女兒、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她的初戀是納粹黨徒,後成為中國駐英武官的妻子、穿行於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友好人士,以及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韓素音的複雜身世和傳奇經歷使其自傳完全超越一般人自我講述的範疇,而是幾乎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具有深刻的歷史感、廣闊的文化視閾和深厚的民族內蘊。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傷殘的樹》 《傷殘的樹》   Destination Chungking (1942,英語): 《目的地:重慶》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1952,英語) 《愛情多美好》   L'abbé Pierre (1965, 法語) 《皮埃爾神父》   L'abbé Prévost (1975, 法語) 《普雷沃神父》(安托萬·弗朗索瓦·普雷沃)   And The Rain My Drink (1956,英語) 《餐風沐雨》   The Mountain Is Young (1958,英語) 《青山青》   Asia Today: Two Outlooks (1969,英語): 《今日的亞洲: 兩種觀點》   China In The Year 2001 (1967,英語): 《2001年的中國》   五卷自傳:      The Crippled Tree (1965,英語):《傷殘的樹》      A Mortal Flower (1966,英語):《凋謝的花朵》      Birdless Summer (1968,英語): 《無鳥的夏天》      My House Has Two Doors (1980,英語): 《吾宅雙門》      Phoenix Harvest (1982,英語): 《鳳凰的收穫》   Fleur de soleil, histoire de ma vie (1988, 法語): 《太陽之花,我一生的故事》   Lhasa, the Open City (1976,英語) 《拉薩,開放的城市》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1972,英語) 《早晨的洪流》   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ong and Chinese Revolution, 1949-1965 (1976,英語)   Till Morning Comes (1982,英語) 《盼到黎明》   The Enchantress (1985,英語)   A Share Of Loving (1988,英語)   Wind In My Sleeve (1992,英語)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994,英語)《周恩來傳》大陸刊行版與港台版相比,與原版有很大差異。 編輯本段自傳三部曲

《無鳥的夏天》 《無鳥的夏天》

  《傷殘的樹》

  在《傷殘的樹》中,她寫到父親周映彤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母親瑪格麗特出身比利時貴族家庭,他們的相遇本應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驚艷碰撞,但在20世紀初期,這種交融卻充滿了苦澀與迷茫。

  《凋謝的花朵》

  記述了韓素音從12歲到22歲(1928-1938)少年、青年時期的個人生活、交往史,如1931年從北京聖心中學畢業後到協和醫學院當秘書,其間自己的初戀對象竟是執迷不悟的納粹黨徒;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長期間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與龔澎、梁思懿成為同班同學。

  《無鳥的夏天》

  記述了1938至1948年韓素音的個人生活、交往史,其間同樣也穿插着廣闊的社會歷史事件。具有多重身份的韓素音及其家族得以有機會與馮玉祥、蔣介石、戴笠、劉湘、李頡人、龔澎、周恩來、毛澤東、馮亦代、葉君健、季羨林等人士交往,作品裡兼具濃厚的歷史感與文學性。


作品特點

   韩素音的作品主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写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特定的年代中,韩素音以英文写就的作品就像一个个出口,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韩素音的中国情结,令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
韩素音的作品尽管描写的是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她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她父亲、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而当谈到写作的动机时,韩素音说,是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她的作品具有对待历史的独特角度,她把个人经历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巧妙结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优美、刚健和清新的独特风格。


人物成就

文學

   韩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先后出版了约40部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韩素音的作品包含着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成为了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必读作品之一。其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Splendoured Thing)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译为"生死恋")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韩素英本人担任编剧)。

外交

   韩素音跟新中国领导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被誉为是继史沫特莱、斯诺以后,第三位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的外籍作家。
   韩素音每年有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很多时候是做关于中国的演说。中国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上世纪 50-70 年代,她与陆文星多次来到中国,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在中国时,她是陆文星的翻译,到了印度则反过来。她还被称为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特使",许多国家也把她当作了解中国的渠道。

翻譯

   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它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促进了中国翻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她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其中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被称作翻译界的"奥斯卡"。

獲得榮譽

1994年,韓素音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 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韓素音"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人物評價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韓素音自我評價)

韓素音的英文造詣在當代英美文壇堪稱一流,其精美、清麗、雅潔的文筆早在西方評論界獲得公認。《瑰寶》中時時出現的景物描寫、抒情段落都是優美的詩篇,飽含深情與哲思。在當今世界,像她這樣能用英文寫作並能在西方文壇占有一席之地的華人寥寥無幾。(新浪網)

我花費許多時間閱讀韓素音的作品,在一小時之內了解的東西,比我在中國待一年所了解的東西還多。(伯特蘭·羅素)

一如許多大作家,韓素音的本名周光瑚鮮為人知。她之所以要取這個筆名,是因為韓為漢的諧音,她是要儘自己微薄之力在世界上喊出中國之音。名標其志,數十年來,她不改初衷,身體力行,無愧於這一筆名。中國是韓素音根之所系,可謂"孤舟一系故園心"。(金堅范)

"這裡面除了回憶自己的生活以外,還有回溯先輩、觀察當下、追蹤時變。在很多時候,時代的進程、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寫作是保持同步的。在中國現當代的作家當中,韓素音是罕見地具有極強歷史意識的一個,她自覺地用自己手中的筆跟蹤時代的流向,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忠實的歷史記錄。"(孟軍)

"把自傳與現代中國歷史融合起來"的寫法"造就了一部傑作"。韓素音成功地將宏大敘事與私人敘事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體,既為20世紀的中國歷史留下了一道側影,也記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西方,韓素音幾部自傳性質的作品已成為西方讀者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的經典讀本。(英國《觀察家報》)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詢問十名受過高等教育、職業不同的法國人,問他們讀過哪位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9人都肯定地回答:韓素音。」(劉心武)

人物軼事

更名

   在旧中国,中国人在世界上为列强所歧视,那时期华人与白人生的混血儿也被视为有色人种而遭到歧视。小周月宾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她差一点成为无国籍之人,为了生存只得入了英籍。她说:"我虽入英籍,但我的根在中国"。更名为"韩素音",乃"汉属英"之谐音,表示我乃中华汉族人,今属于英国者。

生死戀

   1948年从英国返回中国后,韩素音有一段时间在香港行医。宴会上,她邂逅《泰晤士报》记者伊恩·莫里森(作品中为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两人一见钟情,但伊恩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情感,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阵亡。她将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小说《瑰宝》。


人物紀念

雕像

   2008年8月29日,瑞士瓦莱州州政府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还为作家韩素音举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仪式,瓦莱州教育和文化部长克洛德·罗科在韩素音胸像揭幕仪式上致词。他赞誉韩素音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主要入门",说瓦莱州给韩素音以特殊荣誉,正是"强调书籍是构成与他人深度会合的机缘"。

座談會

   2013年11月4日,为纪念英籍华裔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去世一周年,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联合,郫县文广局在成都召开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纪念座谈会。